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2.《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悟情感基调 2.以“异"立骨,通过品赏异景、解读异情、点评异人,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感受诗词悲壮之风,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3.知人论世,与《岳阳楼记》对照互补,更深入地了解范仲淹心怀天下的忧乐观与担当精神 重难点 以“异”立骨,通过品赏异景、解读异情、点评异人,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感受诗词悲壮之风,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人生抱负,也是他的政治宣言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范仲淹,走进他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来看一看词人是否践行了他的政治宣言,是否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 二、读“秋思”,明词作之意 (一)析标题,知背景 1.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分别是什么? 渔家傲是这首词的词牌,秋思是这首词的题目 2. 从题目来看,这首词的情感基调可能是什么? “秋思",顾名思义,“关于秋天”的,或者是“在秋天里"的一些思想、思考、情思。
秋天在中国文化里面常常代指着肃杀、凄凉、萧瑟,因此从题目可以看出来,这个作品应该是抒发一种比较低沉的情绪的作品 3. 这和我们在《岳阳楼记》里认识的范仲淹能相符吗? 预设:不太相符,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襟的才是我心目中的范仲淹 追问:是什么让我们对范仲淹出现了这样的认知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背景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元昊集中十万兵力,目标直指延州,活捉宋将李世彬,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面对李元昊的强势侵扰,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但宋自建立以来,就采取重内轻外的政策,对内加紧控制,边疆却长期放弃警戒,所以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就在这时期,范仲淹主动请缨,移知延州他到任后,军令明白,爱抚士卒,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修筑防御工事,一改军中涣散之态,军民上下一心,在他任上的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无奈朝廷军力薄弱,只能采取守势,不敢轻易出兵,也无法彻底平定西夏叛乱 这首词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他的家在江苏的吴县,一个生于江南的文人,此时此地有何感想呢?让咱们一步步走近作者。
(二)读“秋思",明词意 1.听读《渔家傲·秋思》, 听准字音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准节奏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自由朗读词作,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意,师生一起梳理文意 预设: 浊酒: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守陋巷,教养子孙......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可见“浊酒"是指家乡的土酒,可以延伸为家居的普通生活 燕然未勒:燕然未勒:战事未平,功名未立《后汉书 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3.师生齐读,读出感情 双调62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韵谐婉朗读时,上片写景,语调要平稳悠长,略带凄凉;下片抒情,要把握好词人悲壮苍凉的心境,语调要低沉 三、读“秋思”,赏秋思之“异"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评价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秋景的特点,你会用哪个字?从哪句诗找出来的?为什么选这个字? “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词人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所以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一)身临其境赏异景 小组合作,赏读上阙,说说边塞秋景“异”在何处? 学生合作讨论 预设: 1.“异"在塞下天气的极度寒冷 “衡阳雁去无留意” 秋季来临,大雁南飞避寒,本事大自然的规律,可词人却说它“无留意",毫无停留、留恋之意,烘托出边地环境的苦寒大雁不愿停留尚且能南飞,戍边的将士呢,其中艰辛可想而知板书:视觉上的悲凉——边地苦寒) 2.“异”在塞下奇异的声音 “四面边声连角起" “连角起”点明当时一种怎样的状况? 明确: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点明战火未熄,战事未停的现实板书:听觉上的震撼——战事未停) 3.“异"在塞下战事紧张,戒备森严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长烟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孤城闭”暗示当时边塞处于什么状况之下?) 明确: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是紧张而又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暗示戒备森严,敌众我寡,危机四伏板书:视觉上的悲壮——危机四伏) 问题小结: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预设: 选景典型生动,视听结合,从听觉上写边声嘈杂,号角呜咽,从视觉上写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连绵起伏的群山像千里屏障一样,长烟落日,暮霭沉沉,一座边城伫立在崇山峻岭间的荒漠上,孤零零的,城门紧紧地关闭着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二)咬文嚼字品异情 品读下阕,选择最触动你心的一句诗体悟词人情感 1.“浊酒一杯家万里" 明确:联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其实浊酒也常指家乡土酒,思乡之情更深一层,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一杯"与“万里”,简单的两个数量词,巧妙地连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边疆将士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却因家乡遥远还不知归途,而乡愁更浓的情景。
短短七字,蕴含无尽的乡思……(板书:思乡之情) 这份乡思因何而生? 2.“燕然未勒归无计"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 明确:运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明饮一杯浊酒遥寄万里思乡之情,因外患未除、功业未立,归乡日期无从谈起,抒发了词人思念家乡,渴望建功立业,却因功业未成不甘还乡的矛盾之情 3.“羌管悠悠霜满地" 明确:看似写景,实则写情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悲凉之感;“满"字,写出了秋霜之浓,暗示了作者愁绪的浓重通过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营造凄清的氛围,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透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明确: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和征夫因久戍不归,功业难成而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词人要建立军功却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思乡忧国的情怀,将士们对战争的厌恶和无奈,有凄清悲凉之感,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
小结:上阕写景,下阕写情,眼中有景,心中有情,情境交融,刻画出词人情感的差异——词人身处边陲,环境苦寒,欲留不忍,欲归不能,想要建功立业,但却“燕然未勒",既有对国家的担忧,又有对家乡的思念;既有拳拳报国之心,又有对将士的悲怆同情种种情感萦绕于怀,悲从中来,只能高歌一曲,为自己,为将士,为家国! (三)知人论世悟异人 西夏十万大军来犯,延州兵败,岌岌可危,原知州畏惧生死不敢赴任,范仲淹主动请缨,戍守危城,几月内解除危机,使西夏不敢来犯当地人传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等语 1.结合《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说说,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范仲淹 明确:先忧后乐之语并不只是《岳阳楼记》有云,这是范仲淹一生的坚持在渔家傲中,我们看到他有作为普通人的悲苦,作为戍边将领的担当,纵观其一生,他更是心忧家国,以天下为已任的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跳出小我的境界,这异不止景与情的差异,更是思想高度、精神品质的优异 追问:是异人,但绝不是异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否还有如范仲淹一样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明确:失意的杜甫、贬谪的欧阳修、漂泊的苏东坡……在他们的黑夜里,一定有这样的话作为指引的火焰,为他们照亮了前路。
一切个人得失、荣辱、苦楚、不平,瞬间被击得粉碎 这就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风骨 2.有人说范仲淹的政治宣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这首词是否也能体现他的“忧乐”观呢? 预设:从“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中可以读出词人想着战事未平,战功未立,所以没有办法也不愿意计划回家体现了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抱负 从“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读出将士们都睡不着觉,都留下思乡的眼泪然而词人的那一头白发,应当不仅仅为思乡而白,更是为国而白,那眼泪不只是为自己落,也为和他一样戍守边塞的士卒而落 资料助读(): 今边略未固,兵力未强,威令不扬,战斗多覆 _________ ——范仲淹《让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表》 师总结:尽管词人很想念家里的普通生活,但是词人的心中想着自己还没有像窦宪那样“去敌三千里”,让国家的边境安稳,让战争停止,重扬大宋威名,那么归家是不会去计划的在思家与坚守的矛盾中,词人毅然选择留下,为国家而驻守边塞,为边塞的百姓和乐生活而留下所以尽管词中意象悲凉,但是词人的心坚定的,执着的,豪壮的,慷慨的,就像这首词的词调一样悲中有壮,兀傲凄壮。
四、总结 一片大漠,一曲悲歌满腔热血,满心家国今天我们一起赏“异"景、品“异”情,悟“异”人,感受到了词人思乡情真、爱国情重的真实情感,词格苍凉悲壮,人格厚德坚毅他是写边塞词的第一人,他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堪称世间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