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7.50KB
约8页
文档ID:558726026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_第1页
1/8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丹阳市皇塘中心小学 黄东军 一、 教材分析本册一共有五个单元,分别是:显微镜下的世界、我们的地球、物质在变化、探索宇宙、假设与实验覆盖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其中统领本册的核心单元是:假设与实验 (一)、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属于“生命世界”中的“多样的生物”部分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将引领孩子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查阅资料了解微生物,探究实验接触微生物,使学生初步认识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体由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本单元采用了总——分-总的设计结构,把微生物的概貌作为单元学习的起点,然后再分类认识细菌、霉菌;最后,再从生命体都具有细胞结构的角度,进一步帮助学生扩展对生命体共同特征的认识 1、第一课 水滴里的生物本课的重点之一是观察水中微生物的方法的教学观察是我们在科学探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从一开始接触科学这门课,我们就教给孩子各种观察的方法,除了利用我们身体上的各种感官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外界的工具来观察,譬如说放大镜但是在这儿我们也要让学生明白,以前的观察各种方法都是对显性的宏观世界的观察,而要想去观察隐性的微观世界,我们就必须借助显微镜这种工具。

对于显微镜的使用教参单元说明和第1课说明有些出落我的建议是:在教学中不必特别强调要求学生说出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但要让学生了解对观察起关键作用的几个部分的用途,另外,能在教师的下,会对显微镜进行简单的调试,以及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注意点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镜头不要碰着盖玻片;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用显微镜观察并描述水滴中的微生物是本课的另一重点 2、第二课 做酸奶本课的重点之一是组织学生制作酸奶这对激发学生研究细菌的兴趣和愿望,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精心组织做酸奶的活动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可以在课外展开但是教师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在制作的过程中,所用到的器具必须保持干净酸奶制作好了以后不要存放太久,不要吃变质的酸奶 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认识体验细菌的繁殖速度,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3、第三课 馒头发霉了本课的重点活动是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这里的探究活动是通过对比实验来实现的对比实验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而且它渗透在小学科学教材的每一册中,它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设计较复杂的对比实验,但在实验前,教师仍需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的相同条件与不同条件霉菌的生长繁殖一般要受温度、湿度和阳光等条件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霉菌是在阴暗潮湿、温暖的环境中生存,这部分教材分别从温度、湿度和光三个角度设置六个条件,指导学生自由组合去探究霉菌适宜生存的条件,并且特别强调要挑选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另外两个条件相同的两种组合进行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例如温暖、潮湿、阳光与寒冷、潮湿、阳光为一组对比条件;温暖、潮湿、阳光与温暖、干燥、阳光为第二组对比条件;温暖、潮湿;阳光与温暖、潮湿、黑暗为第三组对比条件在设计好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另外,人类认识自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改善我们自己的生活,因此,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教材安排的最后一个活动也不可忽视 4、第四课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本课的难点是理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我们可以从“积木搭建城堡”这一学生孩提时代喜欢的游戏人手,引导学生提出本课要研究的课题: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然后让选择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作为研究材料由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在用显微镜观察时,可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进行交流,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在这里,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学深度,即只要学生发现到:两者都是由一块一块的“积木”构成的,但“积木”的形状大小是不同的就可以了关于细胞内部的结构将在初中阶段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本单元探究的侧重点是“假设与实验”我们在教学中要将“假设与实验”这条科学探究能力主线隐含其中,借助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这里我们不需要对这条主线进行显性处理,只需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慢慢领会,待到第五单元时再让它“浮出水面”1、第1课 地球的形状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教材中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假设,教材中安排了这么一段话:“后来,人们……据此,人们猜测……”它渗透了假设的思想而且对这个假设,它安排了一个体验活动:观察“进、出港的帆船”,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平面上“航行”有什么不同现象这样,就将构成了一个假设与实验的完整过程 2、第二课 地球的表面本课的重点之一是认识各式各样的地表风貌;重点之二是制作一个地表的模型,通过亲手制作模型,逼真地再现地表风貌,再将模型画在方格上,体会地图是怎么来的,经历一个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要让学生面对地图自己去发现地图中隐含的一些用途,以便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使用地图来服务自己的生活譬如说地表的水比较多三山六水一分田”也能说明这个现象 3、第三课 地球的内部本课是典型的暗盒问题,难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猜想暗盒里有什么以暗箱游戏的形式,不但具有趣味性,更能培养学生的猜想、推断的能力同时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明白,科学其实并不神秘,科学离我们很近,我们每们人都有可能成为科学家的因此,这一猜想活动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本课的另一重点是用橡皮泥做地球的构造模型,我们要通过这一制作活动,来收集证据,通过我们自己“制造”的条件,来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让学生完整地体验从假设到实验的过程 4、第四课 火山和地震本课的重点活动是两个模拟实验,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火山喷发的实验教材中安排的是一个加热土豆泥中的蕃茄酱来进行的在进行这个实验时,我们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以免加热后的蕃茄酱喷出时烫伤学生除了用这种方法进行实验外,传统的“水底的火山”,即加热水里的高锰酸钾来进行模拟实验,相信大家都知道,我觉得也比较好而对于模拟地震的实验方法则更多了地震有三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其中构造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在我们书本上所安排的模拟实验也属于构造地震,对于另外两种地震,我们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同时,也可借助一些媒体材料来加深学生对火山与地震现象的多角度认识另外,在本课中也渗透了安全教育,就是教材安排的最后一个活动但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安排,不但要让学生明白在地震时怎么保护自己,还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地震前可能会出现的现象 5、第五课 地表的变迁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的原因很多本课着重要让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对地表的影响本课的思路非常清晰,由现象入手,对现象进行猜想,即假设,再用实验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在认识岩石的风化作用时,教材以巨大的岩石如何变成细小沙子和泥土这一问题,引入自然界具有风化作用的概念为了使学生直观地认识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设计了模拟实验,在做这个模拟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因为学生用的是普通的酒精灯,加热速度比较慢,因此,尽量取小一些的石块比较合适,而且要有耐心等待,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加热过程,才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现象第二,最好不要直接用镊子夹好了石块加热,如果照书上这样做的话很容易烫着手。

