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代音韵学家述评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01KB
约6页
文档ID:500449549
历代音韵学家述评_第1页
1/6

著名音韵学家述评汉语音韵学是传统小学三个分支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前人在缺乏国际音标等方 便的标注工具的条件下,以他们非同寻常的智慧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目前,汉语音韵学已经 成为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 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的重要工具就汉语言文字学这门学科来说,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 史的前提,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是训诂学的工具,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 础昔孔子论政以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同样,可 以说“为学在人”,一门学问的发扬光大,跟前贤的发明分不开,前贤的贡献不可磨灭今 择取历代有重大影响力的著名音韵学家数人,上起顾炎武,下讫王力(瑞典国高本汉因功绩 卓越,虽非吾国人,亦并收入),述其学绩,评其优劣王国维在《周代金石文韵读序》云:“古韵之学,自昆山顾氏,而婺源江氏,而休宁戴 氏,而金坛段氏,而曲阜孔氏,而高邮王氏,而歙县江氏,作者不过七人,然古音廿二部之 目,遂令后世无可增损故训故名物文字之学,有待于将来者甚多,至古韵之学,谓之前无 古之人、后无来者可也王国维对顾炎武讫江有诰等人取得的成就给以极高的评价。

顾炎武顾炎武(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 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在音韵学方面,他的《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合称《音学 五书》),《韵补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清代语言学,顾炎武开其端,其后人才辈出,语 言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发展顾严武在音韵学上最大的成就是在古音学部分,顾氏是 清代古音学的奠基人顾氏注重“采铜于山”,搜集、整理、鉴别、选别原始材料,反对“废铜铸钱”抄袭第 二手材料,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顾氏在陈第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仅研究出一些字的古 音,并进一步概括成韵部,他首创分古韵为十部以顾氏的古韵十部和《广韵》二百零六部 比较研究,便可以看到从上古到中古汉语韵母系统发展变化的概况,从而初步揭示出语音发 展的内部规律后来的古音学家,就是在他的研究基础上继续研究,在古音研究方面取得很 大成绩具体来说,其主要贡献有三个方面:一、 为清代古音学奠定下基础,分古韵为十部,十部中的第六、七、八、九等四部,都 得到后世的承认,另外六部也初具规模,后人只是在顾氏分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得更细。

二、 他创造了 “沿流而溯源” “借今音离合以求古音”这个重要的的考证方法顾氏用 离析《唐韵》(实际是《广韵》)的方法研究古韵宋人也曾研究古韵,但把《唐韵》的每一 个韵部看成一个整体,没有想到把它们拆开,因此,尽管把韵部定得很宽,仍然不免出韵另 一个极端是遇字逐个解决,没有注意到语音的系统性顾炎武则把某些韵分成几个部分,然 后重新与其他的韵部合并这样有分有合,既照顾了语音的系统性,又照顾了语音的历史发 展他首先废弃平水韵,回到〃唐韵"比如把尤韵一部分字如“丘V “谋”归入“之哈”部 这就是“离析唐韵”,回到古韵再比如把支、麻、庚三韵各分为二,屋韵分为三令它们归 入不同的古韵部,充分体现了古今语音系统的差别他的这种离析工作,直到今天大家还公认 是很有价值的三、 顾氏改变了《广韵》的入声分配系统顾氏还改变了《切韵》入声配阳声的系统, 以入声配阴声,揭示了上古入声韵和阴声韵的关系,反映了上古语音的实际《诗经》常常 有入声字跟阴声字押韵,以及一个字有去入两读的现象,顾炎武从这些现象中认识到,除了 收唇音的入声缉、合等韵没有相应的阴声韵以外,入声都应该配阴声在古音学的分部问题 上,有阴阳入三分法,有阴阳两分法,按两分法说,他的作法是对的。

