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年级成语故事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9.50KB
约54页
文档ID:405484450
三年级成语故事_第1页
1/54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三年级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一) 纸上谈兵[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shē)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谈起用兵之道,连赵奢也说不过他时间久了,赵括便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公元前260年,秦兵进犯赵国大敌当前,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廉颇见秦军强大,就在长平筑垒(lěi)固守,最终与秦兵形成对峙(zhì)局面秦国见一时无法取胜,就派间谍到赵国都城邯郸(hán dān)去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所以按兵不动,秦国特别担心赵王任命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下令由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由于赵括没有任何实际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结果使赵军陷入秦军重围,他自己也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

最后,赵国四十万士兵被秦将白起活埋[释义] 比喻夸夸其谈,不切实际也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如鱼得水[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典故]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纷起,群雄争霸(bà)刘备为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宏愿,多方搜罗人才,特意拜访隐居在隆中卧龙岗的诸葛亮,请他出山他连去了两次都未见到,第三次去,才见到了诸葛亮刘备说明来意,畅谈了自己的宏图大志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与西南少数民族和好,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预言天下今后必将成为蜀、魏、吴三足鼎(dǐng)立的局面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拜诸葛亮为军师诸葛亮竭(jiē)力辅佐刘备,而刘备对诸葛亮也是格外信任和重用,这引起了关羽、张飞等将领的不满他们不时在刘备面前表现出不满的神色,性格耿(gěng)直的张飞更是牢骚(sāo)满腹刘备耐心地作了解释,反复说明诸葛亮对于自己完成夺取天下大业的重要性他说:“我刘备有了诸葛亮,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释义]本意指像鱼儿在水里一样自由自在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或适合自己的环境走马观花[出处] 唐·孟郊《登科后》[典故] 唐朝著名诗人孟郊,小时候家里很贫穷,但他很有才华,学习也非常刻苦。

长大后,他的诗做得很好可是,他考试当官的路却走得很辛苦,连续参加了好几次考试,都没能考中 孟郊为人非常正直,虽然考不上,他也不想拉关系走后门,只想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走上当官的道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孟郊四十六岁的时候,终于考中了进士几十年的读书当官梦终于实现了,孟郊非常高兴他迅速穿上新衣服,骑上马,在当时的京城长安尽情地游玩玩到高兴时,他不由自主地取出笔,很快写了首名叫《登科后》的诗他在诗中写道: “昔日龌龊(wò chuò)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意思是说:过去那种贫穷的生活实在没什么值得夸耀(yào)的,今天我中了进士,才真正感到皇恩浩荡我很高兴,马儿也跑得飞快,一天就把长安城的美景全都看完了[释义]原形容事情如意,心情愉快后比喻匆忙或粗略地了解事物或深入地参观也作“走马看花”精卫填海[1][出处]《山海经·北山经》[原文]发鸠之山[2],其上多柘木[3],有鸟焉,其状如乌[4],文首[5],,白喙[6],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哓[7].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8],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9],以堙于东海[10]。

[注释][1]精卫:相传是炎帝的小女儿淹死在东海之后化生出来的,俗称帝女雀[2]发鸠(jiū):山名相传在今山西省东南部的长子县西[3]柘(zhè)木:柘树,木质坚硬,其叶可以喂蚕[4]乌:乌鸦[5]文首:头上有花纹文,通“纹”[6]喙(huì):此指鸟嘴[7]哓(xiāo):呼叫[8]溺(nì):淹入海水中[9]衔(xián):用嘴含[译文] 发鸠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那里栖息着一只奇特的鸟,它外形像乌鸦,头上有漂亮的花纹,白白的嘴巴,红红的双脚,名叫精卫,它鸣叫时总是在呼唤自己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一天女娃到波涛汹涌的东海游泳,不幸沉入海底,再也没回来,因而变成了这只精卫鸟,长年累月地口衔西山上的小枝条、小石子,决意要把那一望无际的东海填平[说明] 这篇寓言说明,在远古时代,人类不知被大海夺走了多少宝贵的生命,然而在作为人类化身的精卫身上,却寄托了人类敢于征服大海的雄心壮志同舟共济[1][出处] 《孙子兵法·九地篇》[原文] 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注释] [1]济:渡河[译文] 吴国人和越国人经常打仗,积怨很深,当他们同坐在一条船上过河,遇到大风大浪,船就要被掀翻的危险时刻,他们忘掉一切怨恨,互相关怀救助,好象是一个人的左右手,不分彼此。

