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南北文化差异及保护方言.doc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9KB
约9页
文档ID:541308685
南北文化差异及保护方言.doc_第1页
1/9

咖啡大蒜门是什么 周立波讽刺郭德纲档次太低跟大蒜似地 自我标榜为咖啡 “吃大蒜只管自己吃得香,不管别人闻得臭;喝咖啡是把苦自己吞下,把芳香洒向人间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的这段话,如今已经成为上海人口中的名言了,在上海工作的黄先生告诉记者:“这句话在民间都成口头禅了,咖啡、大蒜算是两派人,说明谁和谁都相处不来 记者昨日查看网络资料得知,当时周立波此话源于记者提问他是否愿意与郭德纲同台演出,对此他说:“一个是吃大蒜的,一个是喝咖啡的暗指南北地域文化的差异,两人的表演风格并不一致,因而无法同台演出 自此之后,媒体便向郭德纲抛出发问,但他对于此事始终采取不做回应的态度 郭德纲新作回应“大蒜论” 前不久举行的“郭德纲从艺二十周年系列演出”中,老搭档郭德纲、于谦新作《你要高雅》首次登台演出20多分钟的相声充满了嬉笑怒骂式的调侃,听起来像是篇“相声杂文”其中一段对口调侃的“雅俗论”赢得观众连连掌声:“有人说什么是高雅,什么是低俗说听交响乐高雅,听相声就低俗;听明星假唱高雅,看网络原创低俗;看人体艺术高雅,两口子讲黄色笑话低俗;喝咖啡高雅,吃大蒜低俗高尔基先生教导我们说:去你奶奶的簪吧记者查看《你要高雅》全文相声段子,在郭德纲的概念中,谈论人世的高雅低俗,不能从外在形式上判断,“雅和俗分不开,喝着咖啡就着大蒜,秋水共长天一色。

好多个高雅的人喷着香水我都能闻出人渣的味来 《你要高雅》面世后,便有“敏感”的网友在论坛发帖,认定郭德纲有暗讽周立波的嫌疑,网友“碧云潇潇兮”就说:“大蒜论是周立波提出来的,当时讲的是文化差异,郭德纲的字里行间感觉是在回嘴记者昨日从北京同行处了解到,郭德纲口中一句“去你奶奶的簪”实际是脏话,“不排除用在相声里有搞笑的成分,但总归是句脏话陶寰:保护断裂的上海话 2011年03月03日07:24东方网陶寰我要评论(2) 字号:T|T 陶寰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教授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为全国瞩目;作为吴语的新生代代表,上海话似乎并不招人喜欢我不止一次听人抱怨:上海人总喜欢说上海话,感觉说上海话就意味着排外可另一方面,却很少有人抱怨四川人说四川话,广东人说粤语,厦门人说闽南话,尽管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后两者更难懂更有甚者,称上海话不是真正的方言,或称上海话只有一百多年历史这些话出于专家教授之口,让人瞠目上海话的历史远出百年之外,只是一百五十年以前,上海话鲜为人知;一百五十年里它又经历了太多变化几千年前上海地区先人使用的“越语”,至今在上海话中仍能寻到痕迹元代松江府建立后的权威方言松江话,是如今的上海话的最大来源。

晚清时期苏州是吴地的中心城市,借着苏州评弹等形式,苏州话也渗入上海话中最见上海话对外来文化包容程度的,可能是租界时期留下的不少“舶来品”,有一些后来还进入了普通话比如“沙发”、“巧克力”,这两个英文词当初用普通话翻译,大概会是另外一个样,只有用上海话说才能跟英语吻合无间上海话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这跟它是一座移民城市分不开上海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使上海话在这一区域影响力较大,但作为一种方言,其力量仍不足以抗衡普通话我曾在学校做了个调查,让上海学生用上海话读三个常用汉字:“摘”、“岸”和“瓦”结果惊人一致,“摘”读得像上海话的“斩”,“岸”跟“暗”同音,“瓦”读成wǎ这三个字的读音跟老上海话没有半点联系,都是从普通话“翻译”过来的可见新上海人完全不知上海话该怎么说可以预期,这几个音将会留存下去,成为以后“地道”的上海口音也就是说,上海话在近一百五十年中,尽管受很多方言和语言影响,但血脉相连并未断绝,只是吸收了一些成分普通话介入则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上海话的传承,彻底改变了其面貌普通话对上海话的改变有几个方面,一是替换了很多说法,如“所以”替换了“介咾”,“如果”替换了“假使”和“倘然”,“一天”替换了“一日”,“快到了”替换了“到快了”。

