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综述不相关:Demsetz(1983)提出管理层持有鼓励股权是内生变量,依赖于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是一种反映市场影响的长期演化结果,对公司绩效不存在影响Demsetz认为公司的所有权构造是竞争性选择的内生结果,各种本钱利益的综合造就了平衡的股权构造因此,股权构造与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系统的相关关系Loderer和Martin(1997)假定管理层持有鼓励股权影响公司绩效的同时,公司绩效也对管理层持有鼓励股权产生影响,使用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了管理层持有鼓励股权与公司绩效关系的问题,研究结果发现公司管理层持有鼓励股权对公司绩效的微弱的影响也消失了Demetz和Villalonga(2001)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管理层持鼓励股权比例为所有权构造指标,再次证实了股权构造是一个内生变量,与公司绩效无关Demsetz〔1983〕认为公司的所有权构造是竞争性选择的内生结果, 各种本钱利益的综合造就了平衡的股权构造因此,股权构造与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系统的相关关系Demsetz 和Lehn〔1985〕以 1980 年美国 511 家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各种股权集中度进展回归,发现管理层股权与公司绩效〔用会计利润率衡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尤其没有显著的正相关,从而提供了和Demsetz〔1983〕观点相一致的经历证据。
Himmelberg 等〔1999〕拓展了 Demsetz 和 Lehn〔1985〕的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以控制各种可能无法观察的异质性 〔如股东监视管理者的能力、无形资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 ,运用二次方程和分阶段线性方程来预测公司绩效,结果说明管理层持股比例并不显著影响公司绩效Holderness 等〔1999〕沿袭了 Demsetz 和 Lehn〔1985〕的研究思路,证实了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内生性,即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规模、公司绩效的波动程度及其平方、法律约束程度、负债成反比Demetz 和 Villalonga〔2001〕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管理层持股比例为所有权构造指标, 再次证实了股权构造是一个内生变量与公司绩效无关Demsetz(1983)认为管理层持股是内生变量,依赖于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例如行业、投资时机、成长性、经营风险和信息的不对称等,是一种反映市场影响的长期演化结果,对公司绩效不存在影响正面影响:Han , Lee and Suk(1999)以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七个国家的两千多家公司的数据为样本进展研究,并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的绩效指标,研究说明企业内部持股对企业的绩效产生正面影响。
Jensen和Meckling(1 976)最早提出了“利益会聚假说",他们的研究说明,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比例是呈现正相关的趋势管理层持股比例会通过影响股权的所有制构造来影响管理者完成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用于监视管理层偏离价值最大化的本钱会减少,从这一点说,股权鼓励可以降低委托代理本钱,即管理层持股会使管理层与股东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Hall和Jeffrey Liebman②(1998)重点研究了管理人员薪酬和股东财富的相关性,他们的研究发现:对于经理人而言,比起他们获得的工资和奖金对公司价值的作用,他们所持有的公司股票和股票期权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多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利益会聚假说〞Hanson与Song(2002)贝JJ指出管理层持有鼓励股权有减少自由现金流量的代理本钱的作用,从而增加公司价值负相关与Jensen和Me Ckling等人的研究结论相反,Fama和Jensen(1983)提出了“防御假说〞,认为如果经理人持股水平过高,会让他们在公司中的地位变得非常结实,他们如果有足够的投票权和影响力可以到达与其他股东抗衡的程度,就够做出非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Core、Guay和Larcker(2001)的研究也认为,股权鼓励和公司业绩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他们认为监视较强的公司中对管理者进展股权鼓励的不多,但往往这些公司的业绩比较好Ohad Kadany和Jun Yang(2006)的研究发现,在公司的股权构造相对分散的情况下,如果管理层的持股比例太高就会就会出现管理层通过财务报表造假等内部交易的方式来影响公司的股价他们认为这种做法会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Fama和Jensen(1983)4提出“管理者防御假说"(managemententrenchment),该假说也被国内学者称为“掘壕自守假说":如果管理者拥有的所有权增加,他就有更大的权力来控制企业,受外界约束的程度也随之减弱,则他会更多地去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偏离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而且管理层持有的股份越多,企业被购并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这使得控制权市场对管理层的约束力度减弱如果管理者拥有的所有权增加,市场〔经理市场、公司股权市场〕对管理者的约束力下降,此时管理者在公司中的地位会非常结实,他就有更大的权力来控制企业,从而他就会更多地去追求自身利益而偏离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而且管理者持有的股份越多,企业被购并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这就使得控制权市场对管理者的约束力度减弱。
DeAngelo〔1986〕 ,Shivdasani〔1993〕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确实会产生“管理者防御〞 ,从而减少公司价值国外研究综述Ohad Kadany和Jun Yang(2006)的研究发现,在公司的股权构造相对分散的情况下,如果管理层的持股比例太高就会就会出现管理层通过财务报表造假等内部交易的方式来影响公司的股价他们认为这种做法会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Core、Guay和Larcker(2001)的研究也认为,股权鼓励和公司业绩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他们认为监视较强的公司中对管理者进展股权鼓励的不多,但往往这些公司的业绩比较好Morck(1988)的研究结果认为:管理层持有股份不会提升公司效益理由是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提升,他们会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利而谋取私利,结果便会导致企业的效益下降 Boyo,B.K (1994)研究提出董事会对企业的控制程度越高,经理层控制企业的程度越低,则总经理的报酬水平越低,二者之间呈负相关,不利于企业业绩的提高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学者对经营者股权鼓励的实施效应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看法,而且其研究也主要是针对管理层持股和企业经营绩效是否相关的问题上1.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关系王战强(1997)利用1997年底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和公司业绩资料进展了统计分析,发现1997年底我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平均拥有公司股权0.0488%,二者的相关系数仅为0.0052,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
