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书愤》原文和翻译译文

工****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1.52KB
约17页
文档ID:550837463
《书愤》原文和翻译译文_第1页
1/17

《书愤》原文和翻译译文 《《书愤》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书愤》原文和翻译译文 《书愤》原文和翻译 原文: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2、《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原文及翻译 原文: 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又举茂才①,皆不中,曰:“此未足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②百家之说嘉佑③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等。

于是,父子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译文: 眉山的苏洵,年少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到了青壮年的时候还不知道要去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努力读书,参加科举的进士考试,又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都没有中,(他)说:“这不值得作为我学习的内容”于是他)就烧了自己的书,关门读书,五六年后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都非常有研究嘉佑初年,苏洵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到京城,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到了朝堂之上,大臣们争着看他的文章,两个儿子参加科举进士的考试,成绩都在优等因此,(苏家)父子的名声震动了京城,而苏轼善于写文章,(人们)把他们叫作“三苏”,苏洵是老苏,苏轼是大苏,苏辙是小苏 3、《陆游筑书巢》原文和翻译译文 《陆游筑书巢》原文和翻译 陆游筑书巢 原文: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闲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如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选自《渭南文集》 译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

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这象鸟窝 4、《赴义前禀父书》原文和翻译译文 《赴义前禀父书》原文和翻译 原文: 父亲大人膝下: 跪禀者,此为儿最后亲笔之禀,此禀果到家者,则儿已不在人世者久矣儿死不足惜,第此次之事,未曾禀告大人,实为大罪,故临死特将其就死之原因,为大人陈之窃自满洲入关以来,凌虐我汉人,无所不至迄于今日,外患逼迫,瓜分之祸,已在目前,满洲政府犹不愿实心改良政治,以图强盛;仅以预备立宪之空名,炫惑内外之观听,必欲断送汉人之土地于外人,然后始大快于其心是以满政府一日不去,中国一日不免于危亡故欲保全国土,必自驱满始,此固人人所共知也儿蓄此志已久,只以时机未至,故隐忍末发迩者与海内外诸同志共谋起义,以扑满政府,以救祖国。

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不免于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只以大人爱儿切,故临死不敢不为禀告但望大人以国事为心,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儿刻已念有六岁矣,对于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只以国家不能保,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为身家计,亦不得不于死中求生也儿今日竭力驱满,尽国家之责任者,亦即所谓保卫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则儿虽死亦瞑目于地下矣惟从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为大人分忧,甚为抱憾幸有涛兄及诸孙在,则儿或可稍安于地下也惟祈大人得信后,切不可过于伤心,以碍福体,则儿罪更大矣兹附上致颖媳信一通,俟其到汉时面交并祈得书时即遣人赴日本接其归国因彼一人在东,无人照料,种种不妥也如能早归,以尽子媳之职,或能稍轻儿不孝之罪临死不尽所言,惟祈大人善保玉体,以慰儿于地下旭孙将来长成,乞善导其爱国之精神,以为将来报仇也临书不胜企祷之至敬请 万福金安 儿声洞赴义前一日禀于广州城 家中诸大人及诸兄弟姊妹、诸嫂、诸侄儿女及诸亲戚统此告别 赴义前禀父书方声洞 译文:父亲大人膝下: 跪禀者,这是儿子最后亲笔禀告给您的,这封信真的能到家的话,那么我已经不在人世很长时间了。

