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市 “ 十四五 ”海洋经济 发展规划目录前言 1一、发展环境 2(一)发展基础 2(二)发展形势 5二、总体要求 7(一)指导思想 7(二)发展原则 7(三)发展定位 8(四)发展目标 9三、空间布局 12(一)一核引领 12(二)两轴驱动 12(三)三区协同 13(四)五大产业基地支撑 13四、重点任务 15(一)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51.巩固提升海洋传统产业 152.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173.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 20(二)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221.构筑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222.打造高素质海洋科技人才队伍 243.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54.加大对海洋科技发展的资金支持 26(三)坚持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271.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 272.加速海洋“碳汇”建设 29(四)加强海洋经济双循环开放发展 301.深度融入国内海洋经济循环 302.拓展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空间 31(五)加强海洋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设 311.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312.强化水利能源设施配套 323.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324.健全海洋公共安全管理 32五、保障措施 34(一)统筹组织协调 34(二)健全管理机制 34(三)加强政策扶持 35(四)强化项目支撑 36(五)强化考核评估 36(六)强化海洋意识 36附图 38前言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十九大进一步强调 “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对海洋 强国建设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根 本遵循。
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海洋强国战略, 系统谋 划沿海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江苏特色海洋经济,建设海洋 经济强省盐城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 策部署,坚持“两海两绿”发展路径,抢抓发展机遇, 以开 放开发激活沿海发展动能,以陆海统筹构建现代海洋经济发 展体系, 海洋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为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四五” 时期,东台市将围绕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和江苏 省海洋强省建设等战略部署, 根据《江苏省“十四五”海洋 经济发展规划》、《盐城市“ 十四五”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东 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东台市“ 十四五”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分析东台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阐明东台 市“ 十四五” 海洋经济发展基本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 保障措施,是全市未来五年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本 规划研究范围为全市管辖海域和陆域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1一、发展环境东台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 江苏省中部沿海,盐城市 最南端, 为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县(市),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素有“黄海明珠”之称。
十三五”期间,东台市认真贯彻落 实国家和省、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部署, 充分发挥海洋资源 优势,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体系, 强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形成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一)发展基础海洋资源条件优越滩涂湿地资源丰富,拥有太平洋西 岸、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原始生态保存最完好的海岸型 湿地, 滩涂面积占江苏省的22%,有亚洲最大淤泥湿地和世 界罕见的辐射沙脊群海洋生物资源养殖开发潜力巨大, 东 台沿海盛产文蛤、小黄鱼等多种海产品, 海水养殖、海洋捕 捞等现代海洋渔业优势突出, 是全国重要的贝类产区和鳗鱼 产业基地海洋生态资源优良,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平原森 林——江苏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2019年7月5日, 以东台 沿海滩涂湿地为核心的中国黄(渤) 海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4处世界遗产、江苏首项世界 自然遗产风光新能源蕴藏丰富,东台是全国乃至全球难得 的季风富集区,是盐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海上风电) 区 域集聚发展试点城市重要基地另因其特殊的海洋地质地貌, 多潮波在岸外辐合, 形成潮波能量集中区,蕴藏着巨大的潮汐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东台创成国家渔业健康养2殖示范县,海水养殖绿色化、生态化转型加快推进2019 年, 海水产品总产量 9.8 万吨, 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 24.0 亿元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特色发展,东台海洋工程特种装备产业 园形成以海洋工程特种装备制造及配套产品为主,以智能装 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项目为辅的海洋工程特种装备 生产基地大力推进海上风电建设,实施“集约化、集聚化、 集群化”战略, 在更大规模、更高层面上加快构建沿海“风 光渔”互补产业大格局打造海洋生态旅游特色, 以健康产 业为切入点,发挥“ 世遗” 效应, 创造新经济增长极, 构建生 态旅游城、康养目的地、生活宜居区, 长三角(东台) 康养基地项目成功签约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初步形成2020年东台市涉海单位名 录库认定涉海单位294家, 涉及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 海洋船舶工业、 海洋交通服务业、海洋旅游业、海洋工程装 备制造业、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 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管理等,覆盖全市各 乡镇 其中, 琼港镇拥有涉海单位93家, 主要为海洋渔业和 海洋水产品加工业;东台镇拥有涉海单位67家, 主要为海洋 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新街镇拥有涉海单位58家, 主要为海洋船舶工业。
