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蒙山大佛导游词山西蒙山大佛导游词 作为一名特地引导游客、助人为乐的导游,经常要写一份好的导游词,导游词具有极强的好用性,涉及的学问非常广泛我们应当怎么写导游词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山西蒙山大佛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西蒙山大佛导游词1 蒙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20公里处,始凿于北齐高洋帝天保二年(551),距今已有1400多年,其开凿时间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可谓历史久远;蒙山大佛凿刻时,“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泥”,费时25载,佛像高63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10米,可谓规模雄伟,堪称天下第一佛 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便起先在此建立寺院南北朝隋唐时期,净土宗始祖昙鸾、高僧慧瓒、以及净土宗开宗三祖师之一的道绰等一代高僧,都曾在此弘扬佛法在那很长一段时期,晋阳地区高僧云集,是中国北方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而蒙山大佛所在的开化寺,则是其中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在海外,特殊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佛教界,都将蒙山大佛称为“交城蒙山大佛”,因为位于山西省交城县的玄中寺就是佛教净土宗心目中公认的祖庭其实,佛教净土宗的早期道场就在蒙山大佛所在的开化寺,因为年头久远,才有了海外佛教界所称的“交城蒙山大佛”之误说。
而日本佛教界更是推崇蒙山大佛,认为其历史悠久居中国佛像之首 大佛所在的寺院,原是东魏所建的大庄重寺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北齐文宣帝高洋赐名“开化”,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寺后大岩为大佛和建立上、下二寺大佛经过五个皇帝,历时25年最终凿成隋文帝仁寿初年(602),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传闻,隋末李渊做太原留守时,参拜蒙山大佛的当晚梦见“化佛满空,毫光数丈”,以为祥瑞,从而坚决了起兵反隋的决心李渊当皇帝后的唐武德三年(620),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唐高宗李治携皇后武则天巡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及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官长“速庄重备饰圣容”,“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 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后,用了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特制袈裟两件,派专使驰快马飞送并州,给大佛披上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天下唐武宗灭佛时,大阁虽然失修破败,但大佛未损晚唐乾宁二年(895),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大佛阁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知远留守晋阳,再次重修佛阁。
这次重修的庄重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一时蒙山大佛在皇家眼中形同国庙,在百姓眼中至灵至宝,倍受尊崇其社会和历史地位可见一斑这令中国蒙山大佛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显得尤为光鲜灵异! 中国蒙山大佛自问世以来,倍受皇家关宠,僧众宠爱,为弘扬和传播佛教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朝代更替、岁月变迁,曾经显赫一时的蒙山大佛也在不知不觉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饱受战火损毁和大自然风霜雨雪的剥蚀后,最终在元朝之末阁倾像塌,大佛的头部早在元代之前就已经崩落从今,大佛之腹、手、腿、足以及基座和大阁遗基就被掩埋于山石、残砖和泥沙之中,不为后人所知显赫了八百年的“蒙山大佛”从今埋没六百余年史籍中曾记载蒙山大佛便已“荡然无存” 上世纪80年头,在太原南郊文化馆工作的王剑霓参与地名普查时刻意找寻失踪多年的大佛王剑霓的祖父王建屏曾任抗战时期山西佛教会会长,是山西佛协会创始人王剑霓从小就从祖父那里听过许多蒙山大佛的故事为找寻蒙山大佛,王剑霓踏遍了整个晋源的西山地区,甚至差点失足掉落悬崖,最终在蒙山发觉了五代后晋北平王刘知远《重修蒙山开化庄重阁记》的残碑。
而他最终认定当地寺底村的“大肚崖”就是蒙山大佛1983年,王剑霓在《地名学问》杂志上发表文章《“晋阳西山大佛”遗迹找到了》,引起了中国考古界和佛教界的轰动 自从1980年蒙山大佛被发觉以来,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蒙山大佛赐予了高度关注,并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对大佛进行修复爱护和开发蒙山大佛是世界佛教史上的一大奇迹,这样一尊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摩崖石刻大佛,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是其他大佛所无法比拟的,文化探讨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是世界摩崖石刻艺术中的精品湮没在尘土中的大佛端坐于蒙山南麓的石崖之间宽大的胸肩、修长的双臂从两侧石崖中呼之欲出,残缺的半截佛身仍旧传达着令人震撼的庄重使命山西蒙山大佛导游词2 蒙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的摩崖大佛,为太原市文物爱护单位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原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发觉,发觉时佛头已不知所终,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风化严峻 蒙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一般尺计算约合今63米。
论高度,蒙山大佛是世界其次大佛,论年头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大佛的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碑刻也应在此处2007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爱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头新修了高12米的佛头2008年10月,蒙山大佛向公众开放2022年8月10日,大佛景区改制后门票价格正式开启每张70元山西蒙山大佛导游词3 台骀神庙是张氏祖祠唐林宝《元和姓纂》和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载黄帝子少昊青阳生挥,为弓正,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为张氏之祖《尔雅·释诂》:“正”即“长”弓正”即“弓长”,合起来便是“张”明、清张氏族谱记载:“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挥生昧,昧生台骀”,“庙在太原县尹城里”,所居张氏“尹城派,天下通派之祖也”尹城里即今王郭村 王郭村西五里有天龙山,东麓神仙峁下有青阳河,古有青阳庙,祀张氏先祖少昊青阳,有张孟谈配享战国初,张孟谈相赵襄子抗智伯解晋阳之围,功成身退,隐于“负丘”,即此南有张氏祖茔,张家坟沟再南为南峪,有张三丰墓王郭村内有明、清张氏民宅古建、张家巷等,皆张氏古迹台骀不仅是一位早于大禹的治水人物,受到后人的敬重,他还是张氏先祖。
