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办法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12.50KB
约13页
文档ID:31152254
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办法_第1页
1/13

工商管理学院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暂行办法为培养思想品德优良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引导学院本科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建立更为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探索有财经特色的实践教育教学新形式和新途径,根据《据西南财经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暂行办法》 的相关规定,特制订本暂行办法一、第二课堂活动认定范围及内容1、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类:学生参加党、团、 班级组织的重要活动及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重要表现 2、科研科创类:学生课外从事的创新创业活动、参加讲座以及在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科研、创业等比赛中取得的成绩3、社会实践类:担任员助理、组织参加三下乡活动以及在校外进行的实习工作4、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类:学生参与的文体艺术活动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其它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5、社会工作、社团活动与志愿服务类:学生组织或参加各类青年志愿者服务、公益性劳动和活动、社团活动所担任的学生干部职务及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的锻炼6、创新创业类:学生课外从事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参加各级各类创业等比赛中取得的成绩二、学分修读规定与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课内完成必修、选修和实践环节学分外,还须修读第二课堂学分,并获取 4 个第二课堂学分后方能毕业。

学生应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和能力,根据第二课堂认定范围的 6 方面, 合理选择地参加各级各类活动,完成至少 3 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类”活动为必修,以获取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以获取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三、第二课堂学分分配方案第 1-6 学期每学期须完成综合 0.5 学分,前三学年共完成 3 学分,另外 1学分用于完成科研、社会实践或创新活动学年第一学年 1 学分第二学年 1 学分第三学年 1 学分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本科学习期间应修学分综合0.5 学分综合 0.5学分综合0.5 学分综合0.5 学分综合0.5 学分综合0.5 学分科研、社会实践或创新活动1 学分注:第二课堂学分分配方案与学校评优评奖方案配套,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规定的学分数,如未完成,则不能参与当年各类评优评奖;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项活动,多完成学分不限,即每学期学分设下限不设上限四、第二课堂学分认定与组织管理1.第二课堂按内容分类进行课时学分量化,按照每 60 课时计 1 学分计算,第二课堂共 240 课时2.未列入本细则的课外活动内容及其学分认定,可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学院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小组审核认定后计入第二课堂学分。

3.本暂行办法从 2012 年 4 月起开始试行,从 2009、 2010 级本科学生开始参照本办法执行4.本办法由工商管理学院分党委负责解释工商管理学院分党委第一章 第二课堂学分所修课时数的具体认定每学期需在以下六方面中至少任选三方面修学第二课堂学分,其中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类为必修修满 30 课时即可获得第二课堂的 0.5 学分,所修课时数不设上限下面为第二课堂活动计入课时数的具体设置:一、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类1. 思想素质分: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班集体等计 5 课时 (由班长考核认定)2. 团日观摩、团日风采展示会、党总支生活会、党章学习小组等党团活动、班会(需提前上报至本班导员处审批) ,每次 3 课时,上限为 9 课时若党章学习小组展示会获奖,则参与同学加 4 课时3. 先进事迹被相关媒体(党、政、军)报道院级:4 课时;校级:8 课时;市级:12 课时;省级:15 课时;国家级:20课时 4. 参加党校团校的同学加 3 课时注: 优秀学员或优秀组长追加 2 课时)二、科研科创类1. 讲座加分讲座包括:院级类讲座、学习空间恳谈会、生活空间恳谈会、救护知识培训、寝室长培训、新老生交流会、11 月精品活动等等。