二是压缩了上海话的使用领域,以前上海话是上海人交流的唯一工具,无论聊天还是读书都用上海话,现在上海话多用于家庭中、日常生活中,在公共场合,普通话显然更具优势三是上海话的表达功能开始残缺,很多话非普通话不能表达,即便用上海话交流,一句话中也经常需要夹杂普通话可以说,上海话作为上海“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处于弱势地位——只能担当市民语言、日常生活语言的角色,在比较正式和重要的场合,它已失去了立足之地这是因为,人们不自觉地选择一种显示较高社会地位的语言,进而导致原先社会地位较低的语言或方言进一步弱化,并最终被抛弃政论文章、科技文章乃至报纸通稿,对方言的需求不大,而这些文章的写作者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其语言也有最高的社会地位一些方言词出现在正式文章中就会被当做“生造词”改掉引车卖浆者流的方言最为鲜活,但因使用者社会地位低下,所以这些话不能登大雅之堂上海话的传播还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劣势一是,由于移民众多,上海文化的认同感并不很强上海市民喜欢评弹、越剧,甚至有人喜欢京剧,但沪剧的影响力似乎只限于部分上海原居民跟粤语、闽南话相比,上海话缺少附丽其上的文化产品,以致上海居民对上海话的忠诚度并不很高,跟四川人、广州人和厦门人对自己方言的忠诚度无法相比。

二是,上海话是上海人的名片,而上海人的形象也影响上海话的形象开篇所说的外地人对上海话的偏见,本质上是对上海人的刻板印象,由此很多外地人对上海话、上海文化就更不感兴趣最近,在“咖啡大蒜”论后,外界对上海人和上海话的负面看法恐怕更多学习语言需要适当的环境上海话之所以断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儿童在上幼儿园之后,几乎脱离了上海话的环境,学校的影响持续到一个人成年而自然语言学习无法通过学校教育完成,我们的英语学习不力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保护上海话最重要的是给上海人讲上海话的机会除了上海家庭有意识教育孩子说上海话外,首先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加入上海话教育的内容乡土的中国也是中国,可以开设一门乡土课程,一方面介绍上海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在课上使用上海话进行讲解、阅读和交流其次,增加广播电视节目中的方言使用不少地方的电视台都开播了方言新闻节目,节目反响意外热烈据我所知,杭州的《阿六头说新闻》、宁波的方言新闻节目,年度收视率都是最高可见广大市民都有使用方言、观看方言节目的需求十分期待上海电视台的新闻坊节目能使用上海话另外,如果有资金支持,还可以设立方言传承馆、俱乐部等邀请使用方言的名人和专家,用方言和人们座谈,并开设方言训练课程。

愿意学的人都可以去学习方言目前,民间也有一些自发创办的方言网站汉语方言是汉语的组成部分,也是汉语的财富,是汉语这个“物种”多样性的标志当年推广普通话,并不是“顺其自然”的行为,所以保护方言也不能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就是坐等其消亡我们可以参照一下生物保护和文物保护没有谁在这两个问题上采用“顺其自然”的策略另外,美国就是一个没有官方语言、没有“普通话”的国家,方言会导致交际障碍一说恐怕也不能成立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是工具,我们都能感到语言统一的好处,而少有人想到语言单一的坏处倘若方言消亡,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带来交际便利,但它给汉语和中国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许远大于这种便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保护濒危语言、保护方言,是为了维护语言及文化的多样性跟生物丧失多样性一样,语言一旦丧失了多样性,也会退化比如,普通话现在的活力就不如解放前,因为那时的包容性很大方言中往往有一些普通话没有的、传神的说法,“尴尬”是吴语很早之前输入普通话的,否则北京话要表达“尴尬”的概念,就只能说“窘”但如今不能进入普通话,就不能被吸收利用近年来,赵本山的小品倒是给普通话送去了一些东北话,比如“忽悠”忽悠就是比骗、欺骗更有味道转播到微博 争当转播第一人我要评论(2)相关阅读:·魏英杰:方言之争须厘清三对关系 2010.09.20·程乃珊:爱一座城市,就爱这里的方言 2010.08.17 魏英杰:方言之争须厘清三对关系2010年09月20日07:28青年时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到城市里来的人多了,要么讲普通话,要么讲其他方言,面对这番情景,难免有人会有所感叹:方言危矣!可这其实是一种错觉  魏英杰  方言之争不时见诸报端,“保护上海话”、“保护广州话”等话题都曾引起过激烈讨论。

