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对建安文学的理解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1.50KB
约7页
文档ID:516684543
对建安文学的理解_第1页
1/7

对建安文学的理解一、 对建安的定义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郸淳等, 他们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 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二、 概况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 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 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在当 时建都的邺城铜雀台(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 大批文人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 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 因发生在汉献帝建安时期,故后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 建 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曹操是建安 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 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 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 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两首《燕歌 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其所著《典论 .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 史上的重要著作。

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流传下来的诗赋 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 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三、兴盛的原因建安文学之所以兴盛,和其时代背景有很密切的关系东汉末年州牧 割据,战祸延绵,人民妻离子散,四处逃亡,或死於乱军之中,或死 於饥荒疠疫建安文人生活於这个巨变的年代,目击种种社会的惨状, 极有切身的感受故当时的文学作品,多有反映现实的主题,描写战 乱、人民疾苦和渴望国家统一的作品大量产生 可见时代环境的刺激 对建安文学的兴盛是有重大影响当时领袖的提倡,也使建安文学更为兴盛曹操父子不单是当时的文 坛领袖,更是政治的领袖人物,「奉天子以令不臣」他们爱好文学, 广招人材,曹操下令「唯才是举」,促成了一群有水准的文人共同创 作,建安七子即是一例曹氏父子招才之馀,自己亦有优秀的文学作 品,加以其政治地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他们喜好文 学,对文士自然礼遇有加,不同於过去的统治者将之视作「俳优」, 相反却是一同从事创作,讨论文章,相处如宾如友。

是以文学风气变 得活跃,建安文学兴盛,和统治者的态度有莫大关系最后,建安文学的兴盛,实际也是文学发展的规律两汉文学为建安 之兴起了准备作用,诗、赋等等,皆启发了建安的作家们例如建安 文学的现实精神,就是师承於汉代乐府诗「感於哀乐,缘事而发」的 传统,三祖陈王,以至建安七子,常以乐府旧题名篇反映现实古诗十九首等亦为建安抒情诗提供了借鉴四、文学的崛起从东汉桓、灵之时,后党秉政,中涓弄权,朝政昏暗无比,以至于人 民怨声载道,终于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藩镇借着剿灭黄巾的 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地方势力渐渐强大起来东汉王朝建安七子 之三曹建在风雨飘摇、天下大乱之际摇摇欲坠汉献帝即位后,屡屡 遭到播迁,需要仰仗权臣的鼻息才能生存下来 尤其是曹操挟献帝迁 都于许,借着天子的名义使令诸侯之后,汉献帝已经成为了一个傀儡, 权威尽失,威风尽丧而儒家的正统思想统治,则在东汉末年的战火 纷纭中轰然倒塌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社会无序、 天下大乱的情况 下,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于是各种离经叛道的思想观念,突破了 儒家思想道德观念的束缚,纷纷应时而出儒家思想不但已经失去了 权威,而且不再成为人们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

当时的社会,一切都 处于失范状态之下人们纵情任性,特立独行,突出自我意识,又追 求个人的精神和享受在这样无意识的社会条件下,传统文化在建安 时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改变,从而呈现出多种文化争奇斗艳,齐头并 行的状态无论是从文化的进化还是演变的角度来看, 建安时期的文化裂变,都 是一件值得我们给予其充分赞扬和肯定的事情 正是有了建安时期的 文化裂变,才使得各种文化思想能够纷纷登场以及流行建安时期政治局势的动荡,儒家思想的坍塌,以及各种应运而生的思 想观念的碰撞,各种社会文化行为不仅极大的改变了人民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改变了人们看待社会、思考问题的层面,而且极大的促 进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的再一次认识, 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提升了 人们的个性意识,刺激了文士的创作欲望建安时期的文学,就是在 这种文化大背景下迅速崛起的不得不说的是,在建安时期,尤其是汉献帝迁都,曹操平定冀州后, 文学的发展获得了一个相当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 文学士人在积极进 取、建功立业的同时,"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一成酣 歌,和墨以藉谈笑",创作出许许多多表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生活, 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使得建安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 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

五、特点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 间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 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 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 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 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为中国诗歌开 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 "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在社会角色义务 之外,还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 生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 它充分展示着伟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订了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治国方针曹 操在逐个消灭各个割据势力,消除战乱,实施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的 同时,身体力行,积极领导发展文学事业,"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 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 章"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以及追随他们的建安七子:孔融(唯其和曹操 政见不一)、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场,刘桢及一、二十位文 人学士亦仿照曹操积极努力创作。

建安时期,无论是诗歌、辞赋,文 章等都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 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发展,七言 诗体从此开创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 格式,采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追随他的文人学士亦积极响应在北 方,不仅出现了一个文学繁荣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风得以转变这 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之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政 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对后来的文化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六、建安七子"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 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 但一般都不能逃脱 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孑L融任过少府、王粲 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 后来和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 (196),徐干、 阮瑀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炀在建安 十三年后和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 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 抒发忧国忧民的 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 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王粲《七哀诗》、 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 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 ;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然而,无论前、 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