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一种超越(南京师范大学鲁洁)“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局尚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路现在大家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时代的特征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静一一爱因斯坦超越:德育之本质教育是指向未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具有超越现实的本性但是,道德教育之超越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在人的面前存在着两种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它是由现存的一切事物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另一个是可能世界,它以事物可能存在的状态呈现于人的精神、思想之中这个可能世界是人对世界的一种把握方式,也是人对现实的一种理解它所把握和理解的是现实发展的趋向、可能与前景正因为在人的精神和思想中存在着这个可能世界,才使人能够成为唯一的、得以超越现实存在的动物对人来说,现实世界是可以改变的,人的活动就是要以他所拟设的可能世界去取代现实世界正是在这种现实和可能的矛盾运动中,人类才得以驰骋于历史创造的无限空间,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前进与发展,而人的生活才赋有它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每个人要为实现它所选择的可能世界去努力、奋斗。
道德,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对可能世界的一种把握道德所反映不是实是而是应是它不是人们现实行为的写照,而是把这种现实行为放到可能的、应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去加以审视,用应是、理想的标准来对它作出善、恶的评价,并以此来引导人的行为这种应是与实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的道德活动,不断推动人类向至善方向前进,也使每个个体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升华道德这一特性也必然规定了道德教育的超越的本质道德教育的要旨不在于使受教者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而在使他们掌握:人们的行为可能是怎样的?应该是怎样的?道德的理想是什么?人何以接近这种理想?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这一要旨,它就不能成其为道德教育它只可能成为某种社会学、经济学等等学科的教学与传授人们常说:“道德教育要适应社会”,“道德教育要接近生活”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今天,人们又提出道德教育的改革就是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应当承认,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一种精神活动,它是要受物质的、现实的生活的制约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讲得十分清楚,精神生活并不能够脱离现实的物质生活,它必须现实化但是,精神活动的现实化并非是这种活动的最后归宿,它所指向却是对现实的超越。
德育的现实化,或是说,从现实出发,适应于现实,它只是要为它所面对的可能世界、所选择的理想,确定一个范围,道德教育就在这个可能范围内拟设、选择其目标,并把个人与社会推向这个目标为此,道德教育的现实化,并不是把现实作为不可逾越的对象,不是把道德教育的作用只看成是对现实行为、现实关系的复制与重现,这种现实的出发点只能是对现实的改造与推进具体说,它是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促使人去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以此实现对现实的否定没有这种对现实的超越,道德教育只能趋向于消亡物质主义:时代的顽症人类历史的发展曾经有过道德的失落和道德教育的荒废人们曾因迷惘、沉醉于现实世界而进入不了道德的可能世界在当代,这种情况显得尤为突出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由于工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越来越沉溺于这个现实的物质世界,变成了他自己所创造的物质的奴隶,陷入了物质主义的泥坑在改革开放的我国,这种物质主义也颇有席卷一切之势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现在大家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当代的物质主义有以下种种表现:科技至上:2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它的各种功能也得到极大的发挥。
借助于科技,人们日益广泛深入地认识自然,改造、利用自然,从而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满足人的许多欲望在这样的辉煌成就面前,人们很容易会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产生科技至上的思想这种舍弃了许多人文价值的追求,导致道德荒芜,道德教育被科技教育所淹没但时隔不久,人们却又惊恐地看到,造福于人类的科学技术却也可以用以残害人类,两次大战以及各种冷战充分暴露了这点1995年52位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发表了著名的〈〈迈瑙宣言》他们说:“我们相信科学是通向人类幸福之路但是,我们怀着惊恐的心情看到:也正是这个科学在向人类提供自杀的手段此外,科技的发展,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所形成的各种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物种灭绝,也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自然开始向人类实施报复对于人类自身来说,科学技术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统治力量,人在物质和技术的压抑下,也在物欲的冲击下,变成只讲物欲,不求精神;只顾现实,不讲将来;只按技术合理性行为,不要批判性和创造性,不求对终极价值的追索和生存意义的反思面对科学技术发展所出现的各种问题,20世纪科学家、哲学家们共同思考的问题是:科技对于人类究竟是有功还是有过?科技飞速发展究竟是使人类社会日趋光明,还是走向没落与毁灭?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正在起步,对我们来说,科技的发展决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从一个科技意识不强的国家与民族的现实出发,还必须大力宣扬科学技术的功能,弘扬科学的精神,这些也应当成为我国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但是,西方科技至上的恶果却也值得我们引以为戒那种把科技教育作为教育与现代化发展唯一的连接点,道德与其他人文教育的地位难于落到实处,一手硬(智商)一手软(德育)的"偏教”现象,不是也正在我国泛起吗?经济至上:人作为生理的存在,他是物质的,他脱离不了物质生活,也只有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才可能有人的精神生活为此,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等等的经济活动不能不在人的一切生活中居于首要位置同时,经济活动又具有它自身的规律和法则经济活动及其运行的法则也必然要对社会的其它活动产生其规定和制约的作用西方社会几百年来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当前我国也正在进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和收入的分配机制,具有其固有的法则,比如,它是通过交换而实现的,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等等这种市场法则也会对社会其它领域产生影响由于经济活动本身所处的位置,也由于当代西方社会的长足发展,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经济至上的观念,那就是把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与唯一目标认为经济增长会自然而然带来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如政治上民主,价值观念的更新,教育的发达以及生活方式的变革等等。