魏刚(2000)对816家上市公司在1998年年报公布的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情况与以资产收益率为代表的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说明,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他认为高层管理人员持股没有到达预期的鼓励效果,仅是一种福利制度安排;高层经理人员持股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也不存在“区间效应"魏刚(2000)以1999年813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多个回归模型对经营绩效与年度薪酬、经营绩效与管理人员持股数、年度薪酬与经营绩效、企业规模、管理人员持股、以及行业的分布进展回归分析研究说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鼓励明显缺乏,报酬构造单一,使得无法产生有效鼓励,导致高级管理人员与企业的经营绩效并不相关李增泉(2000)对1998年度所有上市公司绩效与薪酬、持股的研究,得出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年度报酬、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并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李对公司持股比例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尽管净资产收益率排名在前69位公司的经理人员持股比例和69家亏损公司经理人员的持股比例几乎没有差异,但持股比例排在前161家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却明显高于持股比例为0的161家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和因此,李认为当经理人员的持股到达一定比例后,股票鼓励的影响还是显著的。
李增泉(2000)选取1999年799家上市公司的年度报表数据作为样本,研究了我国高级经理人的年度薪酬情况和持股情况研究说明,较低的持股比例缺乏以对经理人员产生鼓励作用,而高比例的持股鼓励对其影响显著;经理人员的年度薪酬与公司绩效不相关,且公司规模对经理人员的年度薪酬及持股比例没有显著影响袁国良、王怀芳、*明(2000)以公司管理层(指董事、监事、经理人员)的持股比例为解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ROE为被解释变量研究得出,目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公司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之间根本不相关,而且即使非国家控股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持股多少和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也非常低陈湘永等(2000)发现总体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构造与公司绩效(EPS,ROE)之间根本不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高明华(2001)对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EPS,ROE)的关系进展相关分析检验,说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根本上不相关荣正投资咨询**(2000)的研究报告指出,董事长及董事会秘书持股市值与各业绩指标呈微弱的正相关,总经理持股市值与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2.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于东智(2003)发现董事持股比例之和、董事人均持股比例都未与企业绩效(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表现出统计意义上的曲线关系,而表现出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
国亮,王加胜(2000)通过对经理人员持股比例、职工持股比例与公司ROA、ROE、EPS的关系进展研究后认为,公司经营绩效与经理人员的持股份额正相关许承明、濮卫东(2003)用托宾Q和ROA来衡量公司的表现,发现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持股与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晖明、陈志广(2002)以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企业绩效与高级管理人员报酬和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特别是以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表现的企业绩效与高级管理人员报酬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湛新民、*善敏(2003)对2001年上市公司经营者的报酬鼓励的实证分析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有显著性弱相关关系吴淑琨(2002)认为股权集中度、内部控股比例与公司绩效(ROA)呈显著性倒U型相关关系2、国内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股权鼓励的研究较为成熟,并且实证研究分析居多,大多数的学者认为企业采取股权鼓励措施会对公司绩效产生正面影响我国对股权鼓励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而言开展还较不成熟目前,我国对股权鼓励问题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该措施与企业业绩有无相关关系上 董灵姗(2009) 以光明、蒙牛两大乳业公司为背景,分析这两家公司同时实施的股权鼓励方案对各自的经营状况分别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原因,在光明的失败、蒙牛的成功过程中发现,股权鼓励机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状况的提升,但是不合理的股权鼓励方案也会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
在上市公司股权鼓励管理方法公布之后,王秋霞、陈晓毅(2007),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鼓励与企业绩效关系进展实证研究,他们选择 9 家上市公司 2005 和2006 两年的 8 项财务指标进展分析比较,最终得出结论,认为股权鼓励措施并未给企业带来效益,一定程度上,企业的绩效反而下降了朱红军、汪辉(2004)以宏智科技的股权之争为例,研究其股权设置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该案例,发现这种股权制衡构造并不能提高企业的治理效率邹越(2010)以我国在 2006 年首次公布其股权鼓励方案的公司为样本,经研究发现,股权鼓励在总体上没有使公司业绩得到显著提升,尤其在信息技术行业,公司的业绩水平反而下滑了朱泉国(2007) 以一汽轿车为案例,分析其股票期权方案实施的必要性,得出的结论是股票期权作为一种长期鼓励手段,对企业的绩效有明显的优势郭福春(2002)选取了 69 家上市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