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工业X射线底片评定方法.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9MB
约46页
文档ID:413532405
工业X射线底片评定方法._第1页
1/46

《射线检测》补充教材编写:王学冠第六章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6.1 评定的基本要求- 底片质量要求 - 评定环境、设备的要求 - 评定人员条件要求 .6.1.1 底片质量要求⑪ 灵敏度:从定量方面而言,是指在射线底片可以观察到的最小缺陷 尺寸或最小细节尺寸;从定性方面而言,是指发现和识别细小影像的难 易程度在射线底片上所能发现的沿射线穿透方向上的最小尺寸,称为 绝对灵敏度,此最小缺陷尺寸与透照厚度的百分比称为相对灵敏度用 人工孔槽,金属丝尺寸(像质计)作为底片影像质量的监测工具而得到 的灵敏度又称为像质计灵敏度要求:底片上可识别的像质计影像、型号、规格 、摆放位置,可观察 的像质指数( Z)是否达到标准规定要求等,满足标准规定为合格 ⑫ 黑度:为保证底片具有足够的对比度,黑度不能太小,但因受到观 片灯亮度的限制, 底片黑度不能过大 根据 JB4730 标准规定,国内观片 灯亮度必须满足观察底片黑度 Dmin ≥ 2.0 底片黑度测定要求:按标准 规定,其下限黑度是指底片两端焊缝余高中心位置的黑度,其上限黑度 是指底片中部焊缝两侧热影响区(母材)位置的黑度只有当有效评定 区内各点的黑度均在规定的范围内方为合格。

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应 符合下列规定: A 级:≥ 1.5 ;AB 级:≥ 2.0 ;B 级:≥ 2.3 ;经合同各方 同意,AB 级最低黑度可降低至 1.7 ,B 级最低黑度可降低至 2.0 透照小 径管或其它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时, AB 级最低黑度允许降低至 1.5 采用多胶片技术时,单片观察时单片的黑度应符合以上要求,多片迭 加观察时单片黑度应不低于 1.3 ⑬ 标记:底片上标记的种类和数量应符合有关标准和工艺规定,标记 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常用标记分为识别标记:如工件编号、焊 缝编号、及部位片号、透照日期;定位标记:如中心定位标记、搭接标 记和标距带等;返修标记:如 R1„N上述标记应放置距焊趾不少于 5mm ⑭ 伪缺陷:因透照操作或暗室操作不当,或由于胶片,增感屏质量不 好,在底片上留下的缺陷影像,如划痕、折痕、水迹、斑纹、静电感光、 指纹、霉点、药膜脱落、污染等上述伪缺陷均会影响评片的正确性, 造成漏判和误判,所以底片上有效评定区域内不许有伪缺陷影像1散射:照相时,暗袋背面应贴附一个“ B”铅字标记,评片时若发现 在较黑背景上出现“ B”字较淡影像(浅白色),则说明背散射较严重, 应采用防护措施重新拍照, 若未见“ B”字,或在较淡背景出现较黑的 “ B” 字,则表示合格。

6.1.2 评片环境、设备等要求:⑪ 环境:要求评片室应独立、通风和卫生,室温不易过高(应备有空 调),室内光线应柔和偏暗,室内亮度应在 30cd/m 2 为宜室内噪音应控 制在 <40dB 为佳在评片前,从阳光下进入评片室应适应评片室内亮度 至少为 5~10min ;从暗室进入评片室应适应评片室内亮度至少为 30s ⑫ 设备① . 观片灯 : 应有足够的光强度 ,确保透过黑度为≤ 2.5 的底片后可见光度应为 30cd/m2, 即透照前照度至少应≥ 3,000 cd/m2;透过黑度为> 2.5的底片后可见光度应为 10cd/m 2 ,即透照前照度至少应≥ 3,200 cd/m 2 亮 度应可调,性能稳定,安全可靠,且噪音应 <30dB 观片时用遮光板应能 保证底片边缘不产生亮光的眩晕而影响评片② 黑度计:应具有读数准确,稳定性好,能准确测量 4.0 以内的透射样 品密度 , 其稳定性分辨力为 +0.02, 测量值误差应≤± 0.05, 光孔径要求 <1.0mm 为佳,黑度计至少每 6 个月校验一次,标准黑度片至少应三年送 法定计量单位检定一次③ 评片用工具: 放大镜应为 3 至 5 倍,应有 0—2cm 长刻度标尺。