涉海载体加快发展加快沿海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培育出赐百年生物科技、 海天滩涂水产、 国华风电等龙头企 业带动海洋产业的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向海战略,东台海洋工程特种装备产业园创成首批江苏省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园;区, 另建有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东台滩涂研究院、东台复旦 湿地保护联合创新中心、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 迁徙研究中心东台研究基地等海洋公共技术服务和研发平台涉海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统筹改善交通、水利、航运、 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配套, 沿海污水处理厂、沿海地表水 厂、供热厂等重大项目有序建设,东台至兴化高速公路东延 段、东台渔港、沿海通用机场前瞻规划江苏沿海现代化小 城市规模初具, 森林小城镇、世遗小城镇等重大载体加速建 设,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宜观宜居的生态城市加快建成,为海洋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2016 年获批国家级海洋生 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成为全省重要的海洋产业集聚区和生态 功能区, 示范区也列入省重点支持建设区域东台沿海经济 区成为国家渔业健康养殖生态示范基地、江苏省外向型出口 加工区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视监测, 加大陆源污染治理力 度, 高标准修复沿海湿地、岸线, 自然湿地保护率达 64%,条子泥成为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
东台市海洋经济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 题, 在“十四五”期间仍有很大的突破空间经略海洋、抱 团向海的意识不强; 县级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尚未建立, 各海 洋产业经济核算研究有待开展; 海洋产业的竞争力不强, 海 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水综合利用业等海洋新兴产业总体规模不大、产业链条较短;海洋产业4园区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海洋产业的集聚创新力不够;海洋科技和人才匮乏仍然是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短板二)发展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东台海洋经济发展处于重要战略 机遇期,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既面临重大机遇, 也需要应对诸多挑战发展机遇: 从国际看, 全球“蓝色经济”崛起迸发巨大 能量, 主要涉海国家对海洋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海洋命运 共同体理念引起国际社会共鸣,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蓝色经 济”成为国际共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的 深度融合,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从国内看, 海洋 强国和海洋强省战略给海洋经济转型发展带来机遇;新常态 下, 传统产业和消费方式均面临加快转型的新要求, 为海洋 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全面改革的深入, 为 促进海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 增强海洋经济发展活力提供了 重要制度保障;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 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不仅有助于提升海洋产业的市 场竞争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 空间;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下, 从产业发展角度, 以互 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迎 来新一波快速发展机遇,这些产业带来的技术变革和创新, 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推动海洋产业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发展;沿海铁路、公路等交通条5件不断完善为全市海洋经济发展增强了新潜能,全市海洋渔 业、滨海旅游、海洋装备等海洋产业发展空间明显拓展; 一 系列涉海扶持政策的实施、资金支持及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推动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面临挑战: 从国际看,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 国际贸易成本持续升高, 海洋经济外部输入型风险加剧, 全 球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将深刻影响全球海洋经济的长远发 展;全球科技制高点和价值链竞争日趋激烈, 海洋科技面临 “卡脖子”风险;新冠疫情爆发给全球供应链带来新的不确 定性, 给海洋旅游、船舶海工和水产品加工等外向型海洋产 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处在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重要阶段,对提升海 洋经济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协调海洋经济与陆地区域经济、 海洋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提高海洋开发能力等 提出更高的要求,东台面临着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 转变的困难和挑战 从全省看,盐城海洋经济发展基础相对 薄弱, 南通、连云港等周边地区的虹吸作用和挤压作用日渐增强, 东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强竞争压力6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 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准确把握发展 新阶段, 深入贯彻发展新理念, 主动融入发展新格局, 扛起 “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全面对标 “面朝大海、向海发展, 赋‘能’未来,成为绿色转型的典范” 的新定位,以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 以海洋科技创 新为支撑,着力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 着力构建现代海洋 产业体系,积极探索滨海湿地、滩涂等资源综合保护与利用新模式, 全面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原则坚持陆海统筹, 协调发展 坚持陆海统筹,梯次推进, 推进陆海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对接融合,统筹“陆 域、近岸、海域”海洋产业分工与布局协调发展,形成陆海 资源与产业分工协调互动,产业布局市域一体化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强化科技兴海, 更大力度集 聚创新资源, 促进涉海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创新海洋 滩涂综合保护与利用模式,探索海洋生态修复与保护、绿色 低碳产业发展等新模式新路径,以创新驱动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7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按照“世界遗产”生态管控 要求, 严格产业和项目准入 大力推广低碳、循环、可持续 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吸引绿色低碳产业集聚,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促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