[说明] 这则寓言是说,为了共渡难关,可以与那些积怨很深的对手团结一致也指众人一起渡过难关 老马识途[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典故]公元前683年,齐桓(huán)公应燕国的请求,出兵帮助攻打入侵的山戎(róng),并带管仲和他一块去当齐桓公和管仲带领齐军赶到燕国时,山戎已经掠夺了许多财物,逃到燕国东面的孤竹国去了齐桓公本来想收兵回国,但是管仲认为,攻打孤竹国,可以保证北方的安全,于是就向齐桓公提出了他的想法齐桓公认为很有道理,就派兵追击山戎,直到孤竹国山戎和孤竹国的国君,听说齐军到来,就吓跑了所以齐军很快就取得了胜利胜利是胜利了,但是来回征战在路上却用了很长时间他们出兵的时候是春天,回来已是冬天了,沿途景物大不相同,因此怎么也找不到原路,齐军在大山中迷了路尽管一批又一批的人被派去探路,但都没有结果情况非常危急,要是再找不到出路,齐军就有可能被冻死在大山中管仲冥(mímg)思苦想,终于想起来,老马可能有认识路的天性齐桓公一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同意试试看管仲到战马中,解开几匹老马的缰(jiāng)绳,让它们自由行走说来还真是奇怪,那几匹老马都不约而同地朝同一个方向走去。

管仲就命令大军跟着那几匹老马前进果然,在老马的带领下,齐军走出了大山,并且在大雪来临之前,安全地回到了齐国[释义]原意是说老马认识道路后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作用指鹿为马[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典故]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cuàn)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bì)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这哪里是马,分明是一只鹿,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 呢?”赵高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勇敢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实是一匹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释义] 本意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肴是非望梅止渴[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谲》[典故]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军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进,两边密密的树木和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然晕(yūn)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yí)误战机,心里很着急他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梅子,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释义]比喻用空想或空话来安慰自己或别人也作“望梅解渴” 买椟还珠[1][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2] ,薰以桂椒[3],缀以珠玉[4],饰以玫瑰[5],辑以翡翠[6],郑人买其牍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7]。

[注释][1] 椟 (dú ):匣子[2] 为:做,制造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柜:匣子[3] 桂、椒:都是香料[4] 缀 (zhuì):连结,装饰[5] 玫瑰:粉红色的玉石[6] 辑(jí):同“缉”,镶边,衬托翡翠(fěi cuì):绿色的玉石[7] 鬻(yù):卖[译文] 楚国有个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放在一个用木兰木做成的匣子里这个匣子用桂、椒一类香料熏得芳香袭人,镶缀着珠玉,装饰着玫瑰石,装嵌着绿翡翠有个郑国人看中了这个漂亮的匣子,把匣子买了下来,而退还了里面的珍珠这个楚国人可算是善于卖匣子,却不能算是善于卖珍珠[说明] 它告诫人们,不能过分讲究和追求形式,不然就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反现在一般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对牛弹琴[出处]《牟子》[原文]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1],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2],孤犊之鸣[3],即掉尾奋耳[4],蹀躞而听[5][注释][1]公明仪:人名清角:古雅的曲调名称操:古称琴曲名[2]虻(méng):牛虻[3]犊(dú):小牛[4]奋:竖起,举起奋耳:竖起耳朵[5] 蹀躞(dié shè):迈着小步走路的样子。

[译文]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子的琴曲,牛依然如故,埋头吃草并非牛没有听见,因为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啊!后来,公明仪改变了弹法,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小牛犊寻找母亲的鸣叫,此时牛立即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迈开脚步走来走去地倾听起来了[说明]这则寓言说明牛听不懂高雅的音乐它告诫人们,教育要看对象,要因材施教 一鸣惊人[出处] 《史记·滑稽列传》[典故]战国时候,齐国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叫淳(chún)于髡(kūn),他非常聪明机智当时正值齐威王统治时期,大权旁落,他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好整天装作寻欢作乐,不理朝政。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