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王秋兵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一、名词解释:1.土地:包括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 、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结果,以及动物就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3.土地资源调查:就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知识,借助测绘制图等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4.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5.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承载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限度,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总量,可以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6.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和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和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和适宜程度。
7.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认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二、选择: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温、水三个方面,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土地退化包括: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污染、性质恶化、贫瘠化、建设用地化3.土地资源调查包括:土地条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4.3S技术主要指RS(Remote Sensing,遥感),GPS(Globe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5.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6. 土地资源属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多用途性7.土地三大特点:8.评价某一区域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来表示9.从生态学角度看,土地具有以下重要功能: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10.四大成因平原:扇形平原 冲积平原 湖积平原 滨海平原三、填空:1.土地利用的价值:我国的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 我国的四大盆地指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三北防护林指: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土地的价值:天然、劳动、稀缺土壤质地:砂质、壤质、粘质四大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五大圈层:土壤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地下水资源以土质对土壤根系的影响:土壤肥力包括: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四、 简答题1. 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和内涵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土地评价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基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水平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指农业用地)和对土地使用价值大小的鉴定 即土地利用对建设成本的节约与优势区位效益的鉴定(城镇用地)因此,可以说土地评价是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 2.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内涵: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承载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限度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总量,可以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生产条件决定土地生产力,土地生产力正比于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反比于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因此: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PSCL )的因素为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土地面积和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PSCL=[P(e)×A]/NP(e)—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 A—土地面积;N—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3. 土地退化的含义: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和不利的自然因素,最终导致土地功能衰减和土地生态系统简单无序4.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土地开发是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的过程土地开发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大,二是土地利用深度的开发土地复垦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由于采矿业是破坏土地最严重的行业,因此有时狭义地讲“土地复垦”是专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复垦的对象:一是占用农业用地,包括工业矿场、堆矸场、灰渣堆放场、露天开采剥离占压的土地及交通与生活区设施等用地以及由此引起的耕地减少、土地污染等二是破坏土地,主要是开矿形成的采空区及其波及的地表变形、塌陷、裂缝,以及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质量退化等问题;而且,有些煤矸石堆自燃产生酸雨而酸化土壤土地整理简单地说就是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和治理土地整理的基本内涵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5.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气候因素有哪些?如影响农业?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温、水三个方面,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某一区域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来表示其中光照强度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密切关系,多数农作物生长发育均需要一定的光照程度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日照长度对农作物影响较大,其中基本可分长日照作物与短日照作物温度影响植物的生长对农业来水,降水是土壤水分与作物需水量的重要来源降水的分布,强度,形式等对农业有影响6. 土壤生产潜力的层次光合生产潜力 作物的光合潜力是在假设各种环境因素均处于最适宜条件下高光合效能作用组成的群体所能产生的生物量(干物质),即仅把光照作为惟一的考察因素,而假设其他因素都不起任何限制作用。
光温生产潜力 是土地生产潜力的上限,需要在光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温度衰减,即乘以温度订正系数,得到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水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 光温生产潜力进行水分衰减,乘以水分订正系数,得到光温水生产潜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光温水生产潜力进行土壤衰减,即乘以土壤订正系数,得到光温水土生产潜力是土地自然生产力,即现实条件下人类对土地植物生长无负作用,亦无正作用条件下的土地生产力,它是现实条件下可达到的最低生产力,是土地生产潜力的下限农业生产潜力气候—土壤生产潜力7. 土地开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农用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发成林地、园地、耕地、牧草地等农用土地后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大大提高,生物量也相应增多,改良土地中的障碍因子,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导致向低稳定性生态系统发展,破坏生态平衡2、建设用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破坏了自然的生态系统,使其彻底失去生产力和生产功能,导致自然资源的大量耗竭、能源的集中消费及污染物的集中释放从而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以及土壤质量演变的方向使区域性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总的来说,不同的土地资源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可能获取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要进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优化结构、适度开发、充分利用、合理建设,在充分发挥土地生产力的同时,避免生态破坏,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8. 中国耕地特点及保护措施耕地资源是中国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的耕地面积面临着减少和质量下降等问题.研究耕地资源保护,对于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保持国民经济的稳步和健康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耕地的利用特点与存在问题 现有耕地相对不足,总体质量差,生产力水平低 存在多种不易改变的限制因素 数量逐年下降 质量退化严重保护措施 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耕地保护意识 依法保护耕地,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9. 论述我国西部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利用关键?西部土地资源特点:1.土地资源数量丰富,人均占有量高 西部地区幅员广阔,12省(区、市)的土地总面积高达67546.40万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1.09%据2007年的数据西部地区人均耕地0.12 hm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8倍2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地区差异明显 我国西部地区覆盖面积大,从西北到西南跨度整个中国内地,气候变化显著,地形状况也复杂多样,起伏极端,我国海拔最高点珠穆朗玛峰(8848.13m)和最低点艾丁湖(-155m)均在西部。
其内部各地区之间在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等各方面也都存在着较大差异3耕地质量低,坡耕地所占比例大 西部地区山地、高原面积广大,大面积农田较少,耕地以旱地为主,水、热、土资源组合不协调,有灌溉设施和水源保障的耕地仅占1/3如西北地区光热条件好,但气候干旱,降水量少,除少数山前冲积平原在冰雪融水灌溉下形成绿洲外,其他耕地的95%以上需要地下水和人工河渠灌溉,且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多数为0.3%-0.5%,且黏质形成物少,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耕地质量于东、中部地区差异较大,广种薄收现象普遍4未利用土地面积大,有开发利用潜力 截止2007年,西部地区未利用地为22549.91万hm2,占西部土地总面积的33.4%占全国未利用土地的86.4%,其中新疆居于首位,未利用地约占其土地总面积的61.4%,甘肃占其土地总面积的38.5%,青海占其土地总面积的38.6%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关键问题1生态环境脆弱,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在我国,土地退化类型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污染、性质恶化、贫瘠化及土地资源的非农业占用等,其中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沙化、碱化等土地退化现象重点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又以黄土高原区形势最为严峻,水土流失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其年输沙量达16亿吨,占黄河总输沙量的80%,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2.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严重滞后 西部地区平原较少,广大的山地为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因此土地资源利用中以牧草地为主,占其土地总面积的38.23%,拥有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川西5大牧区另外,所占比例较大的土地利用方式还有未利用地,33.5%,林地也有较大优势,占17.79%,而相比之下其他利用方式则比例较少,如交通用地仅占0.28%、水利设施用地占0.17%,呈现严重的不平衡状态3土地利用粗放,利用率和产出率低 由于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等自然因素条件制约着土地资源利用,更由于人们在开发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及科技含量不足,所以西部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偏低,属粗放经营,土地利用率为66.50%,土地垦殖率为7.10%,林地覆盖率为17.79%,睡眠覆盖率为1.36%,建设用地率为1.56%,农业用地率为64.95%,均低于全国及东、中部地区相应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