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一、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一) 梅兰妮•克莱因1、生活简介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 1882.3.30 — 1960.9.22)女,奥地利精神分析学 家,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她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创解,开拓了理解最早期的 心理历程的途径,被誉为继弗洛伊德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 她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因癌症逝于英国伦敦梅兰妮的父亲原来是一名犹太法典的学者,37岁时,他脱离了自己的正统背景并接受 教育,最终获得了内科医生的资质梅兰妮十分钦佩她父亲的独立精神和科学态度,但她 和父亲的关系一直都不是很亲密,这可能部分是因为当梅兰妮出生时,她父亲已经50多岁 了梅兰妮觉得与母亲更亲近,她对母亲怀有很深的感情,梅兰妮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 哥二姐西多涅9岁去世,当时梅兰妮5岁西多涅去世前有一年的时间卧病在床,这期 间,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努力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克莱因,姊妹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长大以 后,梅兰妮与一个叫伊曼纽尔的男孩建立了类似的令她感到鼓舞的关系伊曼纽尔比她大 5岁,很有天赋,在伊曼纽尔的影响下,梅兰妮对文学和音乐倾注了自己的热情。
克莱因 14岁时决定学医,在她哥哥的下,她通过了入学考试,进了维也纳预备高中,17岁 那年,克莱因考上了大学,几乎与此同时,她订婚了她的婚姻改变了她的计划,她放弃 了从医的打算,在维也纳大学改修艺术和历史但她始终保持着对医学的兴趣,并对自己 没有学医感到遗憾她在治疗方面的极大兴趣和天赋在她的精神分析工作中得到了展示, 对她来讲,治疗永远是最重要的梅兰妮•克莱因是与弗洛伊德同一时代的儿童心理治疗师,她在刚刚从事临床工作的 时候便对精神分析产生了兴趣为了对这一新学科有更多的认识,她接受了弗洛伊德最出 色的弟子之一桑多尔•费伦兹对自己进行心理分析在分析进行到某一阶段时,费伦兹建 议她考虑将精神分析技术应用到对儿童的心理治疗工作中去克莱因遵从了费伦兹的建 议,并几乎一手开创了临床研究的全新领域12、主要理论及观点(1) 游戏治疗她首创了对儿童精神分析的技术,即游戏治疗,希望通过使用玩偶、泥巴、图画和其 他一些非言语的方式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2) 内在客体世界克莱因发现:与儿童用来控制情欲冲动的能量相比,儿童使用了更多的能量来建构他 们的人际关系世界因此她声称:儿童的行为较少受其情欲冲动所驱使,而更多是受其生活 中重要人物的情感所左右。
对克菜因来说,这些人物的内在表象,也就是她所称的儿童的 “内在客体世界”是构成心理的素材儿童的内在世界是一个人际关系的世界在儿童生活的所有关系中,克莱因最为关注“母子关系”,认为它是其他所有关系的 原型她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自我的核心与婴儿最初的且最基本的客体关系(即与母亲的 关系)联系非常密切克莱因认为,在婴儿出生前,母亲就已经为婴儿而存在,母亲建构 了一种无意识的内在只知觉的形式,这种“内在母亲”决定了儿童对外在世界的回应方 式3) 死亡本能与弗洛伊德一样,克莱因也相信存在一股破坏性的内在力量,如果不控制的话,它就 会导致自体的毁灭根据克莱因的观点,这种死亡本能是儿童早期喜欢将世界分为好与坏 的原因4)状态克莱因认为,婴儿持续地处于保护自己的亲密者与摧毁他们这两种愿望之间的冲突 中,也就是在保护(爱)和破坏(恨)两种感情中旋转她用“状态”这一术语来解释这一冲 突克莱因指出,婴儿的客体关系发展包括两个基本的状态第一个状态是偏执状态,从婴儿出生开始,持续到生命最初的三到四个月,表现为婴 儿最初降临世界的特征后来,她又把这一状态改为“偏执一分裂状态”,以描述这一时 期不可或缺的内容一分裂第二个状态为“抑郁状态,开始于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的第二季度,并一直延续到第二 年的开始。
