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一则学生抽烟的案例说起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1.29KB
约3页
文档ID:446531323
从一则学生抽烟的案例说起_第1页
1/3

从一则学生抽烟的案例说起[案例描述]晚上十点,我和两位值周老师仍然在男生寝室里巡夜,发现从二楼的一个寝 室里飞出一个烟头我和另外两位值周老师判断是207寝室扔出来的,就敲开了 该寝室的门,走进去后,一股很浓重的烟味扑鼻而来这时,我们几位老师都很 火,刚刚早上集会的时候强调过中学生不准吸烟,现在居然有学生集体在寝室里 违反学校规定我问寝室长,“你吸烟过没? ”寝室长愣了一下,坚定的摇头说“没 有”我追问到,“那你知道谁抽烟过了? ”寝室长哆嗦的说“不知道”然后我们 挨个问剩下的7个学生全部都是回答”没抽过”“不知道”这时,一起值周的刘老 师把一小个学生拉到旁边去,过了大概10分钟,刘老师走过来告诉我,这个学 生交代寝室里8个学生都吸烟过了我一听火冒三丈,劈头盖脸的骂这些学生, “你们太不诚实了,道德败坏,人格有很大的问题 ”学生们也低着头,寝室长嘴唇动了动,但是终究也没说什么第二天,我找到这些学生的班主任,了解到他们的学习成绩都不差,有一个 还是学习委员,各方面表现都还可以,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班主任也很 奇怪为什么会出现集体抽烟的违纪行为,而且老师来调查后竟然还撒谎我和班 主任商量过后决定让他们写检讨书,并给予警告处分。

但是令我感到震惊的是,一周后生活指导老师在检查寝室卫生时在207寝室 发现地上竟然有十几个烟头我马上通知班主任把这8位学生叫到办公室,学会 们很紧张,低着头我脸一沉“说,这次是谁抽的烟? ”语气也有点激动先是沉 默我再问了一遍,可还是没人承认是真的这些学生的品德有问题还是我在处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呢?[案例诊断]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当中有一个名词叫“下意识”,即人的不自觉的行为趋 向这些学生一方面知道抽烟本身不是好事情,被任何人知道都不好,另一方面 害怕被老师知道后处分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拒绝承认抽烟这一事实可是当他们 不承认时,我们老师便认为他们为人不诚实,甚至否认了他们的人格,长而久之 对他们有了偏见,最后导致教育管理上的一个“代沟”而事实上根据弗洛伊德心 理学理论上“趋利避害”的观点,学生的这种行为不能笼统的归结为“错误”、“不 诚实”这其实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反应而我们教师在这个问题上首先应该深刻 的认识到这一问题,消除误解,另辟奚径,妥善的处理类似的问题[案例反思]1. 关注心理很重要“学生抽烟事件”本身并不奇怪,在学校安全上其危害也没有打架、赌博、旷 课等违纪行为来的大所以我们先不要对学生抽烟这一行为大发雷霆、大做文章。

因为,青少年时期是生、心理巨变时期,被称为'心理的第二次断乳”对一切新 奇的事情都感觉到好奇,而我国又是吸烟大国,烟民有3亿多,加上那些不自觉 的吸二手烟的人,几乎每10人里有7人在抽烟所以在这么一个大环境(社会、 家庭、朋友)的影响下,青少年吸烟的比例越来越大,且趋向年轻化因此,首 先对于学生的抽烟行为不要感觉到惊奇,更不能因为学生吸烟不承认而否定他们 的人格回想在两次事件的处理过程我只是对他们进行表面上的严厉批评和处 分,并没有进行深谈没有进入他们的内心深处,从而不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2. 处理方法有讲究青少年吸烟这一现象很普遍,几乎每个学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如何在发现 学生吸烟后进行处理很重要,而处理的方法则很关键我自以为,以老师的威严 学生肯定会向老师如实交代殊不知,我和学生之间的感情磨合还不够,直接问 是不行的后来我再遇上抽烟的学生则改变了询问的策略首先把几个抽烟的学 生分开来,单独进行询问问的问题不是'你抽过没? ”而是“你抽的是什么烟? ” 那学生的退路就基本上没有但是若遇上什么都不肯说的学生,那我则摆明态度, “事实我们已经掌握,你说与不说都不影响我们对事情的了解,只是你说了减轻 对你的处理”。

而学生考虑后一般都会如实交代自己的错误若是有些学生明明 抽过但坚决的不肯承认,我则会这样说,“你抽没抽过不是你说了算,只要有同 学看见你抽过了,你就是抽过了而我们老师在经过确证之后,可以对这种学 生进行更加严厉的处分,让其他同学知道,一味的撒谎不仅会被识破而且会被处 分得更加严重3. 正确引导是关键由于“趋利性”心理的驱使,学生在犯错误后常常会矢口否认这时先别忙着 为他们扣上“不诚实”的大帽子,因为他们可能没有掌握诚实的方法,否认对于他 来说只是本能如果此时我们老师不是去做是非判断,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 说出事情的经过,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重温自己的行为并加以判断对学生的 认识错误的程度也不要急于求成,要让他们在不断的亲身经历中循序渐进地学会 深入认识这其实是教给学生一种诚实的思维过程和思维习惯把诚实当作一项 能力来培养,当然有点偏颇之处但我丝毫没有将诚实降低到技能操作层面的意 思,它归根结底还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人格的组成部分但我想,教是为了不教, 能力一旦形成,便会深入骨髓,成为一个人的一部分那时,我们就不必再来谈 这些了,因为它不计成本,不求收益,不问方法,因为诚实,所以诚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