注:听讲座两次及以下不予加课时,达到两次后每多听一次计 2 课时,上限 6课时 以学院统计的讲座记录卡为准,讲座记录卡统计结果期末公示未填讲座记录卡,实行班级签到制的讲座,需在讲座前向讲座管辖部门提出口头申请并于结束的当天将统计结果上交至负责讲座的工作人员处)2. 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科技比赛(1)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管理咨询大赛、营销文化艺术节、SPSS 统计大赛等比赛及其他经学院认定小组认定通过的比赛: 项目级别 获奖等级或排名 计入课时数一等奖 20 课时二等奖 18 课时三等奖 15 课时国家级优胜奖、单项奖或鼓励奖 10 课时一等奖 18 课时二等奖 15 课时三等奖 12 课时省 级优胜奖、单项奖或鼓励奖 8 课时一等奖 12 课时二等奖 10 课时三等奖 8 课时优胜奖、单项奖或鼓励奖 5 课时校 级参加比赛者 3 课时一等奖 6 课时二等奖 5 课时三等奖 4 课时优胜奖、单项奖或鼓励奖 3 课时院 级参加比赛者 2 课时注:① 此类竞赛是指由党、政、军、团等组织主办或举办,非政府组织主办的各类竞赛在课时认定时做降级处理(国家级赛事按省级计入课时数) ②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奖课时数按 1/2 计入,同时特等奖视为一等奖、其余等级相应下调一级(获得特等奖后参加的附加赛事不计分) 。

2)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立项:立项:校级记 3 课时,国家级记 5 课时;结项:校级记 4 课时,国家级记 8 课时3)本科生科研立项立项记 2 课时,结项记 4 课时3. 在期刊、报纸上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只有一个作者时 类别和等级 计入课时数A 级核心期刊 第一作者 30 课时B1 级核心期刊 第一作者 15 课时B2 级核心期刊 第一作者 8 课时学术论文 B2 级以下其它正式核心刊物/学术会议论文集及内部刊物第一作者 3 课时注:刊物分类参见学校科研处《西南财经大学核心期刊目录及期刊等级分类》 2)有两个作者时类别和等级 计入课时数 计入课时数A 级核心期刊 第一作者 20 课时 第二作者 10 课时B1 级核心期刊 第一作者 10 课时 第二作者 5 课时B2 级核心期刊 第一作者 5 课时 第二作者 4 课时学术论文 B2 级以下其它正式核心刊物/学术会议论文集及内部刊物第一作者 3 课时 第二作者 2 课时注:刊物分类参见学校科研处《西南财经大学核心期刊目录及期刊等级分类》 3)有三个作者时类别和等级计入课时数计入课时数计入课时数A 级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15 课时第二作者 7.5 课时第三作者 7.5 课时B1 级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7 课时 第二作者 5 课时 第三作者 5 课时B2 级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4 课时 第二作者 3 课时 第三作者 3 课时学术论文B2 级以下其它正式核心刊物第一作者 2 课时 第二作者 1 课时 第三作者 1 课时注:刊物分类参见学校科研处《西南财经大学核心期刊目录及期刊等级分类》 。