这时,母亲作为一个完整的客体被婴儿接受,婴儿对母亲的体验更加真实一母 亲是好坏兼备的,而不是非好即坏或非坏即好的二)费尔贝恩1、 生活简介费尔贝恩(W.R.D.Fairbairn,1889-1964)英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 人物生于爱丁堡1911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哲学系,并在该校继续三年的神学和希腊语 的研究生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军队医护系统,随后回到爱丁堡,并成为医 生在皇家医院积累了一年治疗经验后,受聘为大学心理系讲师,由此在爱丁堡开始其毕 生的精神分析研究1952年发表一系列论文,其中《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试图把精神分 析理论于社会和人际理论综合起来为发展对象关系理论作出成就,在所著《精神病及精 神性神经症心理病理学的修正》中,运用对象关系理论描述心理的发展认为自我分为三 部分即力比多自我、反力比多自我和中心自我,分别与本我、超我和自我相对应2、 主要理论及观点(1) 动力观费尔贝恩认为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满足身体的愉悦,还包括要建立有意义的人 际关系建立关系的欲望是动机性的力量原欲并非源于寻求快乐的需要,而是源于寻求 客体的需要与克莱因一样,他高度重视早期母子关系。
但与其不同的是,他关注“依赖”(}pe}de} 在“关系”中的作用,而不是毁灭性幻想2) 客体关系发展观根据费尔贝恩的理论,每一个儿童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婴儿期依赖阶段,儿童从心理上与主要抚养者融为一体在这一阶段,分化很少且 自体感的发展也很微弱这一阶段的研究对象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一对“养育伴侣”,这种 状态为“原始认同”在成熟的依赖阶段,关系的显著特点是成熟和交换过渡阶段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而是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之间的一座桥梁在 过渡阶段,个体从早期关系的单向依赖中脱离出来,转向以相互依赖为特征的关系3) 分裂费尔贝恩使用“分裂”概念来描述儿童应对一个不一致的、令人不满意的世界的方 式,也就是应对一个不一致的、令人不满足的母亲的方式由于儿童既无法控制母亲的行 为,又离不开母亲,因此儿童便面临了一个两难处境费尔贝恩提出,儿童通过建构一个 内在世界来解决这个两难处境,这就构成了分裂的最早期形式结果就是内在世界被分成 了“好的”和“坏的”内在客体,分别对应着母亲令人满足的和令人不满足的方面费尔贝恩称“好的”内在客体为“完美客体”有两种形式的令人不满足的或坏的客 体一种形式是“令人兴奋的客体”。
这种客体是在与逗弄、挑逗并以其他方式引诱儿童 的母亲的互动中产生的另一种坏的客休,即“拒绝性的客体”,是通过与带有敌意的、 退缩的母性人物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这两种“坏的”内在客体,连同“完美客体”一 起,构成了儿童表象世界的三重区间每种内在客体都可以产生出一种独特的自我状态令人兴奋的客体“导致“婴儿式 原欲自我“;”拒绝性的客体“会产生”反原欲自我“;还有一个是”中心自我“,这部 分自我源于完美客体概括言之,费尔贝恩有关婴儿心理的观点是:婴儿与母亲的互动会产生内在客体世界的 分裂;这些分裂,依次又形成了婴儿自我状态的分裂的基础三) 玛格丽特•马勒1、 生活简介一位医师及精神分析师,1930年代在维也纳是以一位孩童分析师开始她的事业生 涯1938年,她离开维也纳,搬到纽约,成为纽约州立精神医疗机构儿童服务部的一位照 会精神专科医师在1950年代,马勒在纽约市的马斯特儿童中心建立起他的观察方面的研 究2、 主要理论及观点在马勒看来成熟的整个顺序,就是儿童从对母亲的共生依恋状态转向实现稳定的自 主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自闭阶段、共生阶段和分离一个体化阶 段其中,分离一个体化阶段由一系列的亚阶段构成。
