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及时间1. 除夕(腊月最后一天)2. 春节(正月初一)3. 元宵节(正月十五)4.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5. 清明节(阳历:4月5 日前后)6.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7.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8.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10.重阳节(农历:九月九)11.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除夕(腊月最后一天)除夕(腊月最后一天)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 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中国民俗传说中有一个叫〃夕〃的怪兽,每 年腊月三十日过来祸害百姓后来,老百姓便向略微笨拙的灶王爷求救于是灶 王爷上天搬救兵,请到了神农的孙子--"年〃虽然〃年〃还很小,但是很勇敢,是 个小英雄〃年〃决定下凡人间,为民除害,他带了两样法宝,一个是喷霹雳火花 的竹筒,另外一个万彩红绫到了腊月三十的晚上,怪兽〃夕〃果然来了〃年〃 拿着他的两件宝贝与怪兽〃夕〃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搏斗,终于除掉了怪兽〃夕〃后来,为了纪念,人们把腊月三十这天称为〃除夕〃;而为了纪念〃除夕英雄〃, 就把正月初一叫做〃年〃初一,就要欢欢喜喜〃迎新年〃而〃年〃用的那两件降服 怪物的宝贝,万彩红绫和霹雳竹筒就演化为了对联和爆竹。
晚上,故此期间的活 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春节春节(正月初一)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 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 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 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 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 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 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 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 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 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 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 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 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 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 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 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 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 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 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 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 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 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1、 腊月二十三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 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2、 腊月二十四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 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 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 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 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 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3、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 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 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4、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 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元宵节元宵节(正月十五)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 —前157 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 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 夜就叫元宵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 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 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
据资料 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 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 声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 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 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 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 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 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元宵节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 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 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元宵节民间习俗 【闹花灯】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 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 火的高潮。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 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 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 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 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 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 彩灯上供人猜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 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 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 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 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走百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 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 年。
元宵节节日意义 【文化价值】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民众在物质、精神、伦理和 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要在物质生活层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许多不同节日独 特的食品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 圆,和睦相处历史价值】如今,随着时代发展,今天的元宵节正从家庭走向社会不论元宵、 彩灯、烟花如何变化出新,这些元宵节延续的古老传统风俗依然没变这些传统 文化的元素,它始终是人们心中割舍不断的情愫寒食节+清明节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 月 5 日前后) 寒食节来历一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 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 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 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 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 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 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 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 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 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 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 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 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寒食节的来历二秦朝末年,刘邦终于打败霸王赢得天下刘邦衣锦还乡时,想去双亲的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 的坟墓上长满杂草,他无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坟墓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 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纸,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 告说:“父母在天有灵,我将把这些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 风都吹不动,就是父母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 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 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寒食节的来历三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春末出火,在这之 前告戒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 “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另外还有“桃花粥”,这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阳地区 《广群芳谱》中说:当地民间在寒食节,采摘鲜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鲜 美,富于营养这个风俗一直流行到明末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一出 就有这样的唱词:“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寒食节的习俗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 之情执着,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 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