入声配阴声在上古韵 部的划分上有很大的价值,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就是以此作为支、脂、之三部分立的旁证 入声配阴声得以后世多数古音学家的承认其他方面,在《音论》一书中顾氏继承陈第的古诗无叶音之说,认为古人韵缓不烦改字;另提出“古人四声一贯”的主张顾氏古音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他对语音有复古思想,在《音学五书序》中说:“天之未 丧斯文,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他作《唐韵正》是要以古音来“正” 《唐韵》顾氏对古音分十部,对清代古音研究有奠基之功,江永评他“考古之功多,审音 之功浅”总之,顾炎武的学术著述方面之多,气象规模之大,乾嘉诸儒,恐无人能出其右者江永清代是古音学研究的全盛时期清代学者江永等人在顾炎武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江永(1681-1762 )清经学家、音韵学家字慎修,婺源(今属江西)人通《三礼》 晓乐律所著有《周礼疑义举要※《礼书纲目》、《律吕阐微》等,均为阐释经学之作其学 以考据见长,开皖派经学研究的风气又精于音理,注重审音,所著《古韵标准》,定古韵 为十三部又著有《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论述等韵学及韵书中分韵的原理江永在音韵学上成就主要体现在《古韵标准》《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等书中。

《古 韵标准》是清代古音学的重要著作此书继承陈弟《毛诗古音考》、顾炎武《音学五书》而 作本书“例言”中谈了他对古音研究的理论认识,以及对前辈古音研究得失的评价《古 韵标准》分古韵为十三部《古韵标准》有以下四个特点:一、 为古韵研究确立标准江永以前的古韵学家,在治古音时,缺乏严格的时代观念,将先秦韵文与汉魏六朝及隋 唐韵文混为一谈,因此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正如《四库全书总》所说:“自昔论古音者不 一家,惟宋吴棫,明杨慎、陈第,国朝顾炎武、柴绍炳、毛奇龄之书,最行于世,其学各有 所得,而或失于以今韵部分求古韵,或失于以汉魏以下、隋陈以前随时递变之音均谓之古韵, 故拘者至隔阂而不通,泛者至丛膛而无绪《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三》)而《古韵标 准》“惟以《诗三百篇》为主,谓之'诗韵,而以周秦以下音之近古者附之,谓之'补韵, 视诸家界限较明”(《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二)这样,“标准既定,由是可考古人韵语,别 其同异,又可考屈宋辞赋、汉魏六朝唐宋诸家有韵之文,审其流变,断其是非”(《古韵标准•例 言》)也就是说,标准确定以后,才好与后代的声韵相比,校其异同,明其流变,以洞悉韵 学发展的轨迹二、 分古韵为十三部江永分古韵为十三部,分部的特点:一是真元分部,二是侵谈分部,三是宵幽分部,四是侯鱼分部。

将顾炎武三部分成六部的理论根据是弇侈分立,所谓弇,就是比较闭口,所谓侈,就是 比较开口,这样划分以后,除了极少数合韵的情况以外,弇侈的界限是比较明显的顾氏将 古韵分为十部,江氏把其中三部析而为二,又把侯部转入幽部,所以在总数上看,江氏只比 顾氏多了三部,分为十三部三、 关于入声的分配问题顾氏的古音十部,入声屋、质、药、缉分别附在平声脂、鱼、宵、侵四部里,到了江永 才使入声真独立出来,并将顾氏的四部析为八部,即屋部、质部、月部、铎部、锡部、职部、 缉部、叶部另外,江永还从文字谐声通转的关系上,隐约地窥探出阴阳入对转的规律, 主张“数韵共一入”,阴阳可以共入,这已开阴阳入三分的先河,对戴震、孔广森等人的阴 阳对转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四、 注重审音江永研究古音韵的着重点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只凭考证,而江永则兼及审音,他 在《古韵标准•例言》中曾论及顾炎武时,说:“《音学五书》亦多渗漏,盖过信古人'韵缓 不烦改字'之说,于'天'、‘田’等字皆无音《古音表》分十部,离合处尚有未精,其分配 入声多未当,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每与东原叹息之以古韵标准•例言》)江永批评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可见他是非常重视审音的。

