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的楷模——《三国演义》,第一节《三国演义》为历史小说创作 提供的基本经验,一、深刻性、伦理性、哲理性—— 正确处理普及历史知识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关系,人心背向 人才得失 战略高下,拥刘反曹,二、全景军事文学—— 正确处理战争描写中军事因素与政治因素的关系,,,,三、“略貌取神”—— 正确处理描述历史事件与塑造人物之间的关系,,,四、“七实三虚”—— 正确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第二节 《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的艺术成就,一、关于历史小说虚实问题的不同看法明代谢肇浙批评《三国演义》: “俚而无味,何者?事太实则近腐,可以悦里巷小儿,而不足为士君子道也清代章学诚批评《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所淆乱二、《三国演义》活用史料的方法举例1.移植牵合——,把不同时地发生,本不相干的事牵合在一起例一:蒋干中计(45),,例二:智激周瑜(44),,例三:草船借箭(46),2、铺叙渲染——,根据一点历史因由,扩展敷衍成故事情节例一:三顾草庐(37-38),《三国志·诸葛亮本传》: “凡三往乃见。
诸葛亮《出师表》: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一方面突出刘备明君形象: ……思贤若渴…… ……慧眼识人…… ……待贤以礼……,另一方面突出孔明贤臣操守:……守分待时…………抱负非凡…………淡泊名利……,“烘云托月”笔法,毛宗岗评语: 如永夜望曙者,见灯光以为曙也,见月光以为曙也,见星光而又以为曙也;又如旱夜望雨者,听风声以为雨也,听泉声以为雨也,听漏声又以为雨也此篇极写孔明,而篇中却无孔明盖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写其人如闲云野鹤之不可定,而其人始远;写其人如威凤祥麟之不易睹,而其人始尊且孔明虽未得一遇,而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雅;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旷逸;见孔明之丈人,则极其清韵;见孔明之题咏,则极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例二:华容道释曹(50),《三国志·裴注》引用《山阳公载记》: 公(指曹操)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例三:七擒孟获(87-90),3、取事换意——,吸取史载之事加以描述,而改变事件的性质。
例一:杀吕伯奢(4),《三国志·裴注》引了三条历史记载 《魏书》曰:太祖以卓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选择了最不利于曹操的一条材料,而且加了三个改造 第一个改造是: 第二个改造是: 第三个改造是:,变无奈之举为无耻行径, 变一时一事之语为一生处世之准则 例二:横槊赋诗(48),例三:刘备借荆州(51),三、《三国演义》虚实处理的原则,1.符合历史的大轮廓2.符合全书的思想倾向3.符合塑造艺术形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