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巴浦洛夫生平及主要观点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10KB
约4页
文档ID:390221012
巴浦洛夫生平及主要观点_第1页
1/4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 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 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奖巴甫洛夫在学术上的 贡献,主要在于三方面:1. 心脏的神经功能;2. 消化腺的生理机制(获诺贝尔奖);3. 条件反射研究对以后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由他的条件反射研究所演变成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 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一、条件反射的建立巴甫洛夫把有机体的反射区分为在种族发生中遗传下来的无条件反射和个体发生 中所获得的条件反射两种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反射动物的这种反射为数有限新生儿只有三种无条件 反射:(1)食物反射:如奶头放在他的嘴里他就会自动吮吸,食物放在他的嘴里,就会 分泌唾液;(2)防御反射:如东西刺激眼睛就眨眼,火烫到手,手就缩回;(3)朝向反 射:如把眼球和头转向刺激的光源这些都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是从遗传得来的引 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叫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只是有机体出生以后生长和发展的先天基础,无法适应异常复杂和经常 变化着的生活条件在生活过程中就形成了另一种反射——条件反射。

建立条件反射时, 先使用一个与食物无关的中性刺激(如铃声)作用几秒钟后给动物一个无条件刺激(喂 食物),并使两者共同作用一定时间如 10-20 秒,(即用无条件刺激进行强化),这样多 次结合后,中性刺激(铃声)单独作用,动物也分泌唾液这时,条件反射就形成了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 凡能有效地作用于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包括时间因素以及事物间的关系等,只要得到强 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类型主要是由无条件反射决定的,中性刺激与吃食引起唾液分泌反应相 结合,成为食物分泌条件反射;与损伤性引起的防御、逃避反应相结合便形成防御条件 反射、逃避条件反射如果一种条件反射已经巩固,再用另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与这个条 件刺激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例如,铃声同吃食结合形成巩固的食物分 泌条件反射,再用灯光和铃声结合,也可以形成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同样,在已巩固的 第二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还可以建立第三级条件反射在人身上可以建立很多级数的 条件反射二、条件反射的抑制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的基本神经过程是兴奋和抑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

兴 奋过程表现为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出现,即由条件刺激引起机体的积极反应,如分泌反应 等抑制过程则表现为条件反射的抑止,即反应不出现或强度减弱抑制可分为两类: 无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无条件性抑制它与无条件反射一样,是有机体生来就具有的先天性的抑制,包括 外抑制和超限抑制任何额外的新异刺激(如强音、陌生人的出现等),都可以暂时抑 制条件反射的正常出现这种现象称为外抑制当刺激过于强大、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 时,导致条件反射广泛而长期的抑制这种现象称为超限抑制条件性抑制这是后天获得的抑制,也称内抑制内抑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条件刺 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内抑制的形成需要经历不强化的过程内抑制主要有消退抑 制和分化抑制一)消退抑制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 反射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例如,对以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唾 液分泌条件反射的狗,只给铃声,不用食物强化,多次以后,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 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巴甫洛夫认为,消退抑制是大脑皮质产生主动的抑制过程,而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 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

因为如果将已消退的条件反射放置一个时期不 做实验,它还可以自然恢复;同样,如果以后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很快恢 复这说明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原先已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消失,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 消退发生的速度,一般是,条件反射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反射愈不巩固,就 愈容易消退二)分化抑制在条件反射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 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例如,用 500赫的音调与进食相结合来建立食物分泌条件反射 在实验的初期阶段,许多其他音调同样可以引起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只不过它们跟 500 赫的音调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效应就越小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以 后,只对条件刺激(500 赫的音调)进行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给予强化,这样泛 化反应就逐渐消失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500 赫的音调),产生食物分泌条件 反射,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巴甫洛夫推想,在大脑皮质产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不会停滞不动而局限在 皮质的原发点上它们会向其邻近部位传布开来,使这些部位也出现同样的过程,这种 现象称为扩散,与此相反的过程则称为集中。

条件反射建立初期的泛化现象,是由于条 件刺激(500 赫的音调)所引起的皮质的兴奋过程向邻近部位扩散的结果随着实验的 继续进行,其他音调所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应逐渐抑制,依次消失,这是由500 赫音调引 起的兴奋过程逐步集中的结果就是说,受强化的条件刺激在皮质产生兴奋过程,而不 受强化的其他刺激则产生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三、人类条件反射的特点根据信号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质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 号系统活动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为信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 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这是动物和人类共有的但对于人类,不仅周围环境中 的具体事物可以起信号作用,抽象的词也可以作为信号刺激,引起条件反射活动词语 信号的条件刺激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十分普遍的例如,成语故事中“望梅止渴” 就是一例"梅子"一词代表着具体梅子的形状、颜色、味道等而起信号作用,成为第一 信号的信号,所以称为第二信号由词语作为信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 二信号系统活动作为第二信号系统刺激物的语词,是对现实的具体事物的抽象和概括,它具有一定 的涵义人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词的意义,而不是以它的物理性质(说话的声音和文 字的形象)作为刺激而引起信号活动的。

这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虽然,人们可以用一些词使动平成条件反射,但动物对这些词的意义并不理解,而只是 对词的声音刺激或视觉刺激的直接作用发生反应动物没有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只有第 一信号系统活动由于人类有了语言文字,形成了第二信号系统,两种信号系统的活动就密不可分地 联系在一起因而,人的第一信号系统也就在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第一信号系统动物 条件反射的形成决定于刺激的生物学意义人的条件反射的形成决定于刺激的 社会意 义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人对刺激的反应常与动物有所不同例如,动物碰到火或看到 火,就会发生避开火以免受到烧伤的防御无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而人为了民族和集体 的利益,能牺牲自己,以保存他人或集体,表现出在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时,明知火伤 人,偏向火海冲的革命英雄主义行为我们在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时,必须注意人 的高级神经活动的这个重要特点,不能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用纯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 人的行为四、经典条件作用与学习关系实际上条件反射确实是一种简单的学习形式,在动物和婴儿的学习中表现更为突 出,因此,人们至今也一致认为,有相当一部分行为,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观点解释 是很恰当的。

例如,训兽员训练动物对信号反应;训练幼儿对信号和语言反应等等但 解释人的复杂学习行为就显得无能为力这是它的局限性对于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由于运动能力差,他们能控制的行为非常有限,随着婴儿 年龄的增长、运动能力的发展,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的范围越来越大实验研究证实了 3 个月婴儿可以进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学习,而且经过适当的复习,这种学习效果能够 保持 4 个星期之久在婴儿和成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婴儿绝不是被动的,恰恰相反,他们善于利用他 们所能找到的任何手段来控制周围环境如果婴儿所处环境是无序和紊乱的,例如父母 经常虐待孩子或对孩子无责任心,使婴儿的行为动作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他们的心理 发展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智力发展迟缓、情绪冷漠、抑郁等等另外,脑功能缺陷会 阻碍婴儿通过积极的学习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严重时甚至导致婴儿的猝死综合症在学习的初级阶段, “熟能生巧 ”的道理其实就可以归结为 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 反射理论(1 + 1 = 2)在实际教育中,许多学生的态度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而 学到的例如,许多学生可能不喜欢外语,因为他们将外语与要求在课堂上大声翻译句 子这样不愉快的经验联系了起来。

在课堂上被提问难题(CS)引起了焦虑(UR),学生 形成了对外语恐惧的条件作用,可能泛化到他们对其他课程或学校机构的恐惧,以致在 其他学校经验中发生类似的学习过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