第三,通过“结冰与融化”、“植物生长”两幅图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除了温度的风化作用外,自然界中还有一些力量可使岩石风化,例如水的作用和植物的生长力三)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中的“物质的变化”范畴,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完整或部分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1、蜡烛的变化本课的重点之一是通过蜡烛的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之二是有根据地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2、铁钉生锈了本课的重点是研究铁生锈的原因,难点是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变量”.实验时要注意提醒学生:铁钉生锈的的实验是要看看同学们有没有耐心,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准确而又及时地填上不同的生锈时间;另外一定要注意使用同样的钉子3、变色花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并能自制指示剂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紫饭菜芯指示剂的制作1、把紫包心菜撕成碎片,放入小锅中2、将热水倒入小锅中,加热至沸腾,静置一会儿3、用漏勺把紫包心菜汁过滤进玻璃杯里4、洗衣服的学问本课的重点是会做洗涤用品去污实验,并在实验中进一步学会控制变量。

(四) 第四单元 探索宇宙学生们对宇宙的认识,多来源于书籍、网络或者电视节目他们或许从未真正去观察过月亮的阴晴圆缺,从未去寻找过那熟悉的北斗星究竟在什么地方,他们对宇宙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文本上,停留在幻想中宇宙”单元就是要让学生们走进大自然,在夜晚、在星空下感知宇宙,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感知和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完成对宇宙粗浅的解释,建构最简单的关于宇宙的模型     作为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其结构要与学生们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相适应,以利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本单元的内容采用由近及远、由静到动、由实到虚的逻辑结构由近及远表现为从月球—太阳系—星座—宇宙这样一个顺序来观察认识周围的星体;由静到动表现为从观察了解星体的一般特点和现象到观察和认识星体的运动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由实到虚表现为从星体的观察活动的开展到在学生领悟力和解释力基础上建立一个宇宙模型,知道宇宙是可以被我们所探索、了解和认识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物质世界本单元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 客观存在的观察障碍,如天气、灯光等因素影响要观察的星体 2. 夜间观察活动难于组织与开展这对教师们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方法加以解决。

1、登月之旅本课的重点之一是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一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过程”的模拟实验是本课的重点之二环形山的形成”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让学生观察地球上的陨石坑等的图片,思考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通过实验(往沙盘里丢石子,并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陨石坑”,进而解释环形山的形成2、太阳系大家族本课的重点之一是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主要天体,教师要特别介绍一下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为什么变成了八大行星;重点之二是地球的公转及四季的形成,我们可用地球仪围绕烛光转圈的方法进行模拟实验,展现地球公转时,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变化注意:地轴必须始终对着一个方向)3、看星座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星空,找到常见的星座和星,例如大熊座、小熊座、北斗七星、北极星等但组织学生在夜里观察星空这个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请家长督促学生进行观察,也可以把相同村庄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观察;可以组织学校附近的学生来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观察总之需要我们科学老师多奉献,当然在组织这类活动时要注意安全教育4、探索宇宙本课的重点是了解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在他们心中播下探索宇宙的种子。

5、地球以外有生命吗本课的重点是激起学生探索其他星球是否有象人一样的高级智慧生物的欲望,并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五)第五单元、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