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适与王昌龄边塞诗比较谈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4.34KB
约7页
文档ID:476186983
高适与王昌龄边塞诗比较谈_第1页
1/7

高适与王昌龄边塞诗比较谈[摘要]高适和王昌龄都是盛唐时代的人,他们生活在这个盛世里,孕育了他们的理想抱 负和创作天才他们和其他盛唐边塞诗人一道,共同把盛唐边塞诗推向创作高峰因为生 活在同样的时代环境下以及他们的生活经历与注重对象有所同又有所不同,在诗作题材上 有相似又丰富多彩、各有侧重,在形式上又各有特点与擅长,但都能拓展诗境、别开生面, 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边塞诗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在这里,本篇文章也就造成高适和王昌 龄两者边塞诗创作异同点的原因作了一番探究[关键词]高适 王昌龄 盛唐 边塞诗 比较诗歌是我们国家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 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值得一提的是,《诗经》是公 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歌发展 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诗歌的各种形式在唐朝得到充分发展诗是最能代表 唐代文学的,它在盛唐达到繁荣的顶峰在盛唐诗歌中,除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外,其中 有一种形式的诗歌,因为其自身的独特魅力,而流传千古它就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边塞 诗更能集中体现盛唐诗歌的特色。

盛唐的边塞诗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它凝结着一代诗坛 精英的心血和精华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骄傲,也是全世界历史文化的骄傲繁荣的边塞诗创作离不开优秀的创作者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诗人为代表 的“边塞诗派”虽没有共同的旗帜,共同的组织,甚至没有统一的创作理论,但他们的诗作 却具有某些共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象一朵盛开的奇 葩它作为一种独立流派占据当时诗坛的一席之地,不但仅因为这时期他们创作数量的丰富, 更是因为它描写了边疆的风情、表现征戍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以及围绕战争引出的种种矛盾, 无处不饱含着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融注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具有雄浑壮阔的风调在这里,我们将主要就高适、王昌龄这两位著名边塞诗人的边塞诗作一番比较阐述一、 简要介绍高适和王昌龄高适和王昌龄都是盛唐时人在盛唐这个大环境大背景之下,这两位著名的边塞诗人积 极投入到这个社会时代的大洪流中,勇做一名时代弄潮儿立功边塞,是盛唐知识份子取得 功名的一条重要途径边塞军旅的豪情生活,边塞雄奇壮伟的景色,最足以引起向往不世功 业的盛唐知识份子的感情共鸣高适积极投身边塞,王昌龄也是不过,他们的结局有着天 壤之别。

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旧唐书》本传说: “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而王昌龄却是落下可悲的下场,最后被刺史闾丘晓 因忌才的缘故杀死高适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情况生 活体验写成的同时,王昌龄满怀豪情地远赴西北边地:萧关、临洮,写下了很多富有特点、 充满“盛唐之音”的边塞诗,尤以七绝边塞诗最为著名二、 高适和王昌龄边塞诗的异同点盛唐时代以及个人因素,最后造就了高适和王昌龄这两位著名的边塞诗人因为生活在 同样的时代环境下以及他们的生活经历与注重对象有所同又有所不同,在诗作题材上有相似 又丰富多彩、各有侧重,在形式上又各有特点与擅长,但都能拓展诗境、别开生面,这就决 定了他们的边塞诗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1、相同点因为高适和王昌龄共同生活在盛唐这个英雄时代里,盛唐时代培育、催生了他们这两个 著名边塞诗人相似的理想观、人生观以及昂扬向上的情怀所以,他们所写的边塞诗内容在 这个方面有共同体现除了这些,他们的边塞诗还有一些相同点现在,就把高适和王昌龄 边塞诗的共同点归纳如下:① 洋溢着积极昂扬的爱国热情以及满怀雄心壮志,希望建功立业,一展抱负。

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 顾身”;“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志存高远高适是一个 “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以功名自许”(《新唐书》本传)的诗人,想通过立功边 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所谓“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1]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 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所以他的边塞诗也有很多关心国事,表现自己渴望功名特别是 他被哥舒翰聘用,入河西幕府后,精神很振奋,其《送李侍御赴安西》诗云:“功名万里外, 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2]壮志满怀,雄心 勃发,写得极粗犷豪放在《塞下曲》中,他描绘了从戎征战时“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的壮观场面后,直言道:“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 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3]王昌龄精神昂扬,高度自信,关心政治,热衷功业,“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寒”(王 昌龄《丛军行》),[4]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5]“明敕星驰 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王昌龄《丛军行》)等等,[6]都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王昌龄意欲 投身报国的抱负和胸襟。

这样高扬英雄主义气魄与满腔爱国主义的热情洋溢于字里行间,一 种盛世进取精神始终引人奋发向上《出塞》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7]虽然用的是象征性笔法,但其高度的自信和豪情, 与敌人不灭战斗不止的精神却是完全一样的② 写出了对戍边士兵边塞生活的注重与同情以及歌颂了戍边士兵勇于杀敌 报国的英雄斗志因为高适出身贫寒,并且早年至中年皆穷愁潦倒,饱经忧患,故其边塞诗也常能体恤士 卒疾苦,揭露将帅骄逸,如“边兵如刍狗,战骨成埃尘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答 候少府》)、⑻“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藓门•其二》)、 [9]“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 歌行》)[10]高适的“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蓟门,其五》)、[11]“相看白刃 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 弩绝归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12]这些 都写出了边塞守关将士勇于杀敌报国的英雄斗志经过开元之治的唐帝国,府库充溢,国力强盛。

