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试论““书画同源书画同源””作者:陈雪红作者:陈雪红 导师:孟萌副教授导师:孟萌副教授(韩山师范学院美术系,广东,潮州,521041)摘摘 要: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纵观中国传统书画的历史,不难发现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但同源,而且同流,书法和绘画始终是珠联璧合的我国古代许多书画家,也对书法和绘画有着“书画同源”一说但此“源”为何?本文将引古及今对“书画同源”,作一浅谈关键词:关键词:中国书法,绘画,渊源,笔法,意趣Abstract :China is a great country with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looking back at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t is obvious that the two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not only origin, but also with the flow,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s always throughout the perfect match. Our country ancient times many painter-calligraphers, also has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homology” to the calligraphy and the painting a saying. However, the “source“? This article will direct ancient and now is right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homology”, does one discussed shallowly.Key words:Chinese calligraphy, painting, relationship, writing, Interest 我国书法、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历来就有“书画同源”之说。
历代文人画家对书法、绘画艺术就有这样的论述:“书画异名而同体”、“工画者多善书”、“书画用笔同法”,这些论述均认为书法与绘画有着密切的2关系深入探究中国书画艺术,不难发现,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国绘画艺术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要求一脉相承唐寅云:“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世之善书者多善画,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1]他认为,书法与绘画两者意境相通,彼此关联,世上擅长书法的人大多也擅长绘画因此在我国的书画史上,许多文人,都是身兼两职,既是画家,又是书法家古有顾恺之、赵孟頫等,今有黄宾虹、齐白石等,总之举不胜举书画同源”有何相“同”?其“源”又是什么?本文就两者的历史渊源、用笔、写法、意境等几个方面作一论述 1.书画同源的历史渊源据神话记载,上古伏羲氏时,龙马跃出黄河,身负河图;神龟浮出洛水,背呈洛书于是画与书同时出现了最早的八卦既是文字,也是绘画,它们都是为了揭示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早在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其图案与文字符号就是一种结合,是用类似毛笔的书写工具完成的。
战国时期的《楚帛书》(图 1),书与画已相互结合唐代张彦远第一个从理论上提出“书画同源”到了文人画兴起的元代,已明确提出了“以书画画、书画相通”的艺术观点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题《枯木竹石图》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以诗词书法入画,是文人画笔墨技巧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中国画在形式美方面的重要开拓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图 2),是其“以书入画”的代表作品画面中疏林之竹、点叶树、枯枝,甚至石根3之小草,则都用中锋勾、撇、点,竹乃矮枝新篁,用浓墨向上撇叶,笔力凝重草则自下向上弧曲掠去,秀而遒劲三株枯枝,皆呈鹿角状,但线条圆曲坚挺,犹存北宋遗韵左边一株点叶树,枝干倔曲,用笔顿挫转折,叶则用中锋直点明代王贞云:“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2]等等都证实了中国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互为连理,枝干相通的特质2.用笔同源书法、绘画艺术所使用工具及材料是中国特有的毛笔、墨汁、宣纸等工具、材料的特点与性能,使得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均讲究用笔,如何使用毛笔、掌握用笔既是文人书法训练的基础,也是绘画入门的基本功用笔,主要包括执笔和运笔,即古人常说的“执使”一语。
