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插本复习考试科目《大学语文》(I)2011-11-26/27第1篇《民贵君轻》(P2-5)§ 学习要点 § 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 孟子的文章向来十分长于说理这篇文章就充 分体现了其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在打 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 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 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 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让梁惠王认识到 ,只要实行王道,那么就有称王天下的可能性 § 2、比喻的使用 § 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比喻来增加自己的观 点的说服力 § 如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 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 成不好的观点 孟子通过比喻生动形象的 佐证自己的论点,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 横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 、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 3、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 辩气势 §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大量的运用排比句式,或递进、或类 比,使文章气势雄浑,使自己的论述的观点更加具有说 服力 §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 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 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 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 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其他重点段落复习: § 【原文】 §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 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 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 、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 【译文】 § 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 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 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 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 ;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归向于仁 ,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 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 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
§ 【原文】 §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 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 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 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 稷《孟子·尽心下》) § 【译文】 §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 ,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 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 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 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 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 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第2篇《冯谖客孟尝君》(P6-9)§ 本文记叙了冯谖为孟尝君市义,为孟尝君 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经过,展现 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 虑的奇特风采,同时也表现了孟尝君宽容 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 § 冯谖的形象性格特征及使用的表现手法 § 性格特征: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 、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 § 表现手法: § 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 的方法 § 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 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
这是先 抑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 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 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 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 § 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 孟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 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 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 引人入胜的效果 § 孟尝君的性格特征及使用的表现手法 § 性格特征: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 § 表现手法: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 § 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 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 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 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 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 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 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君,以 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人物之间的映 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 第3篇《山坡羊·潼关怀古》(P13)§ 山坡羊·潼关怀古 § 【元】张养浩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 望西都,意踯蹰。
