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豫剧之母_祥符调_

正**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96.83KB
约2页
文档ID:46626088
豫剧之母_祥符调__第1页
1/2

文化建设风景线河南豫剧已经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行了启动, 以开封为中心的一带地区流行的豫剧声腔称为“ 祥符调” , 是豫剧的始祖, 是豫剧四大声腔中三个声腔的源头因此, 保护豫剧不能不研究豫剧之母“ 祥符调” 声腔的历史渊源和生存状况 一、 豫剧“ 祥符调” 的历史渊源 1 0 0 8年, 宋真宗将其年号改称大中 祥符元年,随之改浚仪县为祥符县, 一直沿袭至清代, 民国建立后, 改祥符县为开封县, “ 祥符调” 因地名而得名 明末,开封郊区民间流行着汴梁腔、 梆子腔等戏曲, 清初又传入秦腔, 形成独具一格的梆子, 俗名“ 讴戏” , 此时的戏曲非常活跃, 有七、 八十个梨园班子, 曲艺、 民歌、 小调也很盛行, 为祥符调提供了丰富的音乐营养据清乾隆十年(1 7 4 5) 的《 杞县志》 和徐珂的《 清稗类钞》 记载, 早在清乾隆初年“ 土梆戏” 就在开封一带演唱, 这种“ 土梆戏” 就是豫剧的前身, 也是祥符调的始祖 清乾隆年间, 梆子戏分为蒋、 许两门, 豫剧的演员大多是由许门科班和蒋门科班培养出来的许门在封丘县曹岗乡清河集办班( 封丘县在明代洪武年间属于河南布政司开封府, 当时的开封府辖阳武、 原武、 延津、 封丘4个县) , 后来的豫剧祥符调演员多出自“ 许门” 。

蒋门在朱仙镇办班, 后因水患, 蒋门第三代班主蒋扎子离开朱仙镇, 把祥符调传到了苏、 鲁、 皖、 豫北以及周口、 漯河、 许昌一带, 形成了豫剧的豫东调、 高调、 沙河调许门则一直固守在开封一带, 保证了祥符调的纯粹性光绪年间, 许门的第四代传人许长庆 ( 即许老六)办了8个豫剧科班, 培养了祥符调生、 旦、 净、丑等2 0 0多位名演员为民国时期豫剧祥符调整体的兴盛奠定了基础祥符调在清代中后期已班社林立,相当兴盛, 朱仙镇《 重修明皇宫碑记》 上镌刻了7 0多个班社的名称,其中有近 3 0个是在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传播 最广的“ 内十处” , 即祥符( 开封) 、 陈留( 今属开封县) 、 杞县、 尉氏、 通许、 兰封、考城( 上两县即今兰考县) 、 中牟、 封丘、阳武( 与原武并为今原阳县)1 0县设立有在省城开封最长久的豫剧祥符调著名老三社( 义成班、 公义班、 公兴班) 还有松义班, 福考班, 庆福班等涌现出一批造诣高的演员, 如清宣统年间的李剑云,一直到民国期间仍活跃在舞台上,为人们所称道中华民国建立后, 不仅清代原有的祥符班社仍然在各地演唱, 而且“ 茶社”( 即戏园) 兴起, 义成班在茶社演唱最为 活跃, 不久后, 从封丘清河集到开封演出的天兴班在民国初年又轰动一时, 而通许县的公兴班及其他班社的一些演员, 也来开封演出, 开封成为祥符调的荟萃之地。

民国1 5年(1 9 2 6) , 开封义成班在火神庙内建立了永安舞台, 随之先后又有同乐舞台、 永乐舞台、 国民戏院之建立, 这里荟萃了豫剧特别是祥符调的一大批精英, 一批祥符调女演员在此登上豫剧舞台从而声名鹊起,如司凤英、 马双枝、 陈素真、 阎桂荣( 即阎立品)等祥符调在抗日战争爆发前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1 9 3 8年6月, 日本侵占开封, 戏院多停业, 不少戏班解散, 豫剧祥符调受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 祥符调及豫剧其他流派艺人重新聚会开封,其中由著名祥符调演员马金凤、桑振君、 徐艳琴等搭班的“ 和平戏院” , 由陈玉亭、 高兴旺、 杨金玉等成立的开封大戏院, 由牛得草、 刘朝福成立的和平剧团, 还有杞县的和平剧社, 都有着行当齐全的强大阵容, 演出着丰富多彩的剧目, 各有自己的观众群, 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祥符调逐渐恢复随着女学员的增多, 以“ 外八脚” ( 四生四花脸) 为主的豫剧逐渐变为主要上演以 “ 内八脚” ( 正旦、 小旦、 丫环旦、 老旦、 花旦、 彩旦、 刀马旦、 帅旦) 为主的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对原有豫剧班社进行了整顿改革, 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参加了豫剧团体,1 9 5 6年省会迁到了郑州。