张绅曰:“执笔之法,谓之‘执使’者,‘执’谓之执笔,‘使’谓运用”[3]看起来简单的用笔,实质上是贯穿阴阳之下的刚柔,动静、虚实等辨证关系用笔讲究笔力、骨力,要笔端如有金刚杵;同时又不可一味使用蛮力,而能绵里裹针、流转不滞按照孙过庭的比喻是既能“顿之则山安”,又能“导之则泉注”刚柔相济,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化工夫为自然,乃最高境界陈奕禧云:“或出或收,或伸或缩,须操纵自得,则进乎道矣!”[4]就笔力的稳重来说,就有这种传说,王献之学书时,王羲之从后乘其不注意夺笔而不脱,于是赞叹他日后必定能成大器4图 1 楚帛书 图 2 秀石疏林图 唐代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需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5]张彦远特别强调笔力的刚劲,他对“画圣”吴道子作品条表现与用笔的评价极高:“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数仞之画,或自臂起,或从足先,巨状诡怪,肤脉连结.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 其圆光立笔挥扫,势若风旋,人皆谓之神助”[6]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不仅要讲究用笔还要讲究笔力,笔力即用笔的力度,讲究其力透纸背、如锥划沙、屋漏痕、折钗股等等。
笔力不仅要流畅,它还要与稳重两者相辅相成 没有骨力的运笔,虽流利却浮滑、浅薄;而强力不动,易入呆板凝带董其昌曾这样地论述两者的一致性:“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起得,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宰,未尝运笔[7]信笔是信手由笔,笔不受自己控制,其实是描字,画字;而提得起笔,笔力贯串腕、指直至笔端,所以要动则动,要止则止,这些都由书画家自己控制著名的山水画大师郭熙云:“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此亦非难,近取诸书法正与此类也故说者谓王右军喜鹅,意在取其转项如人之执法转腕以结字,此正与论画用笔5同故世之人,多谓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8] 历代的文人、画家不仅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书画的用笔关系,同时也在他们留下的大量的书画精品之中得以见证 3.书法、画法同源从画史中,可以证明人物画和山水画存在着书法画法一致的情形,虽然各自所用的书法形态有所区别,但都运用了书法基本笔法人物画的正宗笔法是如春蚕吐丝粗细一致,一笔到底的游丝描和铁线描顾恺之的作品《列女仁智图卷》(图 3),《洛神赋图卷》(图 4),元代《永乐宫壁画》(图 5),是其典型的代表作品,吴道子创造出线条宽窄略有起伏变化的莼菜描,笔法更生动,因而有“吴带当风”的美誉。
其线条同样连绵不断、笔力劲道一贯张彦远用“一笔书”作比,正是看到了人物画特有笔法的属性从笔法而言,人物画匀称细劲的线条,与篆书的笔法更接近正是粗细一致,一转一折圆润柔韧要写出这样的线条,得笔笔中锋,将极强劲、流畅的气力贯注到本性至柔的笔端,如朱和羹云:“如画人物衣折之游丝纹,全见力量,笔笔贯以精神[9]李阳冰擅长的铁线篆,与白描的铁线纹正出自一种笔法,其中锋用笔,才能保证骨力韧劲 6图 3 列女仁智图卷 图 4 洛神赋图卷 图 5 永乐宫壁画研究中国山水画的笔法,可以看到宋代书法的笔法对它的影响与渗透用笔方法的丰富变化与侧锋的用笔效果,使得书法、绘画的表现力更为丰富徐渭曰:“大苏宽之以侧笔取妍”,侧锋不及中锋端庄,却更有变化,也就更有装饰意味,是如“研”也董其昌评价为“秀峭”,确实精到秀则偏向阴柔,有文人之气;峭正是露锋,骨力外溢,不像中锋含蓄,能弥补文弱之失他进而认为元四家,包括董源的山水,其要诀正是用侧锋作云林画,须用侧笔有轻有重,不得用圆笔,其佳处在笔法秀峭耳宋人院体,皆用圆皴北菀独稍纵,故为一小变倪云林、黄子久、王叔明,皆从北菀起祖,故皆有侧笔,云林尤其著者也。
[10] 笔墨形式上的书画同源,到元代才全面盛行虽然黄庭坚评文同墨竹为“湖州三百年,笔与前哲配;规模转银钩,幽赏非俗受[11]其中提到他的画中模仿书法的用笔,邓椿记载有位画家章友直能用篆书入画:“善画鬼蛇,以篆笔画,颇有生意又能以篆笔画棋盘,笔笔相似[12]杨维桢云:“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书与画一耳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他已专门从技法上谈书画相通 7书法能描绘物象,源于它的自然性,其线条、构架与自然形象有本原上的相似,因此书论中大量以自然作比的术语朱和羹曾论道:“如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高峰坠石、白岁枯藤、惊蛇入草、龙跳虎卧、戏海游天、美女仙人、霞收月上诸喻,书之与画通者也[13]陈继儒与董其昌好从禅理悟画,也说过:“古人金石,钟鼎、篆、隶,往往如画;而画家写水、写兰、写竹、写梅、写葡萄,多兼书法,正是禅家一合相也[14] 元代以后,以书法为画法呈现扩展、深入的趋势。
就笔法的细化,柯九思分解为:“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15]至此,竹石的画法可以说完全与书法结合就画科而言,赵孟頫以竹石为例,陈继儒则将竹石的题材扩充为写山水、“四君子画”等,唐岱更将书法扩展到山水的皴法、赋色等:“至于山之轮廓,树之枝干,用书家之中锋;皴擦点染,分墨之彩色,用书家之真草篆隶也[16]因此,古代的文人通常标举,能书者多能画,能画者必善书这已超出具体的画科,而将书法上升为书意来追求,使书画的结合更为深刻 4.书意、画意同源笔端流露出的意趣,归根结底来源与人心的意趣书画家写书与绘画时的笔意常常相同这一点是许多书家、画家所能体会到的正如饶宗颐先生说过:“从笔的本质上来看,画笔和画风二者往往保存着对应关系可以说画家在书法上的训练,他的爱好、取舍方向,配合个性,造成行笔的习惯,以此决定他的画笔的特色[17]因此,鉴赏绘画时,除了形象及8题材外,由书法用笔所流露出的微妙笔意,往往更耐人寻味,这可以说既是书意,也是画意吴因明先生指出:“通过用笔表现出来的笔意,它本身便是绘画的内容。
笔墨决定绘画的风格,而笔墨是受笔法所支配,作者的人品、学养、气质、襟度,通过笔墨,假借物象,而从画面中全部表现出来,成为自我的风格[18] 元画的书意、画意则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尽量表现出线条自身的游走颤动之趣这并不是说绘画的笔法必定用书法,而是绘画的线条要有独立物象之外的、类似书法的笔气如蒋骥所说:“书画一体,为其有笔气,此语为士大夫言之[19]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