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摘要:翻译是一项极为复杂也极具挑战性的活动翻译方法问题历 来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诸如形式与内容, 忠实与创造,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等矛盾的怵I扰本文分别分析了直 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并指出了他们是一种矛盾对立,辩证统一的状态, 只有兼顾所有,才能使译文有较高的水平,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交流的冃的关键词:直译;意译;归化;异化;辩证统一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无论是英语的初学者,还是翻 译大家们,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与意译 (liberal translation) 都是运用最多的方法,也是被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 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lic飢ion)与异 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 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Z争是直译与意译Z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 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 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1直译与意译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
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 盾的交锋》一文中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归化与异化Z争,是直译与意 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但他没有将它们简单地归于一类,而是 指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仲,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 译与意译…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 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 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 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 问题王东风,2002: 24-25)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1 iteral translation和 liberal translation来表达,还有的人把意译翻译成free translation 此时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 时,不讣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 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还有人提出形合与意合来与直 译和意译对称在中国的翻译史上,赞成直译和意译的均有人在,初期佛 典翻译中的文质说,唐代玄奘的“求真”与“喻俗”,近代有严复的“信 达雅”及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与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等,都是从直 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的方法,它们并没有排斥性的,正相反, 它们是互补的在同一翻译中,不可能只有直译而没有意译,反之也不可 以体裁对于翻译也有一定的关系,在有些文体中,意译会多一些,而在 另一些文体中,直译可能会多一些关于直译和意译的讨论,译界已基本 上达成共识直译和意译不等同于有些人所说的死译和胡译看看周作人 是怎么看待直译的1925年周作人在其《陀螺序》中提到:“我现在还是 相信直译法,因为我觉得没有更好的方法但是直译也有条件,便是必须 达意,尽汉语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存原文的风格,表现原语的意义,换 一句话说就是信与达什么样的翻译是死译和胡译呢?周作人用了两个 很有趣的例子如英文的"lying on his back”,如果译成“卧在他的 背上”便是死译,如果译成“坦腹高卧”便是胡译,它的直译应该是“仰 卧着”2异化与归化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所提岀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 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
Schleiennacher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 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如果在读 者靠近作者的语境,读者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根据这两种翻译情况, Schleiermacher提出了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这一 做法突破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界限,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Venuti的异化与归化观无疑受到Schleiermacher理论的启发,从而得出 了异化与归化的翻译主张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 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 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让作者向读者靠拢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 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 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Z间的可译性问题归 化翻译如若完全抛开译文本身的语言形象还太可惜,但有时又无法再现其 形象那么一种较好的办法就是: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来代表源语形 象,也就是运用读者所熟悉理解的形象这样不仅能表达出作者的意图, 也能使读者更加亲近。
在隐喻的翻译中经常会遇见这样的问题,以英语成 语as timid as a rabbit, (or hare)为例,如果按直译,我们会译作"胆 小如兔”,但在汉语中,兔子给人的联想并不是胆小,而是敏捷乖巧的形 象因此,在这里我们把rabbit或hare归化译为“鼠”,这样更符合汉 语的语言背景和文化习惯所以,中文里的一些表达方式,虽然说不上与 英语完全一致,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进行语言层面上的“归化”处理所谓异化基本上就是以“直译”为主,要求译文尽力保留原作的语言 与各种文化特色界化可以被视为直译的概念的延伸,但乂不完全等同于 直译异化翻译法能把一种文化和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其原来面B的 方式贡献给另一种文化及语言,有利于两种不同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 渗透和融合由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各国之间 的差距逐渐缩小,“地球村”,“全球化”正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对于外 部世界的熟悉了解更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化融合的大 背景下,异化翻译作为缓和文化冲突的手段Z-,不仅有益于向外国介绍 本国历史文化,也让本国读者有机会熟悉了解异域风情,实现跨文化交流 的冃的。
因此,异化翻译法现如今正被愈来愈多的读者视为主要的翻译方 法英语习语 “go to law for a sheep, you lose a cow” 在此应异化 为“为一只羊打官司,却损失了一头牛”,更易于读者理解此类还有:the 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crocodile tears 鳄鱼的眼泪;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二鸟;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 铁;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等就是很好的例子,通 过异化翻译使大量西方文化进入汉语,丰富了语言内容,增强了语言的表 现力3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的辩证统一翻译是一个充满无奈的过程,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是“异 化”还是“归化”,他们都处于一种矛盾对立,辩证统一的状态,顾此失 彼,厚此薄彼的做法都不能圆满地完成翻译任务,止如鲁迅所说,凡是翻 译,必须兼顾着两面,力求其易解和保存原作的丰姿,异化归化做到并用 互补,在实际翻译中全面权衡,多方考虑,才会使译文有较高的水平,实 现真正文化交流的目的参考文献[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2] 唐德根.异化归化翻译观的文化与哲学阐释[J] •中国科技翻译,200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