评片人 可借助放大镜对底片上缺陷进行细节辨认和微观定性分析,高倍易产生 影像畸变而不采用 评片尺,应有读数准确的刻度, 尺中心为“ 0 ”刻度, 两端刻槽至少应有 200 mm ,尺上应有 10 × 10 、 10 ×20 、 10×30 mm 的评定 框线6.1.3 评片人员要求: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并通过法定部门考核确认具有承担此项工作的 能力与资格者,一般要求具有 RT —Ⅱ级资格证书人员担任⑫具有一定的评片实际工作和经验 并能经常到现场参加缺陷返修解剖 工作,以丰富自己的评片经验和水平⑬应具有一定的焊接、材料及热处理等相关专业知识⑭应熟悉有关规范、标准,并能正确理解和严格按标准进行评定,具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工作责任心2评片前应充分了解被评定的工件材质、焊接工艺、接头坡口型式, 焊接缺陷可能产生的种类及部位及射线透照工艺情况⑯具有良好的视力,校正视力不低于 1.0 ,并能读出距离 400mm 处,高 0.5 mm 间隔 0.5 mm 一组的印刷字母6.1.4 相关知识要求:⑪人的视觉特性:人在较暗的环境中对黄光最敏感,其次是白色,橙色 或黄绿色,而对红光、蓝紫色光都不敏感。

人眼难以适应光强不断变化 的环境,光强不断变化会使人视觉敏感度下降,人眼极易疲劳通常情 况下,人眼的目视分辨率是,点状为 0.25mm ,线状为 0.025mm 太小要 借助放大镜观察⑫观对比度与观片条件①对比度:是指那些对显示缺陷不起作用的所有光线 ( Ls ),如室内环境 光线、底片上缺陷周围的透过光线等,进入眼体,会使人眼辨别影像黑 度差的能力下降,这种下降的黑度差值 Δ Da ,称为表观对比度,从式中 Δ Da ≈ 0.434( Δ D/1+N ’),( 式中 N’ =Ls/L) 看出 Ls 越大, N ’ 就越大,即 Δ Da 越小所以应尽量避免那些对显示缺陷不起作用的光线进入眼中 ②观片条件对识别度的影响:Ⅰ .底片黑度与识别度的关系:在低黑度区域识别度 Δ Dmin 变化不大, 在标准黑度区域内( 1.5 ~ 3.5 ),识别度 Δ Dmin 随着底片黑度的增大而 提高,在高黑度区域(≥ 4.0 ) Δ Dmin 随底片黑度增大而降低,即高黑 度底片对细小金属丝观察不利所以底片黑度过高或过低都有不利于金 属丝影像的识别Ⅱ .观片灯亮度与识别度的关系:增大观片灯亮度能增大可识别金属丝影 像的黑度范围。

Ⅲ . 环境亮度对识别度的关系:周围光线使人眼感觉到的底片对比度变 小,从而使得可识别的黑度范围减小,识别度下降⑬评片的基本条件与工作质量关系:①从底片上所获得的质量信息:Ⅰ .从底片上获得缺陷的有无、性质、数量及分布情况等Ⅱ .获得缺陷的两维尺寸(长、宽)信息,沿板厚方向尺寸可用黑度大小 表示Ⅲ .能预测缺陷可能扩展和张口位移的趋向3Ⅳ .能依据标准、规范对被检工件的质量做出合格与否的评价Ⅴ .能为安全质量事故及材料失效提供可靠的分析凭证②正确评判底片的意义:Ⅰ .预防不可靠工件转入下道工序,防止材料和工时的浪费Ⅱ .能够指导和改进被检工件的生产制造工艺Ⅲ能消除质量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③良好的评判条件,是底片评判工作质量保证的基础Ⅰ .评片人的技术素质是评判工作质量保证的关键Ⅱ .先进的观片仪器设备是评判工作质量保证的基础Ⅲ .良好的评片环境是评判人员技术素质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6.2 评片基本知识:6.2.1 投影的基本概念:用一组光线将物体的形状投射到一个平面上去, 称为“投影”在该平 面上得到的图像,也称为“投影”投影可分为正投影和斜投影正投影 即是投射线的中心线垂直于投影的平面,其投射中心线不垂直于投射平 面的称为斜投影。