祥符调著名演员陈素真、 桑振君等出走他省1 9 6 6年“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 传统剧目停演, 祥符调也随之衰落1 9 7 6年粉碎“ 四人帮” 后, 祥符调得到发展和振兴1 9 7 9年祥符调演员吴碧波、 牛得草到北京演出《 唐知县审诰命》获演出一等奖1 9 8 0年“ 豫剧流派汇报演出” 陈素真、 阎立品都成为旦行“ 五大名旦” 之一2 0 0 6年5月举办了纪念陈素真诞辰8 8周年祥符调演唱会2 0 0 5年河南大学举办了“ 樊戏与祥符调精品演唱会” 2 0 0 6年6月3 0日, 以振兴祥符调为宗旨的开封市豫剧院举行了挂牌仪式2 0 0 7年4月, 河南省戏曲广播电台举办了祥符调演唱会目前, 抢救和保护豫剧祥符调已成为豫剧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二、 “ 祥符调” 的基本特征和主 要价值 祥符调具有几个显著的基本特征: 1 !祥符调是中州音韵, 来自于开封 地区民间, 质朴、 自然、 通俗, 具有五音俱全, 尖团音分明的艺术特征, 便于普通老百姓接受 2 !祥符调的音乐高亢、 激越、 明快, 但其中蕴涵有柔媚和委婉, 可以表达激昂的情绪, 也擅长抒发细腻、 含蓄的感情 3 !祥符调的剧目来自于民间, 演出 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 比如表达忠贞爱国的《 杨家将》 系列剧目; 惩恶扬善的包公戏; 男女爱情剧《 秦香莲》 《 秦雪梅》 《 蝴蝶杯》 等。

4 !祥符调的名家辈出,代代相传, 传承有序祥符调在清光绪年间有名旦孙延德、 常金荣、 狼羔、 秦金声、 李金城、水上漂; 名须生有常金荣、 张才、 秦大成; 名彩旦有常金香; 名花脸有简客、 刘永春、 段才、 颜平; 清末民初, 有名旦李剑云、 时倩云、 阎彩云、 林黛云、 贾碧云、王絮亭、 石柳湘、 刘永鑫、 聂良卿、 点翠红; 名小生有筱火鞭、 刘朝福; 名须生有张子林、 陈玉亭、 张玉田、 张震中、 李光苍、 庆贵、 贯台王; 名丑有李德魁、 张洪盘民国以后有了祥符调女演员, 早期著名的有王小焕、 王玉枝、 马双枝、 司凤英、 陈素真、 姚淑芳、 赵秀英、 田岫玲、 刘荣花等;2 0世纪5 0年代比较活跃的祥符调演员有王秀兰、 王敬先、 王素君、 阎豫剧之母“祥符调”□雷桂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介2 4文化建设风景线立品、 宋桂玲、 桑振君; 省会迁到郑州以后, 比较有成就的祥符调演员大多是陈( 素真) 派和桑( 振君) 及阎( 立品) 派的 弟子 5 !演唱祥符调唱腔,多用假嗓, 声 高音细,其音列一般为5 6 1 2 3,多落5音, 习称“ 下五音” 它的艺术价值是: 1 !豫剧祥符调的存在, 是河南丰厚 文化积淀的必然结果, 它不仅与北宋时期的杂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且它直接承接着明清秦腔、 弋阳腔、 女儿腔( 亦名弦索调) 、 汴梁腔、 乾梆戏、 河南呕 的艺术精髓, 被人们称为“ 豫剧之母” 是当之无愧的。