注:不同级别论文的作者在评选单项奖时,论文累加课时数的上限不超过上一级别的单篇课时数三、社会实践类1.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获奖级别 获奖等级 计入课时数一等奖 20 课时二等奖 18 课时国家级三等奖 16 课时一等奖 16 课时二等奖 14 课时省 级三等奖 12 课时一等奖 12 课时二等奖 10 课时校 级三等奖 8 课时院 级 优秀团队 6 课时完成结项报告、但未获奖的实践团队,均计 4 课时2. 三下乡优秀个人获奖级别 计入课时数国家级 15 课时省 级 10 课时校 级 8 课时院 级 3 课时3. 社会实践:假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经实践单位出示证明,且撰写合格的实践报告者,记 6 课时在校时间,利用节假日进行实习,经实践单位证明,时间累计达到一个月并撰写合格的实践报告者,记 6 课时 (社会实践学期总课时为 6 课时,同一学期不累加 )4. 员助理每学期记 5 课时(需由相应导员出示合格证明) 四、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类(一)体育活动1.国家级体育比赛(如 CUBA、全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等赛事)获奖等级或排名 计入课时数第一名 20 课时第二名 18 课时第三名 15 课时单项奖(体育道德风尚奖等) 10 课时参加但未获得名次 5 课时2. 四川省大学生运动会获奖等级或排名 计入课时数第一名 20 课时第二名 15 课时第三名 10 课时单项奖(体育道德风尚奖等) 8 课时参加但未获得名次 6 课时3. 校运动会项 目 获奖等级或排名 计入课时数第一名 20 课时第二名 18 课时第三名 16 课时第四名 12 课时方阵第五-八名 8 课时第一名 18 课时第二名 16 课时第三名 14 课时第四名 12 课时第五名 10 课时第六名 8 课时第七名 6 课时第八名 5 课时单项参赛者 4 课时第一名 12 课时第二名 10 课时第三名 8 课时第四—八名 6 课时团体项目趣味项目参赛者 5 课时方阵参与部分训练但没有上场的同学,按照训练次数酌情计入 5-8 课时;趣味项目参与部分训练但没有上场的同学,按照训练次数酌情计入 5-8 课时;以上四项参与每次训练但没有上场的同学,按照该项目获奖情况所计课时数的 1/2-1 计算4. “光华杯”系列比赛(足球赛、篮球赛、排球赛、台球赛、辩论赛等)获奖等级或排名 计入课时数第一名 15 课时第二名 12 课时第三名 10 课时第四名——第八名 8 课时参赛者 5 课时辩论队所有参赛选手均比照获奖名次计课时数,陪练队员按参赛者计课时数5. “光华杯”趣味比赛(投篮比赛、上篮接力、趣味颠球、中场射门等)获奖等级或排名 计入课时数第一名 8 课时第二名 7 课时第三名 6 课时参赛者 4 课时注:一人参加多项,只加最高分,不重复加分6. “工商杯”系列比赛(篮球赛、足球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等)获奖等级或排名 计入课时数第一名 6 课时第二名 5 课时第三名 4 课时参赛者 3 课时辩论队所有参赛选手均比照获奖名次计课时数,陪练队员按参赛者计课时数7.校级文体比赛(团体赛)取得突出进步(取得 3 名及以上的进步)计 8 课时,可累计加分。

8.校级以上文体活动拉拉队成员 一次 1.5 课时 上限 6 课时 院级文体活动拉拉队成员 一次 1 课时 上限 5 课时二)文艺活动1. 参加校级大型文艺活动 五月艺术节(五月诗存、合唱比赛) 、健康舞大赛、5•25 心理情景剧、英语短剧大赛、舞动西财等获奖等级或排名 计入课时数第一名 20 课时第二名 15 课时第三名 10 课时进入决赛,但未获前三 8 课时参与训练但没有上台的同学,按照训练次数酌情计入 2-8 课时2. 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获奖等级或排名 计入课时数第一名 20 课时第二名 15 课时第三名 10 课时单项奖(体育道德风尚奖等) 8 课时参加但未获得名次 6 课时3. 参加以下团体并完成规定任务,通过学期考核合格方可获得相应课时数参加校艺术团、校报记者团、校辩论队、财大之声广播站、光华园,考核合格:6 课时参加学院艺术团、记者团、辩论队,考核合格:4 课时注:同类团体校级、院级不累加4.宣传稿件发表(上限 8 课时)发表媒体 计入课时数在正式刊物上发表非专业论文、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及制作的软件被用户采用者(需提供相关证明)3—5 课时/篇学校主页 2 课时/ 篇《学生工作动态》 、 《学生工作简报》等校级刊物 2 课时/篇(校报编辑发表于校报,计 2 课时/篇。

)5. 组织元旦、五一、国庆游园、 毕业晚会、迎新晚会活动:5 课时/次6. 迎新晚会、毕业晚会上台演出、主持加 5 课时/次7. 代表学院参加的不带比赛性质的文艺演出等等按 4——10 课时酌情加分五、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类1、 社团负责人 6 课时 社团机构成员 3 课时 (注:1.学生实验超市及学生广告实验公司参照社团加分;2.需自行提供相关证明)2、 班长、团支书 8 课时;其他班委 5 课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