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陶瓷史上,唐朝瓷器的概况可用 南青北白”一言以蔽之,并以此引领后世 中国瓷器的基本风貌南青”,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以慈溪县上林湖、上虞县窑寺前的产品最 具代表性,从商周战国秦汉六朝几代,这里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具深厚的制瓷 基础和技术力量,至唐代技艺更加娴熟,被称为 诸窑之冠”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以内丘城为中心发展起来其历史可上 溯到北朝,隋后期曾短期繁荣,经过唐早期的低靡,唐中期生产极盛,晚唐开始 衰落南青北白瓷质极佳,晚唐时代,击瓯作乐风靡,用一些越瓯、邢瓯注以多寡不 同的水,击以成乐,声音极其美妙越窑青瓷浙江越窑是我国青瓷的主要产地,它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一色 青翠莹润前期越窑大体延继南朝作风,胎质灰白而疏松,釉色青黄易剥落,器物种类不 多,造型变化也少,在北方上层社会,地位不及白瓷越窑的繁盛主要在晚唐和 五代,后期产品胎色虽灰白仍旧,但胎体细腻致密,造型大多规范工整,器物大 多通体施釉,釉面可以相当匀净莹润,只是呈黄或绿,还不大稳定器形种类很 多,几乎应有尽有,并受外来文化显著影响,以双龙耳壶、扁壶、凤头壶等为其 特色器物已能够做得十分轻薄,不少器形颇多变化,或仿花形,或做出波折、 菱角,清新绰约。
此时的器物虽以素面为多,但也有划花、印花、镂空、捏塑、 堆帖和和釉下褐彩等装饰五代时,青瓷普遍胎质精细、胎体轻薄、造型秀美、 器施满釉、釉薄而匀,同时烧造大型器物的水平不断提高, 为宋代青瓷迎来黄金 时代打下了基础越窑青瓷令人掁奋的发现得自法门寺地宫 一九八七年四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 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6件越窑青瓷器,作为贡品,这批瓷器的 确是越窑青瓷精品这批被称为 秘色瓷”的青瓷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釉面青 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器形规范周正,口沿常做五曲花瓣形, 为使瓷釉尽可能多地覆盖胎体,装烧则每用支烧法黄釉不及青釉美丽,故又用 银片包镶口沿和底足,还有金银平脱的花鸟团花出现在腹壁, 是装饰,也是遮盖越窑青瓷的这些特色得到了诗人的许多赞美陆龟蒙形容青瓷釉色的意境是: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顾况将青瓷形容成玉:舒铁如金之鼎,越 泥似玉之瓯”徐夤则形容秘色瓷是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 月染春水,软旋薄水盛绿云孟郊的诗更令人想象无穷: 蒙茗玉花尽,越瓯荷 叶空”,茶品完后的青瓷如荷叶越窑的烧造地点,现已发现的有浙江余姚上林湖木杓湾窑, 鳌唇山窑,上沗湖 窑,白洋湖窑等。
绍兴九岩窑和温州西山窑,上虞百官镇坳前山窑,都是越窑系统唐代青瓷产地除越州外,还有浙江婺州金华窑、湖南岳州窑头山窑、江西景 德镇的湘湖、湖田窑,江西永和镇吉安窑等等说明唐时青瓷工艺日益发展、范 围极广邢窑白瓷邢窑以素面白瓷驰名,釉白而微闪黄或淡青胎质厚而细节,瓷质坚硬器 内满釉,外釉往往不到足,器表往往光素大方,不施纹饰瓶多广口短颈,壶为 短嘴,此外也有白瓷烛台、葵形盒等器底多如璧形的宽环,被称为 玉璧底”白瓷的种类并不很多,产品分粗、细两种粗白瓷均施护胎釉,即化妆土,釉 色灰白或乳白,通常施釉不满细白瓷器形规整周正,胎质坚实细腻而透明,釉 色纯白光亮,器物每施满釉,部分还带有印花、刻花等装饰中国已知最早的薄 胎瓷器就发现在邢窑遗址,其时代为隋后期,器物主要为碗和杯,虽底部较厚, 但薄胎外仅0.7毫米,迎光透影,应是为隋炀帝烧制的精品邢窑白瓷的优点特别是造型规整、器体莹薄很为诗家倾倒元稹曾有诗说邢窑: 雕镌荆玉盏,烘透内邱瓶杜甫也有诗赞白瓷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 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除邢窑外,唐代烧造白瓷的,还有平定、平阳、霍州等地河北曲阳的定窑、 河南巩义窑、四川成都青羊宫窑,江西景德镇的石虎湾窑和胜梅亭窑, 唐时都已 烧造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