在我眼里,这更像一场茶杯里的风暴别的不说,这些方言并未濒临灭绝,“保护”云云从何说起?  就本质而言,要看清楚方言之争,先得厘清如下几对关系:  一是国家话语和地方话语的关系国家话语指的是全国推行的普通话,但又不仅限于此普通话的规范及推广过程中,隐含着某种程度上的强制性,而这很容易被看成是对地方文化自主性构成威胁和压制的一种“文化霸权”许多人力挺方言,除了感觉到方言地位堪忧,实际上还是出于维护本地文化,以及对“文化霸权”地位的反感和挑战  二是地方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处于地方文化中心位置的各大城市纷纷成为语言文化的大熔炉走在大街上,如果仔细聆听的话,你便可以领略到来自天南海北的不同地方的语言这是现代化生活的日常景象但这些外来文化,势必同样对本地文化形成压力,让热爱方言的人士忧心忡忡,感觉本地方言岌岌可危  三是,语言歧视与文化平等的关系在上述情形下,所谓“保护方言”、“复兴方言”,无非是为本地方言争取和国家话语平等的地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过分强调本地方言,却又可能对外来文化群体构成语言歧视很简单,如果把电视台看作公共平台,而电视节目清一色又是方言的话,这在外来人口看来,难免会产生一种被排斥感。

  经由上述分析,如何看待方言之争也便不难把握简单讲,本地方言相对于普通话而言处于弱势地位,而相对于其他方言来说则又居于强势位置因此在这问题上,理应信守多元化的文化理念,既要推广普通话,也要维护本地方言,同时还应尊重外来方言特别应当承认一点,普通话固然在方言面前是一种强势文化,但在今天城市里南腔北调、五方杂处的文化格局下,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反倒不失为一个平等途径  这么再来看最近杭州一小学开设杭州话课堂的事情,其利弊也就一目了然说白了,这和保护方言搭不上什么边,而更多是本地方言被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挤压,文化优势感有所丧失后的一种自觉反应到城市里来的人多了,要么讲普通话,要么讲其他方言,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化圈子和团体,虽然讲本地方言的可能还占大多数,但是面对这番情景,难免有人会有所感叹:方言危矣!可这其实是一种错觉  从现实来说,方言依然活泼有力,绝无消失迹象从历史来看,语言从来都是在变化和糅合的进程之中,而城市化必然加快这一趋势,谁也无法阻止而从方言自身的地域流行来看,杭州话到了萧山就有所不同了,你想究竟保护哪种杭州话?所以,方言不仅不需要保护,就是想保护,恐怕也无从下手  更为重要的是,在学校里开设方言课堂,这还可能对文化多元化及其开放性有所损害。

许多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四面八方,单纯强调和学习一种方言,这实际上有违教育平等理念,并非什么公平之举当然,这么做也有一点好处,就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本地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同时给那些乐意通过语言途径融入本地的学生提供学习上的便利青年时报)程乃珊:爱一座城市,就爱这里的方言2010年08月17日07:41瞭望东方周刊程乃珊我要评论(6) 字号:T|T 程乃珊 著名女作家若你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其何易中国地大物博,方言自然大相径庭辛亥革命首届国会大会通过以北京口音为基础的语言为国语从此南腔北调有了规范统一的语言据史载,大会有过剧烈争论,辛亥革命以孙中山。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