§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 阙万间都做了土 § 兴,百姓苦;亡,百 姓苦 § 译文: § 华山的山峰从西面聚集 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 汹涌澎湃,潼关古道连 接着华山和关外黄河 西望长安,心神不定, 感慨万端令人伤心的 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 ,昔日秦皇汉武的万间 宫阙都已荡然无存,所 剩的只有眼前的一片萧 条 § 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 是黎民百姓;国家灭亡 ,受苦受难的还是黎民 百姓§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生 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 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感情基调潼 关,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其势龙盘虎踞,背 山临河可以说,这是一条饱经历史兴衰的路 ,它唤起了作者的怀古之情这不仅点明了题 意,也饱含着感情色彩 § “望西都,意踌蹰二句意味更深长作者西 望长安,这汉唐帝国的都城,对其历史上的繁 华兴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着无限的感慨 这里隐隐约约透露出民族意识,即对汉民族强 盛时期的追怀,思想感情极为复杂,也许这复 杂就是“意踌蹰”的原因和内容吧!§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长 安路而联想到秦汉兴亡,这是很自然的事作 者突出用了“伤心”二字,为这种不由自主的联 想平添无限苍凉凄楚。
明明是潼关怀古,却把 视野扩展到了潼关通往西都的路上,联想到关 中逃难的饥民,他们成群结队,艰难地走在路 上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从对历史的 认识和思考中,概括提炼出既朴素而又鲜明深 刻的思想:兴也好,亡也罢,受苦遭难的终究 是黎民百姓这是作者关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 华,问题朴实,却十分尖锐;看似简单,却表 现了作者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它表达了作者对 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 慨这是对全曲旨意一个十分警策、十分精辟 的总结和概括 第4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19- 21)“九一八事变”使东北三省几乎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面对国难当头,国民党蒋介石一方面奉行“攘外必先安 内”的路线,即置日本侵略于不顾而只是一意妄图消灭 共产党,另外又乞求一些国际组织,试图让他们来阻止 日本的嚣张气焰其结果是,日本亡我之心不死,并更 加猖狂,而国际组织又袒护日本在如此危急的关头,国民党一些官僚和所谓的“社 会名流”竟然多次在一些大城市办佛事,祈求神灵庇佑 中国免遭血火之灾其中,甚至有人“乐观”地宣告神灵 会保护中国人,阻挡日本人可是,事实正相反,国家 危亡已经迫在眉睫于是,又有人出来宣扬“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了”,说是中国的失败已是无可奈何、指日可 待。
一、深刻、有力地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的荒谬说法鲁迅断然否认这种观点和说法,认为他们 先是妄自尊大;再是求外国、求神灵不行了, 就变为妄自菲薄鲁迅认为,将希望寄托于别 人,只是一种“他信力”用种种不切实际的梦 幻来麻醉自己,只是一种“自欺力”正是抓住 这对“双胞胎”,使人们一眼看出它们的虚幻与 毒害在揭示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荒谬后, 鲁迅又从正面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 国人在” .二、强调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正是“中国的 脊梁”所创造的鲁迅认为,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因 为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正是“中国的脊梁”努力 的结果那么,哪些人属于“脊梁”呢?鲁迅举了 四种,即“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值得注意的 是,鲁迅还用了一个省略符号那就意味着, 真正为大众谋利益、谋幸福、公而忘私、奋不 顾身的人,都是“中国的脊梁”历史,正是由 他们推动而前进的三、坚持实事求是,倡导从实际出发的 思想方法鲁迅严厉地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了”,强调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同时 又肯定、赞颂了中国的“脊梁”从根本上 说,鲁迅坚持的正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和方 法。
为什么中国人有“光耀”的过去与值得 肯定的现在 鲁迅举了一系列的例子,并十分简约 又精当地加以事实的说明这样,既加强 了论辩的力量,又表现出鲁迅的思想方法 § 艺术特色 § 一、穿刺力深邃、犀利并层层剖析文章劈头从自吹自擂的“地大物博”说 起,讲到“希望着国联”,又“一味求神拜 佛”,引出“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 力了”亮出全文驳斥对象以后,鲁迅概括出 这就是“他信力”,也就是“自欺力”显然 ,这两种“力”经鲁迅概括出以后,也就暴 露出它们的虚伪、虚幻与荒诞了 二、用“仿词”,使问题了了分明,又回 味无穷文章用了一些“仿词”,如“他信力”、“自欺力” 等这是鲁迅杂文中经常出现的所谓仿词, 就是为了说明问题,临时在文章写作中根据需 要而模仿某个词而“生造”出来的他信力”、“ 自欺力”正是仿“自信力”而“生造”的可是,还 有什么词能比这两个更能说明问题呢?仿词,既 能揭示出问题的本质,又能使人读后久久不忘 、回味无穷,真是收到“一石数鸟”的作用三、篇幅短小精悍,层层相扣、层层递进此文仅仅一千余字,可又这么深刻地阐述了尖 锐的问题其关键在于层层相扣、层层递进 通观全文,有一根十分鲜明的逻辑线,即先反 后正、先抑后扬、先贬后褒,使整篇文章一气 呵成,毫不拖泥带水。
在驳论中,鲁迅从几个 事例概括出两个仿词以后,也就不再剖析事 实上,读到“他信力”、“自欺力”,人们也就明 白了问题的实质这样的手法就显得十分经济 、扼要在立论中,又借喻“脊梁”、“筋骨”两 个词,以省却许多笔墨第5篇《五代史伶官传序》(P35-37 )§ 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 § 全文的中心论点: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 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 § 本文阐明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五代后唐庄宗李 存勖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例据典 型而有说服力 § 全文共过对比进行说理:通过“盛与衰”、“兴与 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 § 请记住课文中的格言名句: §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2.“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3.“满招损,谦得益 § 五组对比词: § 1.“满与谦” § 2.“损与益” § 3.“忧劳与逸豫” § 4.“兴国与亡身” § 5.“盛与衰”§ 译文: §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 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 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 理了 §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 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
而燕 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 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这三者, 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 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 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以后出兵作战 ,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 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 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 宗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