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食管恶性溃疡型病变——溃疡型食管癌溃疡型食管癌形态学与病理改变如图 1-67~1-69所示图1-64插胃管的患者, 由于胃 管的机械性摩擦, 会导致机械损伤性食管溃疡 食管黏膜上皮呈 地图斑驳状不均匀剥脱, 表面覆盖薄厚不均的溃疡白苔图 1-65此图与左图是同一患 者 食管下段的溃疡呈纵行条索状图1-66活检病理结果:表层可 见炎性渗出物, 其下可见少量肉芽组织(HE,×200)图1-67食管中段见直径2.0cm的巨大浅溃疡, 表面覆盖薄厚不 均黄白苔活检证实是: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图 1-68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癌细胞排列混杂, 可见轻微细胞角 化, 细胞巢间间质较劣, 未见角化珠及细胞间桥(HE,×40)图1-69此图为左图高倍(HE,×200)第四节食管隆起型病变一、 食管良性隆起型病变(一)食管颗粒状隆起病变 1. 食管局部颗粒状隆起型病变——食管局部鳞状上皮增生食管黏膜有慢性炎症时,图1-70食管中段4点处见直径0.2cm的孤立性白 色半球状隆起小颗粒图1-71食管中段6点处见直径0.2cm的孤立性白 色半球状隆起小颗粒图1-72活检组织病理学报告:食管鳞状上皮增生 基底细胞层超过上皮厚度的15% (右上)(HE, ×40)图1-73此图为左图高倍(HE,×100)2.食管弥漫性颗粒状隆起型病变(1) 食管真菌感染性病变:病因在前节已述, 在此不再赘言。
食管黏膜表面见多量针尖 大小的白点、粟粒大的黄色脓点、 白色豆渣样颗粒、团块样或环型棉絮样颗粒, 连成片者呈纵行、放射状、不均匀条索状分布,如图 1-74~1-78 所示图1-74图 1-75图1-76图1-77图 1-78局部糜烂后发生纤维化,鳞状上皮基底细胞增生, 延伸至上皮表面,血管增生, 固有层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导致局部黏膜增厚,胃镜下呈白色颗粒状表现,如图 1-70~1-73所示某患者的食管黏膜表面见大量白色豆渣样颗粒、团块状、棉絮状,连成片者呈纵行、放射状、 不均匀条索状分布, 刷检与活检均见大量真菌菌丝与孢子, 如图1-79~1-83所示 追问病史其为同性恋者最后确诊为HIV(+)的艾滋病患者图1-81食管刷检:可见大量竹节 状真菌菌丝,并见少量瓜子仁样真菌孢子(HE,×100)图1-82食管活检:可见大量红染 的竹节状真菌菌丝(PAS, ×100)图1-83食管活检:可见大量红染 的瓜子仁样真菌孢子(PAS,×100)图 1-79图1-80(2)食管慢性炎症性病变:其形态学与病理改变如图 1-84~1-86所示图 1-84食管黏膜表面见直径0.1~0.2cm的弥漫性白色扁平小颗 粒。
活检病理组织学报告:食管黏膜组织呈活动性慢性炎图1-85食管黏膜组织呈活动性慢性炎:食管黏膜上皮层内见少量 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右上)(HE,×100)图1-86食管黏膜组织呈活动性慢性炎:食管黏膜下层内见大量 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和毛细血管增生(左下)(HE,×100)(3)食管鳞状上皮角化:其形态学与病理改变如图 1-87,图1-88所示图1-87食管管腔黏膜表面见多片直径0.2~0.3cm 的薄棉絮状白色扁平小片隆起图1-88活检病理报告:食管黏膜组织呈轻度慢性 炎伴部分上皮角化不全(HE, × 100)(4)食管化脓性病变:其形态学改变如图 1-89所示图1-89食管黏膜散布直径0.3~0.5cm的圆盘状 隆起污苔, 刷检细胞学检查及细菌培养见大量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团二)食管息肉状病变 1. 