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企业财务管理比较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定要求深入进行企业改革,使之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利益主体和之相适应,企业财务管理也应从“被动型财务”向“自主型财务”转变,建立当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企业财务管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经过比较中美两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有利于我们认识财务管剪发展的规律,借鉴美国优秀的理财技术方法,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一、中美企业财务管理内涵和外延的比较中国的财务管理是在建国早期从原苏联引进的,其基础内容是将财务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客观存在的货币关系包含在财政体系之中 1963年后,中国财务理论界打破了原苏联财务理论框架,以“企业资金运动论”替代了“货币关系论”,以后又提出了“价值分配论”、“财富事务及生产关系论”改革开放后又提出了“财务职能论”、“本金投入及收益论”、“全部者———经营者财务论”等中国过去探讨财务管理理论一直是马克思有关“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认为财务管理分为宏观财务和微观财务两个层次,并把微观财务纳入宏观财务体系,以财政职能替换财务职能。
因为长久“政企不分”的“二元经济结构”,使企业过分依靠财政,造成企业责任不清,效益低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国借鉴西方财务理论,确立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地位,逐步实现宏观财务和微观财务的分离 美国财务管理思想来自于西方微观经济学,产生于企业,服务于企业美国对财务也有不一样的定义,关键有:“企业是一个现金步骤的体系,财务是有关现金流的管理”、“财务就是核资、筹资和投资”、“财务就是怎样使一笔目前的定量现金转变为一笔未来的(或许是)不定量现金的研究”等但总的说来,美国的财务全部是指企业财务,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以经济求利标准为基础,着重研究企业当局怎样进行财务决议,怎样才能使企业的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美国财务管理和公共财政完全分离,是一个实效性的企业财务,属于企业经济范围 二、中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比较 财务管理目标决定着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及其利用的技术方法,因此确立财务管理目标含有主要意义美国企业财务目标有3种关键的看法: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利润取得时间及取得的利润和投入资本的关系,每股收益最大化没有反应风险,而股东财富最大化则充足考虑企业短期利益和长久利益、现在和未来的营业盈利能力、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原因,成为现在美国最流行的看法。
中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经历了3个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总产值最大化、经济体制改革后一段时期的利润最大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及企业价值最大化前两个阶段的财务目标全部和国家对企业的考评指标相联络,是为国家服务型的财务目标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拥有自主的财权,要求企业财务目标为企业服务,转化为资本增值最大化及企业价值最大化 中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上的差异于企业理财主体的不一样,而企业理财主体的不一样是因为企业生产资料全部制的不一样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企业要对投资者负责,企业必需以资本全部者的利益为目标美国企业最主要的组织形式———股份企业,其目标就是股东得到最大程度的财富而企业股票的市价聚集了全部市场参加者对该企业经营的评价,代表了股东的财富因此,美国企业财务管理以追求股价提升为目标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企业不但和投资者有着利益关系,而且还和债权人、往来用户、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内部职员等其它利益主体有着利益关系国家既是关键投资者,又是社会财富管理者,必定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既要反应企业全部者的利益,还要兼顾其它主体的利益并服从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并不是中国企业理财的合理目标中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定位为企业价值最大化考虑到该指标相对难于量化,目前企业的考评指标可选择资本增值最大化 三、中美企业财务管理观念比较 美国企业财务面向的是一个开放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投资市场,评价股东财富最关键的指标———股价也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美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个以外向型为主的财务管理经过上百年的历史选择,美国财务管理形成了整体、动态和发展的理财观念表现在财务管理内容上就是:进行全方面的资本预算、现金预算;强调资金筹措的经济性、营运资金管理的高效性;重视投资项目标现金流量分析和风险评价;利用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财务分析;重视最优股利政策的决议等为提升财务决议的科学性,美国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较多地利用当代管理方法和数量分析方法 中国长久形成的是局部、静态的理财观念,追求时期和时效性,常表现为短期行为改革前,中国实施“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在这种有责(实际上也不明确)、无权、少利(或根本无利)的管理体制下,一个企业的经济关系只向上级负责这么,财务管理不主要,是名不符实的财务管理长久的财务实践使大家对理财观念很淡薄。