我死不足惜,只不过这次所做的事情,未曾禀告给您,确实是大过错,所以临死的时候特地把那些就死的原因,向您陈述一下私下以为满洲入关以来,欺凌虐待我们汉人没有不达到的地方到了现在,外国入侵的祸患逼近,被人瓜分的祸患,已经就在眼前,满洲政府还不愿意真心改良政治,用来图取国家的强盛:只是用预备立宪的空名,炫耀迷惑国内外人士的视听,一定要把汉人的土地断送给外国人,然后才大快其心因此一日不推翻满清政府,中国一天就不能免除危亡所以要保全国土,一定从驱逐满清政府开始,这本来就是人人所共知的我立下这样的志向已经很久了,只因为时机未到,所以隐忍未发,从前和海内外的许多同志共谋起义,来推翻满清政府,拯救国家祖国的存亡,在此一举事情失败的话也不免于灭亡,四万万人都会死去,不只是我一个人如果事情成功四万万人就会生存下去,我虽死犹荣,只因为您特别喜欢我,所以临死的时候不敢不向您禀报,只是希望您以国事为重,不要因为儿子的死伤心,那么我就感到很荣幸了男人生在世界上,不能建功立业使祖国强大起来,让同胞享受幸福,也是最大的乐事了况且为国家而死也是义所应当的我现在已经二十六岁了,对于家庭应该有应尽的责任,只因为国家不能够保全,那么身家也不能保全,就是替身家考虑,也不能不在死中求生,我今天竭尽全力驱逐满清,尽力于国家的责任,也就是所说的保家卫国。

将来革命成功,我家里的人都是中华新国民,子孙万代也可以长久保证没有忧虑,那么我虽然死了也会在地下瞑目了,只是从今以后,一切家事都不能替您分忧,很抱歉所幸还有涛兄以及许多孙子在,或许我能够在地下稍微安心了只是请求您收到这封信后,一定不要过于伤心,有碍于您的身体,那么我的罪就更大了希望您能谅解在这里附上给您的儿媳颖的一封信,等到她到汉口时当面交给她并且请求得到信时就派人去日本接她回国因为她一个人在日本,无人照料,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如果能够早点回国,来斤儿媳妇的责任,或许能够减轻儿子的不孝之罪临死之时不能把想说的都说出来,只是祝福您善于保养身体,使我在地下得到安慰您的孙子旭将来长大,请您善于引导他的爱国精神,将来好为我报仇临写信的时候禁不住极力祈祷 5、《答谢中书书》原文和翻译译文 《答谢中书书》原文和翻译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6、《书愤》原文和翻译译文 《书愤》原文和翻译 原文: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7、《旅夜书怀》原文和翻译译文 《旅夜书怀》原文和翻译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 拂岸的微风,摇曳的细草,高高的桅杆,孤独的夜和飘泊的客舟。

低垂的星辰衬托出原野的广阔,跳动的月影伴随着江上的波涛向东奔流 难道是真的文章给我带来了名声,还是年老多病才使我的官职终归罢休! 一生奔波到底是个什么形象呢?你看,那宽广的天地间有一只飘摇的沙鸥 8、李白《与韩荆州书》原文和翻译译文 李白《与韩荆州书》原文和翻译 与韩荆州书[唐]李白译文【作者小传】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土唐代伟大诗人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人青少年时期在蜀中度过,约二十五六岁时,出蜀漫游各地玄宗天宝(742—756)初至长安,待诏翰林院不久便遭谗去京,南北漫游安史之乱中,因参永王李璘幕府,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飘泊江南,病逝于当涂(今属安徽)李白诗深切关怀国家政治,对天宝年间权奸当道、穷兵黩武等阴暗面以及安史乱军危害国家的罪行均加以批判;强烈抒发了雄心壮志遭受压抑的痛苦和愤怒心情,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独立自由人格的向往;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诗风豪放,想象奇伟,情感炽热,语言真率自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文风亦豪迈俊爽今存诗约千首,文约七十篇 【题解】本文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在襄阳(今属湖北)。

韩荆州,即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李白抱负宏大,自称“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他不欲经由进士、明经等常规考试进入仕途,而企图一朝蒙受帝王赏识,获得重用故广事干谒,投赠诗文,以表现才能,培养声名作此文前,已多次上书和谒见地方长官,又曾入京谋求出路,未果本文也是干谒之作,故极称韩朝宗善于识拔人才,希望获得接见和称誉但并不露卑屈之态,而充满对自己才能的自信文句骈散并用,长短错落,读来颇有气盛言宜之感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1]:“生不用万户侯[2],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3],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4],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5],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6]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