射线照相就是通过投影把具有三维尺寸的试件(包括 其中的缺陷) 投射到底片上, 转化为只有二维尺寸的图像 由于射线源, 物体(含其中缺陷)、胶片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角度变化,会使底片上 的影像与实物尺寸、形状、位置有所不同,常见有放大、畸变、重迭、 相对位置改变等现象6.2.2 焊接基本知识:⑪常用的焊接名词术语解释① 接头根部:焊件接头彼此最接近的那一部分,如图 1 所示② 根部间隙:焊前,在接头根部之间预留的空隙,如图 2 所示 ③钝边:焊件开坡口时,沿焊件厚度方向未开坡口的端面部分,如图 3 ④ 热影响区:焊接或切割过程中,材料因受热的影响(但未熔化)而发 生的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变化的区域,如图 4 所示⑤ 熔合区和熔合线:焊缝向热影响区过渡的区域,叫熔合区按其接头 的横断面,经宏观腐蚀所显示的焊缝轮廓线叫熔合线,如图 5 所示4⑥ 焊缝:焊件经焊接后所形成的结合部分⑦ 焊趾:焊缝表面与母材的交界处,称焊趾,焊趾连成的线称焊趾线, 如图 6 所示⑧ 余高:超出表面焊趾连线上面的那部分焊缝金属的高度, 如图 7 所示⑨ 焊根:焊缝背面与母材的交界处,如图 7 所示⑩ 弧坑:由于断弧或收弧不当,在焊道末端形成的低洼部分,如图 9 所 示。

11 焊道:每一次熔敷所形成的一条单道焊缝,如图 8 所示12 焊层:多层焊时的每一个分层每个焊层可由一条或几条并排相搭的 焊道组成如图 8 所示单面焊:仅在焊件的一面施焊,完成整条焊缝所进行的焊接,如图 所示8双面焊:在焊件两面施焊, 完成整条焊缝所进行的焊接, 如图 9 所示⑫焊接缺陷分类:①从宏观上看,可分为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夹渣、气孔、及形状缺 陷,又称焊缝金属表面缺陷或叫接头的几何尺寸缺陷, 如咬边,焊瘤等 在底片上还常见如机械损伤 (磨痕),飞溅、腐蚀麻点等其他非焊接缺陷 ②从微观上看,可分为晶体空间和间隙原子的点缺陷, 位错性的线缺陷, 以及晶界的面缺陷微观缺陷是发展为宏观缺陷的隐患因素⑬宏观六类缺陷的形态及产生机理5①气孔:焊接时,熔池中的气泡在凝固时未能逸出而残留下来所形成的 空穴气孔可分为条虫状气孔、针孔、柱孔,按分布可分为密集气孔, 链孔等气孔的生成有工艺因素,也有冶金因素工艺因素主要是焊接规范、 电流种类、电弧长短和操作技巧冶金因素,是由于在凝固界面上排出 的氮、氢、氧、一氧化碳和水蒸汽等所造成的②夹渣:焊后残留在焊缝中的溶渣,有点状和条状之分产生原因是熔 池中熔化金属的凝固速度大于熔渣的流动速度,当熔化金属凝固时,熔 渣未能及时浮出熔池而形成。

它主要存于焊道之间和焊道与母材之间 ③未熔合:熔焊时,焊道与母材之间或焊道与焊道之间未完全熔化结合 的部分;点焊时母材与母材之间未完全熔化结合的部分,称之未熔合可分为坡口未熔合、焊道之间未熔合(包括层间未熔合) 、焊 缝根部未熔合按其间成分不同,可分为白色未熔合(纯气隙、不含夹 渣)、黑色未熔合(含夹渣的)产生机理: a. 电流太小或焊速过快(线能量不够) ; b. 电流太大,使 焊条大半根发红而熔化太快,母材还未到熔化温度便覆盖上去 C. 坡口 有油污、锈蚀; d. 焊件散热速度太快,或起焊处温度低; e. 操作不当或 磁偏吹,焊条偏弧等④未焊透:焊接时接头根部未完全熔透的现象,也就是焊件的间隙或钝 边未被熔化而留下的间隙,或是母材金属之间没有熔化,焊缝熔敷金属 没有进入接头的根部造成的缺陷产生原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