对于屡屡侵犯边陲的西北吐谷浑等国, 唐政府每年都派大量军队守卫边防,对他们的侵扰给予沉重的打击王昌龄随军时,目睹了 戍边将士们浴血奋战的真实情况,他的边塞诗里反映了大唐将士们杀敌报国的豪壮气概他 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3] 从诗里我们能够看到从青海湖到祁连山,从戈壁滩上的玉门关与黄沙漫漫的沙漠中身经百战 的将士们辗转边关,浴血奋战,磨破了护身的铁甲,发出了激动人心的卫国誓言:“不破楼 兰终不还! ”这是何等伟大的爱国主义的诗篇他在另一首诗中又写道:“大漠风尘日色浑, 红旗半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14]这首诗将我们引进了唐时大西 北广阔无边的大沙漠,看到了不畏风沙,乘夜出击,夜战洮河北(今甘肃省西南部)的戍边将 士打了胜仗,活捉了敌人的头领从诗里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兴奋,欢快的心情他的诗以 不同的立意与角度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了边塞的军旅生活有的十分豪壮,慷慨悲歌;有的婉 转哀怨,乡愁绵绵这两首诗选于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它对唐时的西北边陲的描写 引人入胜,让你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它描述了唐时戍边将士们保家卫国,英勇奋战,“不 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

③ 表现了居妇念远之情如高适《燕歌行》中的“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里就写出了家中的妻 子因与远在边关之外的丈夫天各一方,相见的机会很少,思念之深,肝肠寸断!同时,王昌 龄的《闺怨》也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 封侯[15]这是一首为后人推为闺情之作第一(清人黄生《唐诗摘钞》)的闺怨诗诗写 丈夫久戌不归,妻子因见陌上柳色陡生寂寞悔恨之心由“不知愁”到知愁,不可知的“封 侯”之想,因现实中的寂寞春光而陡然猛省今日之“悔”,悔的正是昨日之“教”,情感 真实深刻④ 对边塞风情展开了尽情的描写高适的边塞诗描写了边塞风光和异域风俗,如:“雪静胡天牧马还,月照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16]又如《营州歌》:“营州 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17]《部落曲》:“蕃 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老将垂金甲,阏氏着锦裘周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18 ]表现 了边地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和强悍勇武的精神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中最有名的两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其四)“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 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其五)若谈到边塞诗,我们 的脑海里肯定会浮现出朔北,大漠,城关,战争等西北边陲特有的元素虽未曾看到真景, 但却是诗性大发,怎么都想吟上几句而后快,这时你就应该借用上面的诗句来抒发自己的那 一瞬间的豪情壮志这两首诗皆明白如话,边塞的一景一物,一情一景均被浓缩在其中,这 也正是边塞诗的风格与精髓之所在⑤ 诗风充满着悲壮的共同格调在高适和王昌龄的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样理想抱负 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 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 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 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这些诗中,既写出战争中的雄壮,更写出战争中的悲 苦,这样壮和悲的并存,崇高和沉痛的纠结,造成了高适和王昌龄边塞诗悲壮的氛围和格调, 给人悲壮的情感体验他们的“悲壮之风”,大概是因为当时的整个盛唐气象的影响,抱有“入世”愿望的他 们怀有强烈的报国立业的豪情壮志,再加之所选的“边塞”题材,塞外地域广阔,风景壮丽, 战争军旅生活的悲壮,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的缘故。

⑥ 都具有雄厚浑成的诗风诗人的性格和经历反映在创作上,使高适的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高适对自己的抱 负和才华充满自信:“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圣心思贤才,去曷来刈葵藿《和崔二 少府登楚丘城作》)对历史上的英雄勋绩也不胜向往:“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 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 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塞下曲》)[19]因其如此,现实中的不遇使诗人格外愤激不 平在《效古赠崔二》诗中,他讥刺那些“邈然在云霄”的贵宦唯知游宴享乐,而有才之士 只能沉沦草泽,揭示了布衣与权贵的对立他渴望得到明主的见赏和重用,常借古代人事抒 发自己的情怀如《宋中十首》其一云:“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 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20]诗中借西汉梁孝王延揽人才的史迹,寄托了知 音难觅的悲哀,情调和陈子昂的《蓟丘怀古》诸作颇相仿佛但是,坦荡不羁的性格使诗人 即使在失意时也不失英雄气度,如《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蹇步蹉跎竟不成,年 过四十尚躬耕长歌达者杯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 [21]诗人壮怀激烈的性格,正是形 成他雄健诗风的重要因素王昌龄的边塞诗也体现了 “雄厚浑成”的特色。

如《丛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 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诗一二句写唐军开赴前线 时,丛青海、祁连、长城直到玉门关漫长的国界线上已是狼烟四起,乌云弥漫,强敌压境, 大战在即后两句用斩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