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实验五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一、实验目的一、实验目的1. 了解平面度误差的测量原理及千分表的使用方法 2. 掌握平面度误差的评定方法及数据处理二、实验内容二、实验内容用千分表测量平面度误差三、测量原理三、测量原理平面度公差用以限制平面的形状误差其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 区域并规定,理想形状的位置应符合最小条件,常见的平面度测量方法有用指示表测量、 用光学平晶测量平面度、用水平仪测量平面度及用自准仪和反射镜测量平面度误差, 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测得的平面度测值,应进行数据处理,然后按一定的评定准则处理 结果平面度误差的评定方法有; 1. 最小包容区域法,由两平行平面包容实际被测要素时,实现至少四点或三点接触 且具有下列形式之一者,即为最小包容区域,其平面度误差值最小最小包容区域的判别 方法有下列三种形式 (1)两平行平面包容被测表面时,被测表面上有 3 个最低点(或 3 个最高点)及 1 个 最高点(或 1 个最低点)分别与两包容平面接触,并且最高点(或最低点)能投影到 3 个 最低点(或 3 个最高点)之间,则这两个平行平面符合最小包容区原则见图 1(a)所示 (2)被测表面上有 2 个最高点和 2 个最低点分别与两个平行的包容面相接触,并且 2 个最高点投影于 2 个低点连线之两侧。
则两个平行平面符合于平面度最小包容区原则见 图 1(b)所示 (3)被测表面的同一截面内有 2 个最高点及 1 个低点(或相反)分别和两个平行的包容 面相接触则该两平行平面符合于平面度最小包容区原则,如图 1(c)所示图 1 平面度误差的最小区域判别法 三角形法是以通过被测表面上相距最远且不在一条直线上的 3 个点建立一个基准平面,各测点对此平面的偏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绝对值之和为平面度误差实测时,可以在被 测表面上找到 3 个等高点,并且调到零在被测表面上按布点测量,与三角形基准平面相 距最远的最高和最低点间的距离为平面度误差值 2. 对角线法是通过被测表面的一条对角线作另一条对角线的平行平面,该平面即为基准平面偏离此平面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绝对值之和为平面度误差四、实验步骤四、实验步骤检测:工具:平板、带千分表的测量架等 检测时,将被测零件放在平板上,带千分表的测量架放在平板上,并使千分表测量头 垂直地指向被测零件表面,压表并调整表盘,使指针指在零位然后,按(图 2)所示, 将被测平板沿纵横方向均布画好网格,四周离边缘 10mm,其画线的交点为测量的 9 个点 同时记录各点的读数值。
全部被测点的测量值取得后,按对角线法求出平面度误差值图 2五、数据处理五、数据处理1.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的方法有多种,有计算法、作图法等下面介绍用对角线法求 取平面度误差值的方法1a2a3a1b2b3b1c2c3c图 3(1)令 图 3 中的 —为旋转轴,旋转量为则有1a1cP1aPa 2Pa231bPb 2Pb231cPc 2PC23图 4(2)令图 4 中的 —为旋转轴,旋转量为则有1aPa23Q1aPa 2Pa23+ + 1bPb 2QPb23Q+ + +1cQ2Pc 2Q2PC23Q2图 5(3)按对角线上两个值相等列出下列方程,求旋转量 P 和 Q=++1a3cP2Q2=+Pa231cQ2把求出的和代入图 5 中按最大最小读数值之差来确定被测表面的平面度误差PQ值 2. 例题 用千分表按图 2 所示的布线方式测得 9 点,其读数如图 6(a)所示用对角线法确定 平面度误差0 -6 -16 0 -5.5 -15-7 +3 -7 - 9.5 +1 - 8.5-10 +12 +4 - 15 +7.5 0 图 6( a ) 图 6(b) 0=4+2P+2Q -16+2P=-10+2Q解得:P=0.5 Q=-2.5 将各点的旋转量与图 6(a)中的对应点的值想加,即得经坐标变换后的各点坐标值。
如图 6(b)所示,由图 6(b)可见和等高(0);和等高(-15),则平面度误差值为:1a3c1c3a=+7.5-(-15)=22.5()f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