1) 自闭阶段始于婴儿出生并持续到出生后的第三或第四周处于生命的这一早期阶段 的婴儿,主要关心自己紧张程度的降低,几乎意识不到有另外一个人对他是负责的2) 共生阶段婴儿的紧张程度降低,并与其主要抚养着建立起了联系但婴儿的世界依 然是非常“前客体”的3) 分离一个体化阶段该阶段由一系列的亚阶段构成,每一个亚阶段都标志着通往独立 之路上的一种独特形式按照出现的次序,这些亚阶段依次是分化亚阶段、实践亚阶段、 和解即和原欲客体恒定亚阶段这四个亚阶段开始于生命的第五或第六个月,一直持续到 第三或第四年分化亚阶段大约开始于生命的第五或第六个月,大约持续至第十个月在这段时期 内,母亲一孩子之间主要的动力关系围绕在知觉区分上在大约第十或第十一个月时,儿童进入了实践亚阶段这一亚阶段一直持续到大约第 十五或第十六个月,其显著特征是婴儿开始进行四肢爬行的运动当儿童爬行时,他便可 以在身体上将自己与母亲分离开和解亚阶段开始于第十五个月到第十八个月之间的某个时间这一阶段,儿童将自己 与母亲分离,并将自己建立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过程中,虽然迈的步伐越来越大,但他仍然 强烈地需要帮助和确信儿童试图否认这一点,这最终导致了“和解危机”的产生。
分离一个体化阶段的最后一个亚阶段被称为原欲客体恒定亚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 务是形成对母亲的稳定的内在表象四) 奥图•肯伯格1、 生活简历奥托•肯伯格1928年出生于维也纳,1939年全家逃避纳粹统治而离开德国,移民 到智利后来肯伯格在智利学习生物学和药学,然后又在智利精神分析协会中研究精 神病学和精神分析1959 年,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赞助下,他第一次前往美国,在约 翰•霍普金斯医院师从杰罗姆•弗兰克学习心理治疗1961年,移民到美国并入籍, 后来成为C.F.曼宁杰纪念医院的院长他是Topeca精神分析研究所的督导及训练分析 师,也是曼宁杰基金会心理治疗研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1973 年,移居纽约,在纽约 州精神病研究所一般临床服务部门就职1974 年,被委任做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临床 精神病学教授1976 年,被委任做康奈尔大学精神病学教授,以及担任纽约市立医院 康奈尔医疗中心人格障碍研究所的主要负责人在1997年到2001年间,担任国际精 神分析协会的主席2、 主要理论及观点(1) 两极心理内在表象与大多数客体关系学者一样,肯柏格也将母子关系看作是了解心理发展方向和本质的 关键他认为这种关系的本质体现于他称为“两极心理内在表象”的东西里,即儿童的人 际间体验,也就是自我一他人体验在内部的对应物。
每一个两极表象都由三部分构成:自体映像、他人映像和情感色彩后者听从某种特 定的驱力状态的指挥,当儿童与某一重要他人互动时,这种驱力状态便变得活跃起来各 种两极表象一起被儿童“消化”,形成一个人人格的基础所谓“消化”就是描述这样一个 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与“外部”的互动体验被转换成对被体验为自体不可缺少的部分的 互动体验这是肯柏格描述外在表象如何转变成内在表象的方式2) 内化系统上述的三重构造一自体映像、他人映像以及它们的情感色彩一都有助于所谓的“内化 系统”的形成肯柏格描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内化系统,每种内化系统都反映了一种类型 的母子体验,都描述了儿童与主要抚养者之间在内化关系上的一个转变肯柏格的第一个内化系统被称为“内射”,它构成了发展的最原始的形式在这个系 统中,自体映像和客体映像在极度不稳定、未受调节的情感状态中被合并第二个内化系统被称为“认同”从概念上讲,在这个系统中运行的儿童能够克服前 一个系统的高度不稳定的情感反应第三个(也是最高度发展的)系统是“自我认同”整合就是在这个系统中获得的正是 在这个系统中,不同的两极表象被合成整合的自体感觉五)海因兹•寇哈特1、生活简历 海因兹•寇哈特1913年出生于维也纳,犹太人后裔。
在他24岁那年,父亲因淋巴癌过 逝之后寻求Walter Marseilles的短期心理治疗,并不满意,但进一步跨入心理治疗的 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