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师范《社区工作实务》教案 第十三章 上

xins****200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3.50KB
约10页
文档ID:101284958
师范《社区工作实务》教案 第十三章 上_第1页
1/10

第十三章 社区流动人口服务施教时间: 2011-6-8教学目标:了解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的含义和必要性;理解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的原则和目标;掌握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的主要内容教学难、重点: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的主要内容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流动人口是在中国户籍制度条件下的一个概念,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但目前尚无明确、准确和统一的定义国际上,类似的群体被称为“国内移民”(internal migration)第一节 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的含义和必要性一、流动人口1、流动人口的含义城市流动人口,是指非城市常住户口而暂住或滞留在城市的人口从我国公安部门统计城市暂住人口的时间标准来看,城市暂住人口是指在一个城市居住三天以上的人口城市流动人口可分为正常流动人口和非正常流动人口两大类正常流动人口包括探亲访友、旅游、求学、公务、劳务等类型的外地人员;非正常流动人口则包括盲目流人城市的无业游民、乞丐、逃避计划生育的夫妇,流窜作案的犯罪分子和逃避通缉的罪犯等城市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城市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也给城市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许多国家把移民当成发展的动力,而中国总是把流动人口当成管理和防范的对象,却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助推力现在我们的流动人口“管理”等于流动人口“限制”其实,他们是城市间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流动人口多的几个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劳动力输出大省:河南、四川、安徽、江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但是,下列人员除外:(一)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二)在直辖市、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2、我国流动人口的现状和特点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始于农村,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释放出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而随后启动的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大增强了城市经济活力,形成了对劳动力强大的拉力在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聚集然而,由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制度的改革没同步进行,特别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使农民进城遇到了阻力于是,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推力、拉力、阻力的多重力量作用下,亦工亦农,徘徊不定,不得不漂流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流动人口。

 (1)流动人口数量庞大尽管统计口径不一致,但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是明确的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几百万人,到1984年的2000万,又到1995年的8000万,再到目前的1.5亿左右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今后流动人口还会继续增长按着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的水平,即城市人口将从目前的5.8亿增加到8.5亿,净增加2.7亿,每年平均增加2200万左右2)流动人口分布集聚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跨乡流动6个月以上的人口总量居前十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辽宁、四川、北京、河北这十个省市区占全国流动人口总量的大约63.3%2007年跨省流入育龄妇女数量居全国前六位的省(市)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北京跨省流出育龄妇女数量居全国前六位的省份依次为:安徽、四川、湖北、河南、湖南、江西3)流动人口的主体是育龄青壮年在流动人口中,“80后”、“90后”是主体15-30岁占70%,35岁以下占80%以此推算,在全国1.4亿流动人口中,15-30岁的大约为有1亿,35岁以下的大约为1.12亿  (4)流动人口以务工经商为主。

普查结果的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跨省流动的主要原因,而务工经商又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流动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是为生存和发展,绝不是“盲流”,也不是“超生游击队” (5)流动人口开始呈现出“不流动”现象,跨省流出的时间逐渐加长多数跨省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的时间在一年以上,成为流入地的常住人口,仅有三分之一在流入地居住不满一年许多流动人口已经不再频繁流动,而是逐步融入居住地,成为现居住地常住人口  (6)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水平亟待提高流动人口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与城里人相比,他们的教育水平、劳动技能、生活条件、保健意识等各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流动育龄妇女住院分娩、婚前检查、妇女病普查率均低于户籍人口,而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则高于户籍人口因此,如何向流动人口提供有效的生殖健康服务成为目前有关政府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7)流动人口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流动人口大多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或者“城中村”,形成低层次经济圈和生活链由于现有户籍制度与城市各项政策的影响,即便在同一区域中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也形成相对隔离的两个群体,在经济利益、社会交往上形成两个互不相同的体系,造成心理与文化上的隔离与互不认同。

所以,如何增强政府管理的有效性和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促进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的融合就成为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关键8)流动人口中的“三留守”现象突出农村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留在农村的多数是妇女、孩子和老人,形成了特殊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现象留守的父母缺少依赖,留守的孩子缺少关怀,留守的配偶缺少情爱,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突出问题此外,一些有水平、有头脑、有能力的青壮年人口纷纷外出打工,谋求发展,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大量的农民外出,使得土地荒芜现象严重,造成资源浪费二、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的含义社区流动人口服务是随着流动人口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所谓社区流动人口服务,是以流动人口为对象的社区服务针对流动人口的生活现状、心理状态、家庭背景以及文化特点等实际情况,通过个别活集体的方式,调动可利用的资源,从而使流动人口的生活处境得以改善,迅速融入新的社区,同时促进整个社区的发展三、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的必要性加强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举措;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有效途径。

