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接地通用规范(征求意见稿)2020.061总则 12基本要求 23 土壤数据 34接地阻抗、转移电位和网内电位差 45跨步电位差、接触电位差 66接地装置的热稳定性、机械强度 87设备与地网的连接 98等电位接地网 129直流接地极 14附:条文说明 15#1总则1.0.1为使电力接地工程贯彻国家电力建设方针政策,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 需求,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电力系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满足经济社会管 理基本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1.0.2发电、变电、输电和配电等电力工程的接地设计、施工、验收及改造应遵 守本规范1.0.3本规范是电力工程接地的设计、施工、验收及改造等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当采用的技术措施与本规范的规定不一致,但经合规性评估符合本规范第2章的 基本规定时;应允许使用2基本要求2.0.1电力接地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及改造,应保证人身、设备的安全及电 力系统的可靠运行,并不应对周边设施的安全运行产生影响2.0.2电力工程接地应能满足保护接地、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工作接地不同用途的基本要求,并通过接地装置实现2.0.3接地装置产生的地电位升、网内电位差、转移电位、跨步电位差和接触电位差应满足限值要求。
2.0.4接地装置应在预期寿命内满足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的要求2.0.5接地装置的验收测试不应在雷、雨、雪中或雨、雪后立即进行3 土壤数据3.0.1电力工程接地设计必须考虑工程地点的土壤电阻率以及埋设接地装置处土 壤腐蚀性能和冻土深度3.0.2 土壤电阻率测量结果应能反映与接地装置尺寸相当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分层 状况4接地阻抗、转移电位和网内电位差4.0.1发、变电站中不同用途和不同额定电压的电气装置或设备,除另有规定外 应使用一个总的接地网接地装置的接地阻抗应符合其中最小值的要求4.0.2对于可能将接地网的高电位引向厂、站外或将低电位引向厂、站内的设备, 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转移电位差对人身和设备的危害4.0.3有效接地系统和低电阻接地系统(含消弧线圈并联低电阻)接地网的接地 阻抗应满足工频地电位升限值的要求,按下式计算式中:R一考虑季节变化的最大接地阻抗(IG—考虑最大运行方式下,经接地网入地的最大接地故障不对称电流(A)UG—工频地电位升限值(V),工频地电位升限值应当取所有引出到发、 变电站外的一、二次设备所能承受的最大工频耐受电压(包括电位 隔离设备的工频耐压)的最小值4.0.4不接地、谐振接地和高阻接地系统,接地网的接地阻抗应符合下式要求, 但不大于4Q:式中:r一采用季节变化的最大接地阻抗(Q);7g—计算用的接地网入地稳态电流(A)。
4.0.5工作于不接地、谐振接地和高电阻接地系统、向lkV及以下低压电气装置 供电的高压配电电气装置,其保护接地的接地阻抗应符合下式的要求,且不应大 式中:R—因季节变化的最大接地阻抗(Q);7g—计算用的单相接地故障电流;谐振接地、谐振-低电阻接地系统 为故障点残余电流(A)4.0.6保护配电柱上断路器、负荷开关和电容器组等的避雷器的接地导体(线), 应与设备外壳相连,接地装置的接地阻抗不应大于104.0.7确定发电厂和变电站接地网的型式和布置时,设备场区的网内最大电位差 应保证低压电缆耦合电压不超过二次设备绝缘耐受值和抗干扰水平,以确保二次 系统在接地故障期间的安全运行5跨步电位差、接触电位差5.0.1确定发电厂和变电站接地网的型式和布置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有效接地系统和低电阻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或同点两相接地时,发电厂 