文档详情

闽西红土地心得体会

bin****8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97KB
约19页
文档ID:60378905
闽西红土地心得体会_第1页
1/19

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闽西红土地心得体会  用闽西红土地精神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  闽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古田会议精神的诞生地,是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也是当年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XX年10月31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上杭古田镇召开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贯彻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方针,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军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功利主义读书观,重技能轻理想,重眼前轻长远,大学生人文素质比较缺失  美好的社会前景教育无疑是正确的,但民族的苦难历史,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国家的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的教育,在今天来说,对于大学生来说,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和利用闽西老区独特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把闽西红土地精神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推进以闽西红土地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收到了一定的实效。

  一、红土地文化、红土地精神与人文素质  1.红土地文化是红土地精神的载体  红土地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洗礼所形成的,表现形式有物质状态的红土地资源和精神状态的红土地精神[1]红土地资源是红土地精神的物质载体,包括革命文物、文献、文艺作品、革命根据地、纪念地、战争遗址、革命遗存、领袖人物故居、革命烈士和革命志士曾经使用过的物品等等红土地精神是我党在面临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和考验时,所依靠的信仰、价值体系、知识和规范具体体现在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等  2.闽西红土地精神的内涵  闽西是当年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革命实践闽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革命斗争,创建了革命根据地革命先辈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革命遗迹和革命遗存,成为闽西人民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闽西红土地文化重要内容闽西红土地精神是对闽西革命历史精神的总结与概括,也是闽西人民在长期的  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总汇包括“思想建党、政治建军、艰苦奋斗、坚定信念、求实创新、保持先进”为主要内容的古田会议精神;“二十年红旗不倒”坚忍不拔的老区革命精神;“干革命走前头,搞建设争上游”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才溪乡调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乐观向上的创新精神。

其核心是古田会议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  3.红土地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习近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时代需要红土地精神当下红色文化热方兴未艾党领导人民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进行的革命、建设实践及其理论成果,为红色文化热提供了雄厚的坚实的基础红色文化热也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文明反思的基础上,既借鉴吸收其大生产发展的优秀文明成果,又有效克服其缺点和不足红色文化热既反映了对改革开放成就的肯定也反映了对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些不足和缺陷的反思;既反映了党中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一系列新的执政理念的贯彻落实,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即将展开新一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的趋势  4.红土地文化是人文素质中最重要的内容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它是社会中的人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2]如果生理机制是一个生命体成其为人的物质条件,那么人文素质则是决定这个生命体是人还是非人,或者是人才还是非人才的最主要的内在因素之一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而是起始于人性的自觉,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

人文精神是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意识、更是一种人的价值的终极关怀红土地文化、红土地精神蕴涵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革命精神,是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石红土地文化、红土地精神是人文素质中最重要的内容人文素质中有红色元素,人文素质才有厚重感、时代感,才能鼓励大学生不断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  二、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表现和恶果  社会转型时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开始侵袭大学生的思想长期以来,中国高校的主导办学思想是强调专门人才的培养,强调对学生专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全面素质教育[3]这里面自然包括人文素质的淡化甚至  缺失  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及表现  1.我国已成为“考试社会”,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逢进必考”,取证要考,不一而足再加上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促使学生重理工轻文史一些学生重实用,轻理想,重眼前,轻长远认为人文素质远不如分数、奖学金和证书有用,人文课程对自己的前程没有太大的实用性他们走向社会,社会对他们的认可程度更多的是取决于他们在学校的分数和有无各种证书,这样就导致学生“避虚就实”,甚至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牺牲自己宝贵的课余时间去考各种证书,为毕业时求职增加一些筹码。

因而,人文知识的学习就被忽视了  2.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在学分制的背景下,为了完成专业课学分,不得不放弃人文知识的学习,表现在学校举办的人文讲座和社团活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一方面是由于这些活动的形式对学生吸引力不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特别是低年级同学,学习必修课程已经十分紧张,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去,而花在人文课程学习上的时间却很少  3.中学人文知识储备不足高中二年级文理分班,多数高中生选择进入理科班学习,便很少再去学习人文类课程,并且在面临高考的压力下很少去阅读人文类书籍,高三备考时基本不看《新闻联播》,不太关注国际、国内大事从那时起,理工科学生就有“重理轻文”的倾向  人文素质缺失的恶果  1.马克思主义理论被淡化这是近年来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股暗流有人不正确地认为,现在阶级斗争已终结,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已过时,如前一段时间王伟光同志的著名文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并不输理》引来恶评如潮有的学生认为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可信的,但对先烈们认为共产主义是他们的追求还是难以置信甚至认为,共产主义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说不清;用马克思学说指导市场经济行不通,甚至怀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

  2.社会主义制度受质疑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国内一些学者也在质疑我们的公有制度还能坚持多久,是否已“私有化”了尤其是这些年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差距和两级分化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滞后,使少数大学生产生这样的疑惑,现在走的社会发展道路是不是革命理想的体现?特别是随着所有制结构逐渐从单一转变为多元,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由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和多种社会  思潮并存的复杂局面,大学生们对革命英烈所向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疑虑越来越多  3.科学的理想信念遭矮化物质主义代替理想主义在物质主义生活价值观主导下,人们沉迷于物质的需求与欲望,轻视精神层面的追求,普遍表现为唯利是图、缺乏道德约束处世态度这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高校后勤社会化,勤工俭学,兼职取酬,奖学金制度等等,使大学生觉得功利最为实用理想、信念被物质主义取代了极端利已主义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之上,置民族大义于不顾;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腐败产生的温床,而腐败反过来又毒害社会风气,模糊是非观念,加剧了信仰危机和道德沦陷使一些大学生错误的认为,讲理想信念比较空而讲物质主义比较实用还认为共产党员的基本风范一代不如一代,入党已是为自己、为个人谋利的敲门砖而已。

  4.中国革命史被歪曲科学理想信念被怀疑表现为对中国革命史的歪曲否定,对红色文化的淡化,认为那只是一种宣传,一种作秀人文的虚无主义则以强调艺术性和创作手法来否定有思想性、革命性的文艺作品,迎合所谓的大众口味,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理想的光亮,已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的位置此外,轻易否定和怀疑一切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思潮在这种状态影响下,我们党和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要得到师生的信任、理解和落实,难度越来越大  三、传承红色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习近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青年一代是党和军队的未来和希望,革命事业靠你们接着奋斗,优良传统靠你们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传承,践行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是关键  1.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渠道,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在呼唤群众同心协力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追求真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等崇高精神,形成了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实践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而通过整合、提炼、升华而形成了科学理论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红色文化”。

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构筑强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思想保证  2.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的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兼收并蓄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明成果,已经和中华民族最积极的因素融合在一起,已经把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理想主义精神融为一体,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接受范围,对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3.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于文化本质力量、对于自身肩负的文化使命的深刻把握,是思想文化建设上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4]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大学生要培养这样的人文素养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4.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的提高,文化的发达,国家就强盛当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时期,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文化和思想相互交织,意识形态领域的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增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转型,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针对新的时代特点和任务,只有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思潮,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思想文化保证大学生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对实现中化民族伟大复兴有重大意义,红色文化、红色革命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总基调,理想信念甚至信仰哪里来?看看革命老前辈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在如此。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