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黄仲涵财团崛起之探源与反思印尼黄仲涵财团崛起之探源与反思华侨华人史既是中国史研究的范畴,又属于世界史的范畴关于华侨华人 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其中著名华侨传记数量最多(据赫伯特 S·伊的统计, 在八十年代,这类文章占东南亚研究文章总数的 20%) ,著名华侨领袖、实 业家和文化人士是研究中的热门人物,但是对于曾经有“亚洲糖王”之称的印 尼华侨黄仲涵及其建源公司,中国学者却鲜有专著研究或许,与中国民族民 主革命有密切联系的陈嘉庚等人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在研究华侨经济 史、东南亚近代史中黄仲涵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本文试从其兴起背 景、经营战略等方面对它进行分析,并就若干问题作出自己的思考一、黄氏财团崛起之背景分析一、黄氏财团崛起之背景分析1、荷兰的殖民统治: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动 荷兰殖民当局从 1830 年到 20 世纪初严格实施了限制华人自由的居住区制 度(Wijkenstelsel)和通行证制度(Passenstelsel) ,1870 年颁布实施了《土地法》 ,这些法令制度限制了华人的自由,对华人商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但另一方 面,殖民当局也意识到作为联系殖民经济和土著经济的中介的华人经济的重要 性,实施了税收承包制。
尽管中西学者对于承包制在华侨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作 用各执一词,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成为少数华侨(主要是作为承包人的华人 官员、华侨秘密社会的首领、华侨高利贷者等)进行资本积累的手段,黄仲涵 就是这少数获利者之一,在有了足够的资金之后,他购买了三宝垄、日惹、梭 罗、泗水的鸦片包卖证,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借此获利达 1800 万荷盾之巨 2、爪哇土生华人(Perana Kan)社会和新客(Totak)社会相继形成 中国向东南亚移民古已有之,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殖民地时代的华人 社会据统计,鸦片战争之前爪哇的闽人占华侨总数的 80% 以上,当时清政府 禁止华人离境,故而大批华人移居爪哇的现象尚未出现鸦片战争后以粤籍为 主体的契约华工大批进入印尼,便成了粤籍华侨主体原先迁入这里的闽人的 后裔便是土生华人,占少数;以“契约华工”为主体的“新客”占多数而志 信并非契约华工,比较容易地融入了当地以闽籍为主体的土生华人社会 新客社会比土生华人社会的形成要晚,他们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来 到印尼的契约华工,他们占华人世界的大多数,但命运非常悲惨在殖民地, 华工的劳动不仅为殖民者创造了巨额财富,也是华侨资本形成的重要条件。
“华 侨经营的矿山、种植园、工厂、商店和运输业,使用的几乎全是华侨劳工 ”或 许可以这么说:在仲涵逐渐成长为一名成年土生华人的同时,未来黄仲涵财团 的廉价劳动力正在爪哇、在整个东南亚源源不断地集结二、黄氏财团自身发展之路的思考二、黄氏财团自身发展之路的思考1、殖民地时期制糖业在印尼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二战以前,由于长期遭受荷兰殖民者统治,印尼的经济发展及其不平衡, 呈现典型的殖民地经济特征糖的生产和出口在印尼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早在十八世纪,华侨就几乎经营了爪哇所有的糖厂华侨的糖业不断发展,但 1870 年荷印政府颁布了《糖业法》 ,为西方资本大量涌入印尼洞开了大门,就 如同中国的民族资本在国内的遭遇一样,华侨经营的糖业在西方资本的冲击下 渐趋萎缩在这种不利形势下,建源公司经营的糖业却一枝独秀逆风飞扬,分 外引人注目 2、黄氏两代领军人物的个性特点之比较 黄志信,参加过福建同安的小刀会起义,失败后远渡南洋谋生黄惠兰在 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她祖父开始创业时的状况:“他用极少的存款购买了廉价的 瓷盘和瓷碗……挨家挨户地兜售……然后,他用这个蝇头小利进行再投资, 购买更多的瓷盘和瓷碗以及小袋装大米。