和变电站接地网的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不应超过由下列二式计算所得的数 值:式中:5——接触电位差允许值(V);Us——跨步电位差允许值(V);ps——地表层的电阻率(m);Cs 々层衰减系数;rs―接地故障电流持续时间,与接地装置热稳定校验的接地故障等效持 续时间取相同值(S)o2不接地、谐振接地和高阻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当不迅速切除 故障时,发电厂和变电站接地装置的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不应超过下列二式 计算所得的数值:5.0.2接地网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接地网的外缘应闭合,外缘各角应做成圆弧形。
2接地网内应敷设水平均压带3 35kV及以上接地网边缘有人出入的走道处,应铺设碎石、沥青路面等高 阻层或在地下装设均压带6接地装置的热稳定性、机械强度6.0.1电力工程接地设计中,校验接地引下线热稳定性所用计算电流值应不小于 远期规划出现的最大电流值6.0.2接地装置截面设计应考虑土壤腐蚀情况,接地体的截面不应小于连接至该 接地装置接地引下线截面的75%6.0.3在运接地装置的改造应根据系统短路容量的变化及接地装置的腐蚀程度, 校核接地装置(包括设备接地引下线)的热稳定容量7设备与地网的连接7.0.1电力装置或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必须接地7.0.2发电厂易燃油、可燃油、天然气和氢气等贮罐、装卸油台、铁路轨道、管 道、鹤管、套筒及油槽车等应设置防静电接地7.0.3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区域应设置专用接地网,专用接地网应与变电 站总接地网连接7.0.4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构架避雷针、雷电防护避雷器的接地引下线应与接地网 连接,并应在连接处加装集中接地装置引下线与接地网的连接点至变压器、 35kV及以下设备(不含避雷器)接地导体(线)与接地网连接点之间沿接地极的长 度,不应小于15mo7.0.5独立避雷针和避雷线应设置独立的集中接地装置,其与接地网的地中距离 不应小于3m,并不应对电缆沟内的电缆产生影响;其与道路或建筑物的出入口 等的距离小于3nl时,应采取均压措施或铺设碎石或沥青地面。
7.0.6主控制室、配电装置室和35kV及以下变电站的屋顶上装设直击雷保护装 置,且为金属屋顶或屋顶上有金属结构时.,则应将金属部分接地,屋面金属层厚 度应大于41IHI1;屋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则应将其焊接成网接地;结构为非 导电的屋顶时,则应采用避雷带保护,并设接地引下线,引下线不少于2根该 接地引下线应与主接地网连接,并应在连接处加装集中接地装置7.0.7发电厂和变电站有爆炸危险且爆炸后可能波及发电厂和变电站内主设备或 严重影响发供电的建构筑物,应采用独立避雷针保护,并应采取防止雷电感应的 措施露天贮罐周围应设置闭合环形接地装置,接地阻抗不应超过30无独立 避雷针保护的露天贮罐不应超过10接地点不应小于两处,接地点间距不应大 于30nio架空管道每隔20m〜25m应接地一次,接地阻抗不应超过30易燃 油贮罐的呼吸阀、易燃油和天然气贮罐的热工测量装置,应用金属导体与相应贮 罐的接地装置连接不能保持良好电气接触的阀门、法兰、弯头等管道连接处应 跨接7.0.8保护配电变压器的避雷器,其接地应与变压器保护接地共用接地装置7.0.9严禁利用金属软管、管道保温层的金属外皮或金属网、低压照明网络的导 线铅皮以及电缆金属护层作为接地线。
