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必修三知识体系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与区域差异一、区域特点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限(有的明确,有的具有过渡性特点)2区域内部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3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二、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水文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P5 图 1-1-1)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分界线400mm 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位置、面积东部临海 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 西南青藏高原25% 自然环境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高寒 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多冰川、咸水湖,多为大河源头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缺乏成熟土壤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热带雨林、季雨林自西向东荒漠荒漠草原草原从东南向西北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主导因素气温 随纬度位置 变化降水 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 海拔 变化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人类活动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业、河谷农业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影响程度深刻微弱经济文化发达落后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 - - - - - - - - - - 2 (1)、南北差异1 月 0等温线分界线: 秦岭 淮河暖温带与亚热带(主要地理意义)800mm 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南北差异( P9 图 1-1-7)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地形气候河流耕地类型农作物水果民居交通矿产工业北方平原高原温带季风结冰旱地小麦、甜菜、大豆、棉花、杂粮苹果、梨桃、杏、山楂平顶陆运为主煤、石油天然气重工业为主南方丘陵山地热带、亚热带季风不结冰水田水稻、甘蔗、油菜、茶叶、蚕丝柑橘、香蕉、荔枝、龙眼斜顶内河航运普遍磷、有色金属轻工业为主气候植被土壤作物熟制农作物农业条件北方东北温带 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针叶 、针阔混交林黑土一年一熟春小麦 、大豆、甜菜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热量不足华北落叶阔叶林黄土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冬小麦 、谷子、棉花水资源不足、 干旱、风沙、土壤盐碱化南方华中华南亚热带季风 气候湿润区常绿阔叶林红壤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油菜水热充足华南热带季风 气候湿润区常绿阔叶雨林砖红壤 一年三熟水稻、 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 图 1-1-13)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差异东部地带(12 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多)中部地带(9 省,面积中等,人口中等)西部地带(10 省,面积最大, 人口最少)省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 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地理区位面向大海, 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经济水平高低发展进度快慢特征能源、矿产缺乏对外贸易,海洋开发,新兴产业基地能源、矿产丰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品粮、农林产品基地能源、矿产丰富能源基地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 - - - - - - - - - - 3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阶段人类活动分布区举例采集狩猎阶段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农业社会阶段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四大文明古国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丰富地区位置优越、海运发达地区德国鲁尔区、山东东营(资源型城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优越地区美国硅谷、日本九州、英国苏格兰、德国慕尼黑、北京中关村、印度班加罗尔二、海洋、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海洋环境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航海技术落后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发源于大陆内部航海技术发展(1)海洋交通发展(2)人口、城市向沿海集中(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区域)航海技术进步(1)开发海底矿产: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2)太平洋丰富的锰结核(美、日、英、德已开采)岛屿工业化以前人口稀少、文化、技术由大陆传入工业化以后(1)利用岛屿港口优势,发展商品经济(英、日)(2)利用波浪、阳光、海岛、海滩发展旅游业(3)岛屿周围海域的归属权得到普遍重视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 矿产资源 的开采(以 山西煤炭资源开采为例)1、影响: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有利影响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不利生态破坏: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2、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3、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三产业)(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8 页 - - - - - - - - - - 4 (二) 水资源 跨区域调配1、美国:北水南调工程(加利福尼亚州)(1)增加水源(2)调节气候意义( 3)保护野生动植物(4)保持水土(5)防止地面沉降2、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1)社会效益:缓解用水不足问题,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安定;南水北调意义(2)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3)生态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存环境,提高居住质量,控制地面下降趋势不利影响:地势低洼区土壤易盐碱化资源调配工程路线图意义西气东输塔里木盆地(管道)至上海使 输出地 变资源优势 为经济优势;输入地 能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西电东送北线山西、内蒙(火电)至华北(京津唐)黄河上游(水电)至华北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中线长江上游(水电)至华中(沪宁杭)南线贵州、云南(火电)至华南(珠三角)珠江上中游(水电)至华南(二) 生物资源 的利用负面影响: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正面影响: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一)产业结构:一般而言,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二)产业转移1、转移的产业类型及方向:知识技术、服务型产业转向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向不发达地区2、原因:( 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3、举例:亚洲:美国日本 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东盟中国、越南第一次第二次珠三角:香港珠三角欠发达的相邻地区4、对环境的影响(重点):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向不发达地区产业移出地产业移入地自然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导致环境污染人文环境(1)促进产业结构优化(2)失业人口增加(1)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2)缓解就业压力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劳动力分布的变化逐渐较少先增后降稳步增加劳动力转移过程随人均国民收入提高,劳动力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8 页 - - - - - - - - - - 5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书本P35 图 2-1-2)1、水土流失原因自然原因:(1)黄土疏松(2)地貌形态的不稳定(3)暴雨集中(4)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1)过渡开垦、放牧、采樵、开矿、轮荒和无计划修建窑洞等;(2)破坏地表植被。
2、水土流失危害:(1)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黄河下游为“ 地上河 ” )(5)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3、水土流失的治理(1)措施: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工程措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2)小流域综合治理原则: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方针:保塬、护坡、固沟重点: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村牧业体系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一、区域位置:位于美国南方地区棉花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1、自然条件自然环境:降水丰沛;地形起伏、落差大;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自然资源:矿产(煤炭、磷、铅锌等)、水能资源丰富2、人文条件: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差、交通困难二、防治措施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洪、航运、发电、养殖、旅游、提高水质)电力先行(水电、火电、核电),发展高耗能工业(炼铝、原子能、化学),形成一条 “ 工业走廊 ” (美国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和旅游业保护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三、经验启示(1)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2)因地制宜地开发(解决出现的主要问题或开发优势资源)(3)不断加大开发力度(4)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5)中国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6)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5 页,共 8 页 - - - - - - - - - - 6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东北地区概况: (书本 P49 图 2-3-1)1、范围:黑、吉、辽三省及内蒙古东部2、地貌特征:山环水绕(山:北:小兴安岭;东:长白山;西:大兴安岭;河: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沃野千里(东北平原:北:松嫩平原;南:辽河平原;东:三江平原)土地资源丰富 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二、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1)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土壤(黑土、黑钙土)肥沃;宜农荒地多(2)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3)林地面积大: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针叶林为主)、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长白山地(落叶阔叶林)。
4)草场资源(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资源丰富(5)其它:水产资源丰富、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2、社会经济条件: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农业机械工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农业发展1、熟制:一年一熟2、农产品北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马铃薯、南部(辽河平原) :冬小麦、棉花3、布局变化: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西部草原缩小,玉米、水稻面积扩大城市周围(郊区农业) :副食品基地 市场需求四、存在的问题: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盲目开荒的后果);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3、开垦沼泽地(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破坏了湿地环境;4、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5、水土流失严重: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同时引发生态问题五、东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