食管无蒂息肉状病变——食管乳头状瘤过去一直认为食管乳头状瘤(esophagealpapillomas,EP)较罕见, 但随着胃镜的广泛开展, 近年来发现率有所增加 由于EP有复发的可能, 甚至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特别是其伴发病中易出现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以及与 食管癌关系密切,使EP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病理学检查见其呈光滑的指样或树枝状外型, 表层的鳞状上皮呈乳头状增生, 上皮分化成熟 乳头中央为纤维血管组成的中心轴, 部分上皮不全角化,其间质内可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患有 EP 的病人很可能在黏膜刺激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口和呼吸道肿瘤 因此对EP病人应检查和随访邻近脏器是否有肿瘤 内镜特点:所有 EP 的诊断均依赖胃镜和活检证实绝大部分 EP 呈球形或半球形隆起,多半无蒂,呈浅桃红色,质软,弹性可,大小0.5~1.0cm,多为单个,常位于食管中下段内镜下如见上述表现,应高度怀疑本病少数 EP 为扁平状隆起,呈白色,可因充血、糜烂 而呈红色国外报道 EP 最大直径达 3.0cm,内镜切除后症状消失EP的病因不明,其发病机制也有争论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黏膜损伤:胃食管反流、食管炎、食管贲门裂孔疝,机械操作等②人类乳头状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HPV与人类鳞状上皮有高度亲和性 有人在增生的食管黏膜中发现HPV感染的免疫组化证据,还有人认为挖空细胞是诊断 HPV 感染的一个组织学指征然而各 家EP 的HPV 检出率很不一致,甚至有人检出 HPV 阴性因此 HPV 与EP 的确切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③目前多数人认为 EP 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有害化学物质和慢性刺激的存在附加或激活了HPV感染, 而HPV也可作为其他因素如黏膜刺激引起病变的促 进剂,两者起协同作用EP 的形态学与病理改变如图 1-90~1-92所示图1-90食管中段见直径1cm的 无蒂息肉状隆起, 表面黏膜呈绒毛状活检病理证实:(食管)乳 头状瘤图 1-91食管乳头状瘤:食管黏 膜上皮呈乳头状增生, 轴心为少量纤维组织及血管(HE,× 40)图 1-92此图为左图高倍(HE, × 100)2. 食管有蒂息肉状病变——食管假上皮瘤样增生其形态学与病理改变如图1-93~1-97所示图1-93食管中段见长约2cm的 桥形条索状息肉,根部稍粗图1-94用活检钳夹住后可拎起图1-95从中间钳断后一点点咬 除活检病理报告:食管假上皮瘤样增生(三)食管血管病变 1.食管静脉显露其形态学改变如图 1-98 所示图1-96食管假上皮瘤样增生:基底细胞不规则向下增生,上皮脚下延(HE,×40)图1-97此图为左图高倍(HE,×100)2. 食管孤立性血管瘤食管孤立性蓝色或浅蓝色黏膜下静脉扩张呈局限性小隆起, 并排除潴留性囊肿及门脉高压者。
1)发生机制:上皮或黏膜下的食管固有静脉丛, 部分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血管闭塞、 狭 窄, 导致近端血管扩张呈非连续性、 孤立性或散在性的蓝色囊状静脉瘤 血流方向无规律,门脉高压由上向下,上腔静脉阻塞由下至上 (2)检出率:安部孝报告1.3%,小泽池报告0.62%,差别较大国内报告很少,遗漏之可能性很大3)性别:男、女相近,检出率分别为 1.3%、1.2%,平均年龄为 59.5 岁(23~92 岁) (4)部位:上部 24.6%、中部 51.8%、下部 19.3%、多部位 4.3%5)个数:单发 73%、两个 7%、多发 20% (6)大小:< 20mm 者 98%,大者多有肝功能异常之可能,与门脉高压有关者 33%图1-98食管管腔内5点处可见直径0.2cm的直线 型蓝色血管略凸出于黏膜表面(7)形状:呈孤立半球形者78%,散在多发者也多属于此形,呈芋头状者 16%8)颜色:蓝青色、橘黄色或红色 (9)治疗及预后:此血管瘤增大极慢,很少造成出血但医源性的活检或内镜擦伤却可导致出血 若色泽明显发红有出血倾向, 则应采用内镜下硬化术或结扎术治疗以预防出血 食管孤立性血管瘤的形态学改变如图 1-99~1-101所示。