7.0.10电气装置的接地必须单独与接地母线或接地网可靠相连接,严禁在一条接 地线中串接两个及两个以上需要接地的电气装置7.0.11变压器中性点应有两根与地网主网格的不同边连接的接地引下线,并且每 根接地引下线均应符合热稳定校核的要求7.0.12 TN系统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单电源系统,TN电源系统在电源处应有一点直接接地,装置的外露 可导电部分应经PE接到接地点2对于具有多电源的TN系统和对用电设备采用单独的PE和N的多电源 TN-C-S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1)不应在变压器的中性点或发电机的星形点直接对地连接;2)变压器的中性点或发电机的星形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导体应绝缘,且不 得将其与用电设备连接;3)电源中性点间相互连接的导体与PE之间,应只一点连接,并应设置 在总配电屏内3在TN-C系统中不应将保护接地中性导体隔离,严禁将保护接地中性导体 接入开关电器7.0.13 TT系统应只有一点直接接地,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应接到在电气上独 立于电源系统接地的接地极上7.0.14IT电源系统的所有带电部分应与地隔离,或某一点通过阻抗接地电气装 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应被单独地或集中地接地。
7.0.15配电变压器设置在建筑物外其低压采用TN系统时,低压线路在引入建筑 物处,PE或PEN应重复接地7.0.16严禁利用输送可燃液体,可燃气体或爆炸性气体的金属管道作为电气设备 的接地保护导体(PE)o7.0.17成套柜的接地母线应与主接地网连接可靠8等电位接地网8.0.1在保护室、控制室、通信室内应敷设等电位接地网,该接地网应在小室入 口处与厂、站主接地网一点可靠相连,等电位接地网应为保护专用8.0.2直流电源系统绝缘监测装置的接地端和柜屏内的交流供电电源的中性线 (零线)不应接入等电位接地网8.0.3保护室、控制室的微机保护和控制装置的屏柜下部,以及开关场远端就地 端子箱内应设置接地铜排,屏柜内所有装置、电缆屏蔽层、保护装置及辅助装置 接地端子、屏柜门体的接地端就近与铜排相连,保护室、控制室的铜排应与等电 位接地网可靠连接,就地端子箱的铜排应与电缆沟内专用铜排(缆)及主地网相 连8.0.4厂、站的二次回路电缆均应使用屏蔽电缆,同时,应沿开关场二次电缆沟 道敷设专用铜排(缆),两端分别与开关场就地端子箱处和保护室处的主地网相 连8.0.5二次回路电缆金属屏蔽层的接地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模拟信号回路控制电缆屏蔽层不得构成两点或多点的 接地,应集中式一点接地;2集成电路、微机保护的电流、电压和信号的控制电缆屏蔽层应在开关安置 场所与控制室同时接地;3不应使用电缆内的备用芯代替屏蔽层接地。
4由一次设备直接引出的二次电缆的屏蔽层应在就地端子箱处一点接地,在 一次设备的接线盒(箱)处不接地5二次电缆经金属管从一次设备的接线盒(箱)引至电缆沟,并将金属管的 上端与一次设备的底座或金属外壳良好焊接,金属管另一端应与主接地网焊接8.0.6电流互感器或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均必须且只能有一个接地点8.0.7等电位接地网与接地网连接时,应远离高压母线、并联电容器、电容式电 压互感器、结合电容、电容式套管等设备及避雷器和避雷针的接地点9直流接地极9.0.1接地极址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接地极线路长度、极址技术条件、极址周边相 关设施状况和地方发展规划等因素,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对环境影响小9.0.2对于两个及以上换流站共用的直流接地极,设计接地极时的入地电流应考 虑事故情况下的复合电流9.0.3在最大过负荷电流下,直流接地极地面任意点最大跨步电压不得超过其允 许值地面任意一点的最大允许跨步电压根据下式计算式中:U——跨步电位差允许值(V);PS——表层土壤的电阻率(Qm).9.0.4在任何情况下,直流接地极任意点的最高温度都应低于所在海拔下水的沸 点9.0.5对于长时间以阳极运行的接地极,应限制焦炭与土壤接触面的电流密度, 以防电渗析(电场下水的移动)。
9.0.6直流接地极在设计寿命期内,考虑腐蚀后的馈电元件应满足系统对其载流 量的要求条文说明1总则 162基本要求 163 土壤数据 174接地阻抗、转移电位和网内电位差 175跨步电位差、接触电位差 226接地装置的热稳定性、机械强度 227保护接地 238等电位接地网 279直流接地极 291.0.1本条是新增条款,本条阐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