”可见,黄氏和大多数华侨企业家一样, 是通过小型商业活动积累起原始资本的 仲涵出生于 1866 年,这时他父亲刚刚创立了建源不久,事业处于蒸蒸日上 的阶段出生于家境良好的土生华人上流社会,仲涵既不满于父亲节俭的生活 习惯,同时又对父亲的保守僵化思想产生了强烈抵触两者的矛盾,也正是第 一代华人和第二代华人的分歧,前者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后者则生于海外长于 海外,在殖民地环境中具备了更多的近代意识,在语言、文化、思想上已经与 其父辈产生了一定的距离 3、建源公司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方式 志信创立建源之初,从中国贩运咸鱼、茶叶、丝绸和药材等到印尼,然后 把印尼的糖与烟草等转贩中国;以后,他又把业务扩展到典当业、邮信业、林 业及鸦片等生意,公司规模逐步扩大志信并没有任人唯亲,而是敢于聘用专 门人才进行管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和新来者家族不够强大也有关 1885 年,仲涵开始协助父亲经营建源公司,才干逐渐显露出来1890 年他 接管经营建源,到 1903 年间,仲涵利用鸦片生意赚取了 1800 万荷盾1901 年 他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开始将大量资金投入糖业经营在专业管理的现代化方 面,仲涵比父亲走得更远。
一方面,他注意设备的更新,1894 年购进了“巴基斯糖厂”机器,进行机 械化制糖后来又兴建和购进了另外四家糖厂,分别是“里约阿贡” 、 “丹古郎 经” 、 “本奈”以及“克莱贝” ,这五个糖厂及甘蔗种植园共占地 17500 英亩(约 7082 公顷) ,各厂年产量如下表:里约阿贡丹古郎经本奈克莱贝巴基斯 35000 吨20500 吨12000 吨21000 吨13000 吨机械化制糖和规模化经营增强了建源公司的竞争力,在荷兰《糖业法令》 的打击下,大量的华侨糖厂纷纷倒闭,而建源公司却继续大赚其利另一方面, 他继续突破华人家族经营的模式,对有能力的华人工作人员和荷兰专业人员兼 收并蓄平等对待,组成了“专业管理” ,在更大的程度上克服了家族经营的思想随着糖业经营业务不断扩大,黄仲涵又向银行业和航运业进军1906 年, 他在三宝垄和泗水两地成立了黄仲涵银行,这是印尼华侨创办的第一家银行 1912 年,仲涵又承顶了三宝垄轮船公司的全部业务改组为协荣茂轮船公司,起 初购置了三千吨左右的航轮五艘,川行于印尼、新加坡、马来亚等地,后来又 创立了顺美船务局,添置九艘轮船,来往于荷属东印度群岛之间,一时间黄仲涵成为印尼航运业的巨子。
在黄仲涵的经营下,一个涉足制糖业、银行业、航运业等诸多产业,资本 总额达到四亿荷盾的黄仲涵财团终于在 20 世纪初形成三、辉煌背后的反思三、辉煌背后的反思黄仲涵财团作为近代殖民地时期东南亚华侨资本的典型代表,有其自身难 以克服的局限性,举其要者有以下两端: 1、并未在根本上变革家族经营模式 正如众多的华侨企业一样,黄氏财团本身也是家族企业,尽管它的家族化 色彩相对较淡,但是在交托遗产的问题上,黄仲涵还是考虑把企业交给一个有 能力的儿子来继承家族企业是近代史上华侨们普遍采用的经营模式,这与当 地华人社会的特点密切相关这个社会是以同乡、同族、同业等关系为纽带而 组织起来的,这种社会关系对华侨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严重的制约 2、经营决策投机性强, “知识的局限性”难以弥补 黄志信本人就是个“善于钻营”的生意人,对市场很敏感,敢于冒风险, 黄仲涵继承了父亲身上的冒险家气质,这在创业初期阶段是有利于资本积累的 但对于近代企业而言,科学合理的贸易机制实际上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五十 年代继承父兄事业的黄宗才(仲涵之子)就曾对赌徒式的冒险经营表示不满四、黄氏财团在印尼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四、黄氏财团在印尼的经济地位和作用由于黄仲涵采取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方式并在印尼地区获得了巨大的成 功,后来遂有人认为黄仲涵是“荷属东印度经济发展的先驱和企业现代化的先 驱” 。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所谓“先驱”者, “创榛辟莽、前驱先 路”也,虽不完善,却开始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作为土生华人,黄仲涵家族 虽然保留着中国人的某些个性特点,但作为土生华人早已成为印尼社会的一员, 与荷兰殖民者在印尼开办的殖民企业不同,黄仲涵财团是不折不扣的印尼企业, 故而称其为“荷属东印度经济发展的先驱和企业现代化的先驱”并不过分 对于近代东南亚“疆理恢辟,民物蕃昌”的原因,充满自信的薛福成认为 “不外招致华民以为之质干而已矣 ”梁启超更有“华侨殖民论” ,认为与殖民 经济和土著经济相比,华侨资本在南洋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些说法未免夸大了 华侨资本的作用,从黄仲涵财团的崛起来看,华侨资本有一定的独立性,不过 在荷属东印度社会中并非主导性的力量,它既受殖民者的排挤,同时又影响着 当地的土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