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oc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50KB
约3页
文档ID:538209098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oc_第1页
1/3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到底怎么理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注释一辨郑义广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对韩愈《师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一句的注解是这样的:“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句,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读,同‘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句读’在这里泛指文字的诵读如此解说,看似文从字顺,实则有诸多可商之处首先是不合逻辑就此句而言,按照常理,小孩子读书应该是先“学习书中的文句”,然后再“教他读书”文句都看不懂,如何读书呢?因此,如果课文的翻译没有问题的话,便是韩愈的表达出了问题,此句应调整为“习其句读而授之书”才通其次,即使语序无问题,前半句既已说了“教他读书”,那么“学习句中的文句”本是“题中应有之意”,后半句又说“习其句读”,岂非画蛇添足,节外生枝?果真这样,笔者以为,将其删去倒更显得文句简洁了    其实,并不是韩愈文章写得不好,只是编者在作注时过于想当然,未能细究原文,才导致了上述错误那么怎样理解才更加符合作者的原意呢?笔者认为,应该明确以下三点:    一、“书”在这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书籍”,而应是“文字”的意思关于它的这个义项,《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8)中即有收录,不敢掠人之美,谨将其中的相关条目抄录如次:“②文字。

《荀子·解薮》:‘故好~者众矣,而仓颉独创者,壹也’《论衡·奇怪》:‘仓颉作~,与事相连    二、“习”在这里为使动用法,译为“让……学习”“教……学习”   三、“其”不能理解成“书”“书籍”,而应是“童子”其”的代词用法非常常见,在此不复赘言明乎此,此句可翻译为:“教孩子写字,让他学习文章的句读这样一来,本文开头的疑问便涣然冰释了首先,从认字到断句,从易到难,有梯度,符合小孩子的认知规律;其次“文字”与“句读”不存在包含关系,放在一起,“而”字的递进意味十分明显;第三,无论是“识文”还是“断句”,都是学习的基础层面,与和修身立命息息相关的文章微言大义之“惑”不可同日而语,“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与后文的“传其道解其惑”的对比效果更加显著,韩愈后文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现象的批判也才更加显得水到渠成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译注四错来源:易文网    韩愈《师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一句,教材译注一直是这样的:“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所见选本或未译注,或只注“句读”多年来也不见报刊有疑笔者每次读到和教到此处,总觉颇有不通。

    1.“授之书”译为“教给他书”,“书”就是书籍、课本的意思教书”自然就不能不讲书中的思想内涵,讲品德修养但《师说》原文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很明显,“授之书”与“传其道解其惑”无关,只是“授业”,翻译与文意不合顺便说一下,“教给他书”也不通顺,有人译作“教他书上的知识”,虽仍不合文意,但句法通顺    2.“习”译为“学习”,“习其句读”的施动者只能是“童子”而凭语感,在“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童子之师”是“授之书”和“习其句读”的共同主语译者也意识到这样翻译不通顺,就在“学习”前加括号补充“帮助他”,以确保“习其句读”的施动者和“授之书”一样是“童子之师”但“帮助他”之意从何来?增字解经,也不足取我甚至不相信文笔流畅的韩愈会写出这种疙疙瘩瘩的句子    3.“其”注为书,译为“其中”,读来也不顺畅授之书”是典型的动词表“教示”义的双宾语结构凭语感,“习其句读”与“授之书”结构应相同,“之”“其”是间接宾语,表示对象,“书”“句读”是直接宾语,表示“授”“习”的内容;意义上是并列或承接关系但译注中“之”“其”迥异,令人怀疑    4.“句读”的注释不错,但翻译时变成了“文句”。

其实学习文句也要分析思想内容甚至微言大义,也要“解其惑”另外,“教给他书”与“学习其中的文句”是包含关系,学习文句是教书的一部分内容,这难合文意    我认为这个句子应译注为:“那学童的老师,教他写字,训练他读断句书,写字习,教习,训练其,指童子这里有三个问题:一是“书”的意思,二是“习”有“训练”义吗?三是“其”可作宾语吗?现陈述如下    1.“书”的本义就是“写字”,不必赘述孩童入学,从识字、写字入手,然后教朗读,教断句古代的书没有加标点,老师先不要求理解意义,只管教读乃至背诵,但要读正确,词语不能拆散,停顿的位置和长短不能读错,语气不能读变,这就是句读写字和句读都是浅显技能,不是大学问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前四项是大艺,大学生学,后两项是小艺,小学生学    2.“习”有“教习、训练”义,《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也收录其中    ①习其驰逐,闲其进止,人马相亲,然后可使《吴子·治兵》)    ②不习,则民不可使也《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    ③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汉·晁错《募民实塞疏》)    ④非所以习天下也,非尊尊贵贵之化也汉·贾谊《治安策》)    ⑤百兽可教之以战阵,畜牲可习之以进退。

晋·葛洪《抱朴子·勖学》)    ⑥今欲专士女于耕桑,习乡闾以弓骑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四)   以上六例中“习”字均是“教,教习,训练”之义③⑤句中“教”“习”对举,习即教也①⑤的对象是动物,②③④⑥的对象是人,用“之、其”和名词表示尤其是例①“习其驱逐”同“习其句读”结构完全一样,间接宾语都是“其” ③⑤⑥句,不用介词即是常见的双宾语句可见“习”的“教习、训练”义能带双宾语,而“学习”义不能带双宾语    寻思起来,“习”的“训练”义,不过是它的“学习、练习”义活用为使动而形成的,这些用例自不奇怪    3.“其”可作双宾语中的间接宾语    译者不把“其”看作宾语,主要受了一个通行看法的束缚:在上古语法中,“之”作宾语,“其”作定语,不能做主语和宾语    上古语法确实如此,但是,语言是发展的,到了中古就有变化了王力《汉语史稿》讲到中古人称代词的变化时说:“'其'字也不专用于领格而用于主语和宾语了”,“'其'字用于宾语,出现于晋代以后的史料中”举了4个晋以后的例子,其中两例的“其”是双宾语中的间接宾语:    ⑦可引军避之,与其空城《三国志·魏书·陈登传》)    ⑧从子将婚,戎遗其一单衣。

《晋书·王戎传》)   何九盈和李成功又先后在《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和第4期各举两例将出现这一现象的时期提前至战国后期唐钰明随后在1994年第3期的《中国语文》同意何说,又补充了4例,并在注释中说明:“其”作宾语仅限于“兼语”和“双宾语”,而始终未见独用为单宾语,这是它与“之”字的明显区别之一以上8例全为双宾语结构,这里择其4例:    ⑨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吕氏春秋·爱类》)    ⑩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孟子·离娄下》)    {11}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战国策·齐策》)    {12}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大戴礼记·保傅》)既然唐以前开始出现“其”作双宾语中的间接宾语,那么唐代语言中应该不会罕见笔者检索《韩昌黎集》,“其”作兼语,“其”作大句主语、小句主语都较常见双宾语句原本不多,“其”作间接宾语却不少见,比如:    {13}但见不给其赏,便以为朝廷爱惜此钱《论捕贼行赏表》)    {14}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争臣论》)    {15}传诸子,得大恶,然后人受其乱《对禹问》)    {16}然后许其承继《论淮西事宜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