图 1-99食管中段4 点处见直径0.3 cm的淡蓝紫色半球状隆起结 节,活检钳触之其内容物质感柔软图1-100此图为左图近观, 其表面可见清晰的食管黏膜毛细血管 网从上延伸跨越而过图1-101超声胃镜所见:食管中段左后壁(12点处)黏膜下层可见 直径0.3 cm略呈卵圆形的无回声结构,壁完整、光滑在此种表现处,千万不能取活检,否则会造成大出血!3.食管静脉曲张(1)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 EV) 的内镜诊断标准:以下所述标准为中华 消化内镜学会 2000 年昆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诊断和治疗规范试行方案” 内镜下描述及记录 ①部位(Location,L)静脉曲张从食管上段开始出现:Locus superior, Ls静脉曲张从食管中段开始出现:Locus mediates,Lm 静脉曲张在食管下段:Locus inferior,Li②形态(Form,F) F0:EV 已消失(作为治疗后的描述)F1:EV呈直线形或略纡曲F2:EV呈蛇形纡曲隆起 F3:EV 呈串珠状、结节状或瘤状如 EV不同形态同时存在,应选择最重的记录) ③颜色(Color,C)静脉曲张呈白色:White color Varices, CW。
静脉曲张呈蓝色:Blue Color Varices, CB④红色征(Red Color Sign,RC) 无红色征 RC(-);有红色征 RC(+):表现为红斑,红色条纹,血疱样⑤附记:伴发食管炎、黏膜糜烂(esophagitis,E):有(+)/ 无(-)内镜分级(grade,G) 轻度(G Ⅰ):EV呈直线形或略有纡曲(F1),无红色征[RC(-)]中度(G Ⅱ):EV呈直线形或略有纡曲(F1),有红色征[RC(+)]; EV呈蛇形纡曲隆起(F2),无红色征[RC(-)]重度(G Ⅲ):EV呈蛇形纡曲隆起(F2),有红色征[RC(+)];EV呈串珠状、结节状或瘤状(F3),无红色征[RC(-)]或有红色征[RC(+)]食管静脉曲张的诊断描述方法如下: 轻度静脉曲张:Li,F1,CW,RC(-),E(-)以上符号表示曲张静脉位于食管下段,呈直线形或略显纡曲, 白色, 无红色征,未合并食管炎 中度静脉曲张:Lm,F2,CB,RC(+),E(-)以上符号表示曲张静脉位于食管中下段,呈蛇形纡曲隆起,蓝色,有红色征,未合并 食管炎重度静脉曲张:Ls,F3,CB,RC(+),E(-)/(+)。
以上符号表示曲张静脉从上段延续至下段,呈串珠状、结节状或瘤状,蓝色,有红色 征,无或有食管炎附:胃底静脉曲张(gastric varices,GV)胃贲门部的静脉曲张(gastric cardia,Lg-c)远离贲门部的孤立(或瘤样)的静脉曲张(gastric fundus,Lg-f) 附记:①有糜烂E(+),无糜烂 E(-);②有红色征 RC(+),无红色征 RC(-)2)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及内镜下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出血量大、 凶猛、 死亡率高 首次出血死亡率可高达50%~70%,反复出血率达80%, 死亡率将更高自 1939年 Garfoord 等首次进行内镜下注射硬化剂(endoscopic injectionsclerotherapy, EIS)和 1986 年 Stiegmann 首次报道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 (endoscopic esophageal varix ligation,EVL)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较广泛应用此治疗以来,使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死亡率显著降低EIS是在内镜下将硬化剂注入曲张的静脉内或曲张的静脉旁, 使之产生无菌性炎症, 刺 激血管内膜或血管旁组织,引起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闭塞和组织纤维化,从而使静脉曲张消失,达到止血和预防再出血的目的。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硬化剂有:① 5% 鱼肝油酸钠(Sodium Morrhuate,SM);② 1% 乙氧硬化醇(Aethoxysklerol, AS);③ 95%乙醇(Ethanol);④ 1%~3%十四烃基磺酸钠(SodiumTetradecyl Sulfate,STS) 注射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