1993年实施“两则”后,中国虽从名义上要求改变旧的模式,也完成了部分核实方法和机构上的改革,但改革更主要的是观念的更新假如我们不改变观念,即使一样利用西方优秀的财务管理技术,依然没有效果而观念的更新比起核实方法和模式的改革更为困难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当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管理越来越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企业必需在理财观念上确立财务主体观念、市场观念、资金时间价值观念、风险———收益对等观念、机会成本观念、依法理财观念等 四、中美资本制度比较 资本制度是国家围绕资本的筹集、管理和全部者的责、权、利等方面所作的法律规范,在中国《企业财务通则》中称为“资本金制度”资本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须条件,为了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各国全部从制度上对企业的资本金给予保护在资本金确实定上,现在世界上流行的措施关键有实现资本制、授权资本制和折衷资本制3种美国实施的是授权资本制,要求企业设置时必需确定注册资本总额在收到第一期投资额,而且达成一定百分比者,企业即可成立,其他部分可委托企业董事会等在企业成立后继续筹集,许可实收资本和注册资本不一致授权资本制能够填补法定资本制要求设置时一次缴足资本的缺点中国1993年颁布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才确定以资本金制度为关键的新的资金筹集制,随即颁布的《企业法》作出了具体要求。
《企业财务通则》要求,设置企业必需有法定的资本金,资本金指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企业法》要求了法定资本金的数额,即企业设置时所必需具有的资本金的最低限额同时,在《工业企业财务制度》中又要求,资本金能够一次或分期筹集依据上述要求,中国企业在登记时的实收资本能够和注册资本不一致,但最终企业的实收资本和注册资本是一致的显然,中国采取的是折衷授权制,是在吸收了法定资本制和授权资本制的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既遵照资本的最低标准,有利于激励企业财务公开,便利投资;又对资本最低限额作出要求,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等的利益,保持企业和社会经济的稳定 本篇论文是由为您在络上搜集整理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剽窃,仅供参考学习之用,不然后果自负,假如此文侵犯您的正当权益,烦请联络我们 五、中美企业外部筹资模式比较 资金筹集是企业资金运动和理财的起点企业筹资的多少决定了生产经营规模和发展速度,制约着资金的投入、利用,最终影响资金的分配企业资金包含内部和外部内部就是企业留存收益,取决于企业实现的利润和支付给股东的股利,经过留存收益筹得的资本是有限的企业为更大发展,要更多地经过股票、债券、借款等外部筹集资金。
企业外部融资通常有两种模式: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美国企业外部融资模式表现为:关键依靠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方法获取外部资金采取的方法关键包含:上市运作、债券、企业间的并购、可转换债券和杠杆收购等这关键是因为美国的银行法律限制金融业务交叉经营、将银行业和证券业相分离、对利率进行严格管制、设置单一制的银行等,使银行筹资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极难满足企业巨额的资金需求 美国的资本市场比较发达,资金量大,操作方便快捷,形成美国企业以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的融资模式中国企业外部融资模式从历史上看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惟一的融资渠道是依靠国家财政,企业外部融资模式是财政主导型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居民收入显著提升不过,中国的证券市场规模很小,关键是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居民个人的投资选择较少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也有限,关键依靠银行贷款这就造成中国企业外部融资采取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模式伴随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企业直接融资的百分比必将越来越高,并逐步形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互结合的模式,以充足发挥两种融资方法间的互补性。
六、中美企业收益分配政策比较 在当代资本制度下,为实现资本保全,各国全部经过法律形式约束企业收益分配现在有关企业留存收益的分配,国际上并存着两种通例,即提取盈余公积和分拨留存收益中国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前后经历了一个利润全部上缴、企业基金制度、利润留成制度、两步利改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曲折演变过程1993年颁布实施《企业财务通则》后,才确定采取提取盈余公积的措施企业利润分配只能按政府要求的次序、百分比先提取10%的法定公积金,直至积累到注册资本的50%为止;同时还要提取5%~10%的法定公益金;以后,经股东大会等决定可提取一定百分比的任意公积金;最终才可进行股利分配提留的盈余公积将长久积累在企业内在这种收益分配政策下,企业的自主权极少,但可把更多的财力长久留存在企业内,这是和中国的会计实践以企业利益为导向和企业所持有的长久经营看法相适应的美国采取的是分拨留存收益政策,不仅没有要求提留法定公积,而且不许可企业提留可用于任何目标的任意公积,并在税法中对留存收益的最高积累率作出要求,以预防企业为股东避税对留存收益的分配,只采取能够为特定目标或用途在一定时限内拨留一部分,不作为可供分配股利的留存收益,在这一特定目标或用途能够取消时,就能够把它转回未分拨的留存收益,而不是象提留的盈余公积那样长久留存在企业内。
显然,美国企业的这种收益分配政策是和美国的会计实践以保障投资者利益为导向和企业所持的短期经营观念相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