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九歌》中爱情的悲剧美 苏嘉琦摘 要:《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祀乐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具有悲剧美的组诗这种悲剧美主要源于对爱情悲剧的塑造Key:屈原《九歌》;悲剧美;爱情悲剧1.1求而不得的悲剧《九歌》中的爱情悲剧高超的一点就在于,屈原不仅仅描述了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悲剧,还描述了属于一个人的爱情悲剧,即注定没有结局的单恋悲剧明知不可能,却舍不得放弃,为了那奢望的一丝希望而坚持,这种仅存在于单恋中的痛苦和悲哀,是《九歌》苦恋的重要一环以《山鬼》最为典型不同于《湘夫人》、《湘君》;《大司命》《少司命》的两对恋歌中,恋爱的双方均已出现山鬼的心上人至始至终都没有露面可怜的山鬼为了能与心上人相见,起早打扮,并采摘“芳馨”想要送给对方无奈从早等到晚,从风和日丽等到雷填雨冥,对方一直都没有出现,落得她一个人淋雨回家的凄惨结局诗歌中很好地体现了单恋中的少女纠结的心路历程,出现了三次的“思”:“君思我兮不得闲”、“君思我兮然疑作”、“思公子兮徒离忧”三句“思”分别是山鬼心路历程变化的三个阶段:“君思我兮不得闲”是在主人公等了许久心上人依然没有出现的情况下第一次思考原因,单纯的女主人公以为“公子”是因为太忙了所以才没有及时赶来并不是因为心里不思念自己;“君思我兮然疑作”是山鬼第二次思考对方迟迟不出现的理由,较上一次思考更加现实,开始怀疑自己无条件地相信对方一定会到来的信念是否是正确的,女主人公第一次开始直面单恋悲剧的可能,却抗拒接受悲惨的真相,“然疑作”简洁的三个字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了山鬼强烈的内心纠结和抗争;“思公子兮徒离忧”这句是在内心里千万种声音互相质问解释,仍然没有得出想要的答案之后,心力交瘁的山鬼的真实写照:不管真相如何,思念你这件事情本身就让人忧愁。
1.2相爱不能相见的悲剧湘君、湘夫人都对爱情抱以忠贞的态度,但是无论怎样等待、怎样寻找都不能与心爱之人相见《湘君》是从湘夫人的角度表达对湘君的爱湘夫人为了与湘君见面而早早地梳妆,提前赶到了约会场地但是左等右等都不见湘君的踪迹,身处荒凉的秋日,眼中萧条的景色与失落的心达成了灵魂的一致湘夫人倍感失望忍不住吟诵出“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一句通过描述这一违背自然常理的诗句,寓意着她认为自己想要的美满的爱情根本就不可能得到《湘夫人》是湘君的独唱,同样表达等待之人没有出现的痛苦与佳期兮夕张”,明明约好了时间,“荒忽兮远望”,却无论如何盼不到对方的到来朝驰余马兮江皋”,他早上在江边等候心上人;“夕济兮西淦”傍晚他也在江边等候心上人,他执着地徘徊在江边继续等待不肯离开,一日一夜的等待让他情绪低沉,“闻佳人兮召余”,但是一想到心上人也在等他,他又心生希望,满心欢喜地构想和湘夫人见面一起生活的样子,可最终这种美满的结局并没出现1.3相见不能相守的悲剧单恋、爱而不得、得而不久《九歌》中的爱情双方总是在爱情长跑中遇到一个又一个的障碍,好不容易翻越过了一个,还会有另一个更加艰难的挑战在等待着他们尽管神灵们有着对爱情的憧憬和渴望,执着和坚守,但是仍然逃不过“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悲剧结局。
《河伯》描写的是河神与主持祭祀的女巫之间的爱情悲剧,是人神之间的爱情悲剧诗歌开头“与女游兮九河”便可知这是一首以女巫的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的恋歌在女巫的眼中,河神是一位风流倜傥、颇富浪漫色彩的男神,让她爱慕乘水车兮荷盖”一句毫不掩饰地描写河神的英俊神勇登昆仑兮四望”一句是说河神在女巫的陪同下,两人意气风发地溯流而上畅游九河,直到黄河的发源地昆仑山河伯鱼鳞屋兮龙堂”一句通过对黄河之神的家的描写侧面烘托出家主人器宇轩昂的形象接下来描写的是河伯巡视黄河下游的阵仗,其随从之壮观,其卷起的波涛之汹涌,成群结队的水中生物都为了欢迎河伯的到来而齐聚一堂最后以“波滔滔兮来迎”一句结尾,是对上文河伯的追随者队伍十分壮大的总体概括,既巩固了河神英俊伟大形象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全文不同于《湘夫人》、《湘君》等其他恋歌,叙述的焦点都集中在河伯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等方面,没有对女主角加以介绍,也没有对两个人之间的爱情纠葛进行细致的交代但是我们仍然能从中体悟到二人的感情之深由于《九歌》中对河神形象是通过女巫的眼睛观察到的,以女巫的角度描绘,因而,河神的形象塑造的多么英俊伟岸,就说明女巫的心中对河神是多么的敬爱。
其眼中河神的出场宏大又壮观,住处金碧辉煌,随从队伍阵仗壮大,让女巫为之惊叹女巫对河神的爱慕之情跃然纸上,溢于言表送美人兮南浦”,河神将女巫送回人间,“波滔滔兮来迎”一句,描述的是这些陪伴在我身后的水波和鱼群,就像安慰失恋的河神一般,拥挤在河神的身边,送他离去尽管在一起的日子无比美好,但是仍然改变不了注定分离的结局相见却不能相守,是《九歌》中最为哀痛欲绝的爱情悲剧Reference[1]屈原.九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王逸.楚辞章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3]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