台骀神庙——张氏祖祠无疑是海内外张氏寻根谒祖的圣地 主要公园:迎泽公园是太原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位于迎泽大街中段,全园总面积70余公顷,其中迎泽湖约占三分之一园内布局基本按地形划分,分为北湖景区、中部景区、南部景区和南湖景区动物园位于新建北路中段东侧,占地面积50多公顷,公园中心为龙潭湖,它是山西惟一的专业性动物园,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儿童公园位于市中心的海子边,旧称文瀛湖,是太原最早的公园森林公园位于尖草坪区大同路南段,是太原目前面积最大的公园,目前正在加紧建设汾河公园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态景观公园,通过四道橡胶坝及复式河槽实现三级蓄水,呈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画面山西蒙山大佛导游词4 蒙山大佛景区,位于太原市晋源区西北的开化沟内,毗邻晋祠、天龙山、龙山、太山、古晋阳城、晋阳湖等景区,山体雄浑,松柏成荫,溪水潺潺,鸟鸣幽谷 蒙山大佛(古时又称“晋阳西山大佛”)座落于蒙山北峰,远观山似一尊佛,佛似一座山,为释迦牟尼坐像佛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史书记载高200尺(唐尺,约合今63米),比西方认为的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羊”大佛高10米,略低于四川乐山大佛,但开凿时间却早162年,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有准确纪年的开凿最早的巨型石刻佛像。
大佛所处的开化寺,历来是晋阳地区的佛教中心从北齐到元,历代统治者都大加修建,膜拜有加北齐历时24年建成,《北齐书》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官内”《重修蒙山开化寺庄重阁记》记载,李渊以唐国公身份“至此瞻礼,夜梦化佛,满室毫光数丈”《法苑珠林》载,显庆末年(661年)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瞻礼开化寺大佛,大敕珍宝财物,由内宫为大佛制袈裟南北朝时,佛教高僧即现在日本最为兴盛的佛教净土宗师昙鸾,曾在开化寺(时称并州大岩寺)钻研佛法,继昙鸾大师后弘扬净土业的道绰禅师,最初也在此处精研经典 目前,蒙山大佛恢宏宏伟,开化寺庄重肃穆,诵经之音袅袅萦耳,溪水潺潺、鸟鸣幽谷,初步向世人展出“佛山”的从前风貌,受到海内外宗教界和旅游界的广泛关注,起先显现出极强的吸引力山西蒙山大佛导游词5 晋阳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峻,况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其原有的风采,致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伟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巳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 晋阳西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一般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头,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三至七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时在六世纪。
如按“巴”佛凿于“七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其次大佛,论年头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晋阳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为东魏所建的大庄重寺北齐天保二年(551),高洋赐额“开化”,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称“大庄重石窟二寺”,可见“西山大佛”当时是称“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寿初年(602),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渊留守晋阳,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来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长史窦轨“速庄重备饰圣容”,“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 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后,经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做了两件袈裟,派专使驰马飞送并州,给这两寺大佛像赐披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了并州唐武宗灭佛时,大阁虽然失修破败,但大佛未损晚唐乾宁二年(895),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计口随钱,不行胜计”,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了大佛阁。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智远留守北京(晋阳),又修佛阁这次重修的庄重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元末(1368),寺毁阁倾,火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从今埋没六百余年 自北齐凿佛,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扩建、瞻游、纪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遗有五代后晋和元、明的几通碑刻已移置太原双塔寺保存外,其余各代碑刻均未外运,当仍在其处,共处当有大量埋藏物至于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还需清理发掘山西蒙山大佛导游词6 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晓月为旧太原八景之一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551)将东魏大庄重寺扩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200尺的摩崖大佛,称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国最大的乐山大佛略高隋文帝时新建了庇盖大佛的殿阁,唐高宗和武则天曾来此礼佛,赐宫内袈裟由于寺毁阁倾,大佛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