子女能够受教育但质量难以保证 政府一直在积极努力保障流动儿童的平等教育权利,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接收流动儿童的民办学校,但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无论从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上都很难和公立学校相比在接受调查的41所学校中,具有办学资格的学校有20所,还没有取得办学资格的学校有21所学校主要集中在城乡接合部,大多数办学条件简陋,98%的学校场地是租用的学校存在教室拥挤、课桌简陋、缺少取暖与降温设施、没有体育设施或设施简陋、食堂卫生条件差、饭菜质量差等问题归属感安全感缺失,“以暴制暴”思想蔓延 家长学校政府管理不足,流动人口子女犯罪堪忧打工子弟学校的十多名初中生,在受到校外少年帮派勒索抢劫之后,因为没有足够多的钱财又转而抢劫校内小学部的学生,并痛殴了一名小学生随后,这名小学生的家长纠集数名外来务工人员到学校闹事,四处寻找打人者声称要“以牙还牙”长期研究流动人口子女犯罪问题的专家称,在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当中,一种令人担忧的“以暴制暴”的暴力逻辑正在传递……学校初中部的十多名学生在受到校外少年帮派勒索抢劫之后,因为没有足够多的钱财又转而抢劫校内小学部的学生,并对一名小学生进行了殴打随后,这名小学生的家长纠集数名外来务工人员到学校闹事,四处寻找打人者声称要“以牙还牙”。

这种以暴制暴的逻辑只会让问题进一步激化,更严重的是,类似的恶性事件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扭曲孩子们的心灵今年“六一”节前,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在京外来工子女时特别强调:进城务工农民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受教育机会,使这些孩子能够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对此,北京一家打工子弟学校的校长颇有感触:“我觉得对于流动人口子弟的关注将会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面打工子弟学校诞生已经16年了,如果再对流动人口子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如犯罪等问题视而不见,那一代人就过去了……”事实上,此类事情已不是发生在一两个学校的个案去年年底,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07年检察院受理的未成年人刑案,外地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共171人,占总人数的75%,比上年68%的比例又有所上升不单是北京,流动人口子女涉法犯罪现象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在河南,不少流动人口子女迷恋网络,进而逃课旷课,偷钱抢钱以满足上网的需要在广东,一些由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组成的少年帮派在强收其他同学的保护费,“交20块钱派一个人保护,交50块钱派两个人保护”在某地,一起恶性事件中:两名流动人口子弟在实施抢劫的3分钟内,将抢劫对象杀死。

在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子弟学校中,一种令人担忧的暴力逻辑正在传递:大部分走上犯罪道路的少年,都有一个从受害者到施害者的过程,可能最开始是自己被人抢了,接着便想通过抢劫其他人来弥补损失安全感归属感缺失,帮派组织产生巨大吸引力北京一家教育服务机构的创始人曾进行过流动人口子女犯罪状况实证调查一张问卷统计上面写着一些孩子参加少年帮派的原因:“加入帮派威风”、“被人欺负了加入帮派报仇”、“加入帮派好玩”……由于流动人口子女父母工作的频繁转换,造成孩子的生活环境极其不稳定,中途转、辍学的情况时有发生流动性又造成孩子成长中安全感、归属感的缺失,这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自我成长,对于孩子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形成,都是不利的因素就学生的管理来说,应该是靠学校、家长、政府三方努力,但实事求是地讲,现在这三者都有缺失首先,家长是基本指望不上了,流动人口由于生存环境以及自身素质等原因,对孩子的管理难以顾及;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该说近年来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关注提高不少,但是对于流动人口子弟学校的学生在成长引导方面的工作,比起公立学校来,还是做得少在劳务输出人员较多的地区,很多流动人口子弟学校都实行寄宿制,很多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了寄宿制学校。

在学校里,一两个生活教师要管理几十个学生,这些孩子基本上是在缺乏亲情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会让孩子们心灵上失去"根",变得冷漠而麻木因此,他们一旦走上犯罪道路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激情犯罪、团伙犯罪,连最基本的法律意识都没有预防第二代犯罪,硬性有效约束从何而来在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一场法制讲座的现场,不少孩子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问题:“14岁以下把人打伤了会判什么罪?”“要是因为家里穷抢了别人的钱是犯罪吗?”……“给孩子们讲法律是有效果的但流动人口子女法制教育的现状,无疑是不尽如人意的流动人口子弟学校的法制教育没有规范化、制度化,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具体表现为:法制副校长配备不齐,工作形式化;尚未完全实现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的“四落实”;法制教育形式与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与学习兴趣;学生流动性强,法制教育缺少家长配合,直接影响法制教育效果除了法制教育,人们希望有更加硬性、有效的约束办法——学校与社会联动与社区管理部门实现互动之后,一方面孩子们的定期法制教育有了保障,另一方面,可以经常组织孩子们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当他们从那些好的事情中找到乐趣时,就会自觉抵制那些坏的事情的诱惑了。

  此外,赵生杰的学校还与执法部门以及高校之间有互动活动这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和引导意义也是相当大的,也能够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客观地说,流动人口子女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也不是纯粹的城市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