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周雪光—控制权理论

精****档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09MB
约27页
文档ID:52089920
周雪光—控制权理论_第1页
1/27

中国政府的治理模式: 一个“控制权”理论现象与问题(1)•中国政府研究:–基层政府行为–政策执行过程•相互矛盾的行为、现象–压力型体制、层层加码–执行偏离、变通、共谋行为现象与问题(2)•田野研究发现的困惑–检查方:大张旗鼓、精心部署;被检查方:风声鹤唳、全力应对–检查过程时松时紧、发现问题不了了之•上级检查的排名与基层政府的排名相去甚远–以环保领域为例环保部和省环保厅在COD和SO2领域验收比例, 2008-2010省环保厅与市环保局对各县环保局排名,2008 COD领域研究问题(3)•基层政府运作和政府官员行为的黑匣子正在打开• 大多是描述性研究,进入收益递减阶段•宏观理论概念:国家、基层政府、社会、制度、激励, 大而化之但缺乏分析力度和实证意义•政治锦标赛 (周黎安 2004, 2007)–适用于各部门的主要领导,特定领域,特定条件–如何解释大多数官员的行为?•如何解释这些相互矛盾的现象?提纲•理论构建0. 组织背景1. 从不完备合同、产权到“控制权”: 分析概念与理论逻辑 2.“行政发包制”的重新思考 3. 理论模型的扩展 •实证研究–环保领域中的政策实施过程•讨论与总结组织背景三级政府组织结构委托方中央政府管理方中间政府(省、市)代理方基层政府(镇、街道)研究问题•着眼于三级科层制,特别是“管理方”承上启下的角色•新的研究问题:–委托方与管理方之间关系: 科层制还是承包制?–管理方与代理方之间关系: 与上“保持一致”还是与下“共谋关系”–激励机制在这里的作用•以下讨论着重于“委托方与管理方”关系•各级政府也可以从“三级科层制”模型来分析基本分析概念(1)• 合约视角下的组织内部关系–政府内部上下级部门关系–部门之间关系–信息分布、目标协同、激励设计、落实实施• 不完备合约–基本思路:不可能将所有可能性都写进合约,因此“剩余控制权”十分 重要–剩余控制权的定义–剩余控制权分配决定了组织的边界–“购买”还是“生产” “市场”还是“组织”基本分析概念(2)• 新产权理论(Grossman, Hart,Moore)–从剩余索取权到剩余控制权–政府结构可以从控制权的分配组合来解读–上下级、部门间关系• 组织内部的权威关系• 正式权威与实际权威之分(Aghion & Tirole 1997)“产权”的重新概念化:控制权的三个维度• 目标设置权–制定政策目标、任务指标的权力–指令性、谈判协商• 检查验收权–检查确认下级部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激励分配权”不同• 激励分配权、实际实施权–下放给管理方,还是控制在委托方• 两个意义:–控制权是多维的,可以分解的–控制权分配  组织内部的权威关系 政府治理模式“行政发包制”的重新思考(1)•周黎安的研究工作–行政权力、资源配置、员工激励、评估考核间的匹配兼容–清朝海关制度的比较研究•讨论–有启发意义–与我们的研究问题关系不大–类比(metaphor),不是具有分析力度的理论“行政发包制”的重新思考(2)•“外包制”的基本特征–厂家间合同关系,承包商内部组织关系•控制权的角度–目标设置权: 委托方-中央政府–检查验收权:委托方-中央政府 –激励分配权:管理方-中间政府“行政发包制”模式中“委托方”行为意义• 目标设置权的行使–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目标(五年计划,年度计划,等等)–与管理方谈判协商而定–可信性承诺的意义• 检查验收权的行使–十分重要,把持在手–采取“有选择的抽查”(“一竿子到底”,重点检查)–制造“不确定性”(突然袭击,地点变化)–发现问题后的做法:不了了之(误差范围);“个别、偶然”(个别与整体);“关笼子”(以儆效尤)“行政发包制”模式中“管理方”行为意义• 作为承包商的管理方: –激励分配权、实际实施权–三类行为1.承包实施过程中的激励分配:调动下级部门(代理方)积极性–“管理方”而不是“委托方”关心激励分配2.政策执行阶段:“层层加码”3.检查验收阶段:与“代理方”共谋,顺利通过验收过程理论意义:区别不同权力和相应行为• 区分“检查验收权”与“激励分配权”–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是重叠交错的–但从控制权角度来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区分执行过程中的不同“偏离行为”–行使“激励分配权”的“偏离行为”-“包庇”–执行过程中的“偏离行为”-“变通”–检查验收阶段的“偏离行为”-“共谋”• 区分执行过程的不同阶段–承包任务设置过程、承包执行过程、承包检查验收过程理论的扩展•“行政发包制”:理想模型与政府常态 •局限性: –目标设置的强制性:可信性承诺的不可信性 –委托方干预激励设计、激励分配 –中央政府的“随意干涉权”•控制权分配的变化“行政发包制”向其他治理模式的 转化控制权分配与政府治理模式讨论• 分析力度 –关注具体控制权及其在组织内部各方的分配 –区分重要的控制权、执行过程的阶段、各方的行为意义 –例子:共谋行为 -在什么条件下出现,与控制权分配的关系 –例子:层层加码• 有关各类治理模式的统一分析框架 –运动型政府、行政发包制、松散分权型等治理模式背后的同一逻辑 –演变转化过程 –例子:“维稳”领域中的治理模式演变一个应用:环保领域实施过程的重新思考需要解释的现象:•执行过程的不确定性 –时松时紧 –标准不断变化•市环保局“任意”修订上级部门对县环保局考核的排名环保领域中的控制权分配关系• 委托方• 管理方• 代理方环保部和省环保厅领域验收比例: 委托方的验收策略省环保厅与市环保局对各县环保局排名: 检查验收权与激励分配权的各自行使讨论与结论(1)• 问题与现象:基层政府行为,相互矛盾的研究发现• 控制权理论:控制权分配组织内部权威关系治理模式• 理论的力量 – 从“类比”到“分析”: –分析概念、解释逻辑、实证意义–理论的力量与有力量的理论• 新的研究问题–控制权分配背后的机制、过程(理性选择、历史演化)– 不同治理模式间的转化机制(国家“随意干涉权”)–其他的控制权类型、与其他要素间关系(如资源配置)–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重新审视“制度安排”讨论与结论(2)• 国家、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的领导作用• 政府行为是国家作用的微观基础• 理论研究的贫瘠–宏观的国家理论、解释逻辑–缺乏分析概念、中层理论和可以证伪的实证意义• 一个组织分析的视角–政府科层组织研究的匮乏–历史的借鉴:黄仁宇的观察• 方法论的启示:立足田野观察,超越田野观察谢谢!请提意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