《古韵标准》这 部著作,既能采择前人的长处,又发挥了个人独到的见解,有些重要观点,大都成一家之言, 为后世研究古音者所重视戴震戴震(1723——1777),字慎修,一字东原,号杲溪安徽休宁人出身徽州小商贾之 家,乾隆举人,屡考进士不中,后纂修《四库全书》,殿试赐同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少 时勤学好问,成年后,对经学、天文、历算、地理、音韵、训诂等都有深入研究,为18世 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考据学大师及“徽派朴学”集大成者戴震古韵分部的最主要的成就,是在他去世前一年写的《答段若膺论韵书》中最后将古 韵定为九类二十五部,各韵部均以零声母影母字命名戴震古韵分部的“晚年定论”吸收了 段玉裁古韵十七部中的最主要成就支、脂、之的分立戴震研究古韵早于段玉裁,但《声类 表》成书在段氏之后,《答段若膺论韵书》也在段氏十七部分定之后在该信中戴震曾说: “大著(按:指段氏《六书音韵表口内第一部之、哈,第十五部脂、微、齐、皆、灰,第十 六部支、佳分用,说至精确段氏为论证三部分立之旨,举出三部中的入声字以显证之, 戴震对段氏在思想方法上的巧妙做法加以赞赏说:“举三部入声,论其分用之故,尤得之戴震九类二十五部的最重要成就,是进一步确立阴阳入三分法的上占韵系统。

一至七类 都是阴阳入相配,八、九类有阳入相配古韵阴阳入三分法的确立与相配,是音韵学史上的 大事三分法导源于江永,确立于戴震戴震曾说,江永已知阴声和阳声韵“皆有入声”, “江以屋、质、月、药、锡、职、缉、盍隶东、真、元、阳、耕、蒸、侵、谈,又以屋隶侯, 质、月、锡、职隶支,药隶鱼缉、盏隶侵、谈”在江永之前,顾炎武曾分出屋、质、药、 缉四部,江永精于审音,从顾氏的质韵分出质月锡职共四部,从顾氏的缉分出缉盍两部,江 比顾增加了四部,向阴阳入相配跨出了一大步,故有以屋隶东又隶侯之说戴震继承江永审 音传统,更悉心审音,发现顾炎武把锋并在屋韵后,又分出药韵成药锋二韵,这样江、戴共比顾多出五个入声韵,这样共有九个入声韵,为戴震发现阴阳入相配准备了充分的条件段玉裁段玉裁(1735 — 1815),字若膺,号茂堂江苏常州金坛人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零) 举人官巫山知县游戴震之门,湛深经史,尤精六书,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韵表等书 卒年八十一研究古音,作《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六类十七部;“支”、“脂”、“之”三部分立,是 他的创见书成后,学术界评价很高,戴震认为“能发自唐宋以来讲韵者所未发《六书 音韵表》由5个表构成:①《今韵古分十七部表》②《古十七部谐声表》③《古十七部合 用分类表》;④《诗经韵分十七部表》⑤《群经韵分十七部表》。

书名叫“表”,实际上并不 是单纯的表,前4表都有论述和说解他在《古十七部谐声表》中提出了著名的“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观点段氏在古音学上的贡献有三,即一、分析支、脂、之三部;二、真、文分立;三、侯部 独立其中第一点支、脂、之三部分立,是段氏对古音学的重大贡献对于入声,段氏同意江永的主张,即“异平同入”,认为古无去声,这也是一种新发现段玉裁属于清代古音考古一派的代表人物总之,对于古音的考证,到了顾炎武、江永、 戴震、段玉裁四家,已经完成了基础后起的古音学家,大都承袭他们的余绪,陆续补充修 订而成孔广森孔广森(1751——1786),字众仲,号搞约,又号轩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八代孙著 有《春秋公羊通义》夕卜,还著有《大戴礼记补注》十四卷,《礼学•厄言》六卷,《经学•厄 言》六卷,《诗声类》十三卷他的音韵学成就主要反映在《诗声类》中,分古韵为十八部, 阳声九部,阴声九部具体说有三个方面:、东、冬分韵自古音学以来,都是东冬合韵,东冬分韵处孔氏始二、 阴、阳对转这点是孔氏对古音学的特出贡献他的不足之处也有两个方面三、 孔氏认为古代无入声孔氏对声调、入声等看法,主观推想多,是不够科学的东、冬分韵,阴、阳对转有很贡献但是在主观上力求整齐,所谓阴声有九类,则阳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