这种以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目标的社会发展模式,也曾盛行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但其结果却未尽人意由于忽视了社会其它方面的发展,不只是社会不可能从总体上得以发展,就连经济也无法持续发展经济单方面的突进,又使社会正常发展受到干扰,社会只能在偏执中运行,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自身也成了单向的“经济人”、“经济动物”这种经济至上观还表现于:本属于经济领域中的市场法则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泛化与僭越人既成为经济人、经济动物,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则就几乎成为人与社会在一切活动中运作的通则正如马克思、恩咨斯所指出的:"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自力挣得的自由这种情况产生于百余年前的西方,同样也呈现在今天的中国,正如有的作者所指出的那样,“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文化的商品化,市场关系(即带有市场特征的各种人际关系)大有吞噬一切的趋势,许多原来处于市场以外的领域也受到侵蚀,人类所具有许多有价值的交往形式被贬低,造成道德的沦丧”[1]当今,“商品人格”实际上已经开始蔓延成为各行各业的普遍人格特征了。
在政治领域中的权、钱交易,在医护领域中红包与生命的交换,社会舆论领域中的有偿新闻,乃至在最基本的人的生存领域中,有的人实行的也竟然是市场的那套准则如据报载,1993年7月20日,哈尔滨电缆厂工人杨振等2人不幸坠入江中,当时恰有某大船驶过,船上有救生圈,岸边坠水者家属苦苦哀求船员救助,或掷下几只救生圈,船上水手竟索要一万元现金,因一时无法满足其要求,二人眼睁睁被江水吞没其它类似的惨剧也屡有所闻近期人们著文批判各种道德僭越、道德泛化的现象中国的文化传统确实存在这种僭越与泛化,并产生不小的危害,但是当今是否还存在一种市场法则与行为的僭越与泛化呢?消费至上:二次大战以后,西方推行凯恩斯主义以高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张,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席卷整个西方世界我国作为一个现代化道路上的后发国家,在原本薄弱的经济基础之上,理应象资本主义初期所遵行的清教伦理那样,倡导一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以扩大资金的积累,加速生产的发展但是,中国与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时间落差,却又为空间上并存与开放所掩盖在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也受到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观念及生活方式的严重影响而且对于一般群众来说,西方社会在消费与生活领域内的示范效应最为强烈,也最为普遍。
高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野蛮消费等各种非理性消费,已成为社会的通病人们追求的是本能、冲动的满足,感官的刺激与兴奋,为所欲为的放纵,非理性的快感的享乐生活文化进入市场,文化也逐渐成了纯消闲文化、消费文化、游戏文化、享乐文化;理性、严肃文化的反思与启迪均被唾弃可以说,盛行于世的是无文化、反文化的“文化”在其影响下,人的灵魂与精神被腐蚀,理想与信念被吞食道德教育:在超越中提升在社会与教育的反思中道德教育开始复兴这也是当代物质主义走向极端后所呈现的一种历史逻辑曾经失落去自己精神与灵魂的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道德、道德教育,把它作为一种超越物质主义,从物质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的力量,这是并不奇怪的爱因斯坦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传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2]瞩目于道德教育,并从新的意义上去认识它,这不仅是少数精英人物的睿思,而且日益成为社会共识的一种潮流从西方到东方,都可以发现这种潮流在美国,过去人们习惯于把培养儿童品格的事看成是家庭和教会的事,但1975年盖洛普民意测验却表明,有79%的美国人认为这种责任应从家庭和教会移向学校。
在英国这类调查更多,1969年N.O.P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2%的人认为道德训练应当成为12岁以上儿童最重要的教育内容,还有20%的人则认为,道德教育至少在教育内容中居于第二位;1968年学校理事会报告〈〈年轻的辍学者》显示,大约有70%的15岁的辍学者都希望学校能在决定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事物方面提供帮助;还有的研究(1971)发现,大约有70%的学生希望学校有某种形式的道德教育[3]这种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不仅见诸于基础教育阶段,同样也表现于高等教育阶段1968年一1975年,西欧国家在欧洲文化基金会的赞助下,曾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前景作了一系列的预测,形成题为《2000年欧洲计划》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作预测前景的依据,除了要考虑即将来临年代中科学迅速发展的状况,还应注意到那些能形成人的个性的有价值的内容,为此就要求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计划中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比例进行研究1983年,国际大学联合会在慕尼黑举行大学校长会议,主题是“面对知识的爆炸”会议讨论中提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固然给人们带来很大变化和广阔前景……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在技术发展和伦理价值之间失调的话,那就可能失去特性,牺牲文化和毁坏环境,可以思忖一下,为了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付出了什么代价。
素来重视道德教育的日本,在面临物质主义的挑战中,也赋予道德教育以新的意义该国的临教审第四次咨询报告〈〈日本面向21世纪的教育对策》,在审视现代社会由于科技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庸俗文化泛滥等等因素所带来的人的各种素质退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