2 !豫剧祥符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 值,它不仅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力, 而且它独具的地域特征和相应的有别于其它流派的演唱风格都为听众所赞叹 3 !祥符调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戏曲 音乐的包容性, 在以己为主的基础上广采博收, 既有明清梆子戏、 罗戏的遗存,又有民歌、 小调、 曲艺说唱、 西府调的音乐元素的汇入 三、 “ 祥符调” 的濒危状况 河南豫剧表面上看比较繁荣, 好象没有达到濒危的状态, 实际上在某些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濒危状况 1 !“ 外八角” 等行当的缺失豫剧祥 符调自马双枝、 陈素真、 司凤英等一批女演员登上豫剧舞台后, 改变了男旦演出的习惯, 历经数十年的发展, 极大地扩大了豫剧祥符调的影响, 她们功不可没但是, 由于女旦的出色表演, 过去以“ 外八角” 为主的豫剧, 渐渐变成了以旦 角为主的豫剧, 豫剧的生角、 净角、 丑角逐渐削弱,不少剧团和剧目都没有净角、 丑角的生存空间 2 !民间性的缺少或丧失豫剧祥符 调生于民间, 长于民间, 近年来得到政府主管部门和专家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过多地迎合所谓“ 专家” 的审美趣味,过多地考虑获奖因素, 又使它几乎成为了一种“ 庙堂艺术” , 它与真正存在于民间的祥符调艺术在风格、 趣味上的距离越来越大。

它的民间性面临濒危, 我们一定要避免“ 生于民间、 毁于庙堂” 的悲剧发生 3 !优良传统唱腔的异化和丢失豫 剧祥符调有着自己传统的板式和唱腔, 虽然需要与时俱进, 但是任何改革都不能离开传统, 发展一定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总而言之, 祥符调是豫剧“ 根” 之所系, “ 母” 之所在祥符调是豫剧唱腔的主流,祥符调的振兴有利于豫剧的振兴, 有利于河南“ 戏曲大省” 的复兴大计2 1世纪已进入戏剧的振兴和复苏阶段, 机遇与挑战并存, 热爱豫剧的有识之士无不希望祥符调能够发扬光大, 所以, 我们只有尊重豫剧祥符调的传统、 吸收民间音乐的营养,注意各种角色行当的齐全和均衡,才能够使豫剧祥符调健康发展, 这棵老树才能长出碧绿的新枝 作者单位: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 尹文钱一、 概述 洪山调是流布于河南省焦作、 温 县、 济源、 沁阳、 博爱、 武陟、 修武、 孟县 一带的古老、 稀有的三弦书类的说唱曲 种相传洪山调为春秋时期晋国的重臣 苗贲皇所创, 用之服务于军旅之中晋 国重臣苗贲皇帮助晋王打了不少胜仗, 在孔子的教诲和开导下, 用三弦自弹自 唱的形式, 为将士们祝贺胜利和鼓舞斗 志,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遂组织一帮艺 人在军中专门演唱。

至今已有2 5 0 0多 年历史后来, 随着将士的解甲归田, 逐 渐由军队传入民间, 很快被一些盲人们 所掌握战国时期得到迅速发展, 两汉 时期已初具规模,唐宋时期达到鼎盛 明、 清时期更为盛烈, 民国末期一度处 于低潮, 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 速得到恢复光大, 并达到巅峰远在唐代之前有“ 洪山调独霸温县( 覃怀) 天下” 之说, 据艺人 口述, 清乾隆年间的著名艺 师柴明勋的徒弟有1 0 0多 人, 最著名的有4 8个, 素有“ 半百高徒” 之称 三不照” 是出名的说书艺人, 他就是 温县的张清轩,虽然眼盲, 四肢残废,但他勤学苦练, 吸收河南梆子、 京剧、 怀梆、 大鼓书的一些腔调、 白口融 进唱腔中,并多用闪板唱 法,使其唱腔具有独特风 格, 一时仿效者甚多自此, 洪山调的唱腔出现了“ 顶板派” 和“ 闪板 派” 他还创立三弦的“ 五指轮” 奏法, 将 洪山调艺术达到巅峰, 其艺名“ 三不照” 的名字妇孺皆知,名扬方圆数百里 1 9 5 7年, 张清轩以《 五彩云》 书目, 参加 了河南省第一届曲艺、 皮影会演, 荣获 优秀演员奖1 9 4 6年温县成立曲艺队组 织, 艺人三五一组, 走村窜乡, 常年累月 活跃在广大农村。

通过代代艺人的言传 口授, 一直沿传至今传承谱系最早有 据可查的为清乾隆年间的马文彪和蔡 明勋、 刘景仙、 赵天寿等人至今相传十 代, 已有2 0 0多年的历史 洪山调板式齐全多样,曲调高亢、 婉转细腻、 优美流畅, 音乐表现力丰富, 艺术感染力较强洪山调的盛世长达千 年之久,深受当地百姓的青睐和爱戴 洪山调的演出形式为坐唱演员自操三□吴 佳 文远 去 的 绝 响沉 郁 苍 凉——访 洪 山 调 艺 人 马 九 信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介2 5。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