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一 集大成之时代与集大成之诗人1 唐代是集大成之时代,杜甫是集大成之诗人杜甫之所以能集大成,是因为他生于集大成的时代,而有集大成的容量2 集大成之时代集大成之时代:唐代上承文学自觉的魏晋南北朝,又统一海内、杂糅胡汉;因而得以在体式上革新旧体、完善新体,在风格上调和南北、兼济刚柔,终于蔚然大观王孟、高岑、李白、昌龄等人,各有所长,百花争艳然以上诸人,也各有所短诗仙”虽有仙才,但贵古贱今,短于近体——均不足以称“集大成”3 集大成之诗人集大成之诗人:杜甫之所以有集大成之容量,是因为他禀赋博大、均衡、正常,兼长感性和理性其表现为:⑴众体兼备,风格多样;内容广博,变化多端⑵苦中作乐(?)4 这种禀赋,也使杜诗所表现的感情,得到世人道德上的认可二 杜甫与杜甫以前之七言律诗 1 引言引言:七律,是杜甫贡献最多的诗体古体、五律等,前人之作既多,开拓空间便小七律则不然2 七言诗之诞生七言诗之诞生 ⑴ 七言句出现虽早,七言诗形成却晚五言诗的出现,是人民大众的创造;七言诗的出现,是少数天才的尝试七言,当是骚体简练凝缩与五言扩展引申的结合产物。
⑵ 天才之一:张衡代表作:《四愁诗》说明:骚体影响明显但句式整齐,“兮”字较少⑶ 天才之二:曹丕代表作:《燕歌行》说明:“兮”“之”全无,音节近五言惟句句押韵,仍似骚体⑷ 二人之兼长感性与理性,与杜甫相类张衡文学与科学并驾,曹丕创作与批评齐驱唯其如此,才能开新局面3 七言诗之律化七言诗之律化 ⑴ 此后,七言诗长期沉寂,至南北朝方才复起,并受齐梁之风影响,向律诗演进⑵ 阶段之一:举例:萧纲、陈叔宝诗各 1 首说明:中四句对偶工整,末两句仍为五言⑶ 阶段之二:举例:庾信、杨广诗各 1 首说明:字数、句数、对偶等均合律,惟平仄欠谐⑷ 初唐,七律随五律之后形成但五律久经酝酿,水到渠成;七律前辙寡少,徒有形式4 初唐之七律初唐之七律 ⑴ 律诗倡导者:沈佺期,存诗 157 首,七律 16 首,应制 12 首;宋之问,存诗 193首,七律 4 首,应制 2 首举例:非应制诗各 2 首⑵ 沈佺期《独不见》佳首二句以华丽写悲哀;中四句闺中塞外,纵横开阔但内容熟套,中四句句法平板,尾二句似齐梁乐府虽是七律奠基之作;意境、句法,并无贡献⑶ 其它三首,内容空泛、句法平板⑷ 初唐其他诸家:四杰无七律。
崔日用、张九龄、杜审言、李峤等,尚不如沈宋七律难于创作,而便于应酬5 王维之七律王维之七律 ⑴ 王维,存诗 479 首,七律 20 首举例:2 首,《积雨辋川庄作》、《出塞》⑵ 前者清新澹远,后者沉雄矫健,均佳比之沈宋,意境明显进步但仅是作者性情的自然流露,不能代表七律之进步正如陶渊名之五古,不能代表五古之进步⑶ 是故:章法、句法,仍平铺直叙;对句更远不如五律;平仄失粘,折腰体6 高岑之七律高岑之七律 ⑴ 高适,存诗 241 首,七律仅 7 首;岑参,存诗 397 首,七律仅 11 首举例:各 1首⑵ 对句工整流丽但句法平板、对偶拘执、用意凡近高诗中四句平列四地名,尤为后人所讥⑶ 二人风格豪放,不耐束缚;故长于古,短于律7 李白之七律李白之七律 ⑴ 李白诸体兼长,独短七律存诗 994 首,七律仅 8 首⑵ 不拘格律,如《鹦鹉洲》者佳;拘于格律,如《题雍丘崔明府丹灶》者劣⑶ 使太白作七律,如囚鲲鹏于鸟笼:不是萎顿笼中,便是破笼竟去;萎顿笼中则劣,破笼竟去则佳七律于“诗仙”,毫无价值⑷ 《登金陵凤凰台》拟崔颢《黄鹤楼》,俱佳崔以古风入七律,虽形象高远,究非正格,不可为法。
太白拟之,虽较合律,意境超迈;然句法、格律,平顺工整而已8 盛唐其他诸家之七律盛唐其他诸家之七律 ⑴ 孟浩然 4 首,王昌龄 2 首,崔曙、祖咏、储光曦 1 首兹略而不谈⑵ 崔颢 3 首除《黄鹤楼》外,举例:1 首,《雁门胡人歌》说明:有意以乐府声调入七律⑶ 李颀 7 首举例:2 首说明:技巧纯熟但失之平整,缺少变化9 结语结语:杜甫之前,七律虽早已成立,却从未成熟;多酬赠应答之作,多直写平叙之句杜甫之后,晚唐以至明清诸诗家七律,分量之重,成就之高,历历可见杜甫对于七律,实功不可没三 杜甫七律之演进的几个阶段1 引言引言 ⑴ 中文的特色,是一字一音节,宜于对仗这也正是魏晋南北朝以来诗歌的发展方向同是律诗,七律比五律多了两个字的麻烦,也多了两个字的艺术容量但只有到了杜甫,才把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⑵ 杜甫存诗 1458 首,七律 151 首这 151 首诗的创作,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2 第一阶段:安史乱前(???—755 岁末) ⑴ 模仿尝试阶段模仿尝试阶段数量最少,成就最差举例:2 首,《题张氏隐居》、《城西陂泛舟》⑵ 原文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宴不有小舟能荡漾,百壶那送酒如泉? ⑶ 分析分析:第一首:平顺工整,不脱平俗空泛之风,内容、句法类似前举李颀诗第二首,并无建树第二首:极铺陈工丽之盛,不脱初唐遗风二诗皆失粘,与王维二诗同属“折腰体”⑷ 总结总结:这一阶段的七律:尚未摆脱时尚(包括时尚的“折腰体”),风格平顺工丽;成就还不及王维、李白但此时的失粘,为后来创作拗体准备了经验3 第二阶段:返京为官(757 十一月—759 七月) ⑴ 纯熟完美阶段纯熟完美阶段思想和艺术大为进步可分为颂美、伤感两部分,后一部分可为代表举例:2 首,《曲江二首》⑵ 原文: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⑶ 分析分析:安史乱起,杜甫迭遭忧患,情感非乱前可比;其技巧亦同时进步,才能如此淋漓尽致地表达。
内容、句法,超越前人;这不仅是杜甫七律的进步,而且是整个七律的进步⑷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而别情见于诗》极佳但这是多种因素作用下,杜甫的超常发挥,不可以常理度之4 第三阶段:定居草堂(759 十二月—762 七月) ⑴ 脱略疏放阶段脱略疏放阶段七律多作于生活安定时艺术上脱略,内容上疏放于第二阶段之百尺竿头,复进一大步举例:2 首,《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宾至》⑵ 原文: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⑶ 艺术艺术:第一首脱略疏散(非拗体)而不失工整;第二首句句宾主相对,脱略复夹于谨严之中这脱略,正是更高层次的工整;它表明作者熟极于律,从而在格律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⑷ 内容内容:青年时的壮志豪情、中年时的哀怨悲伤,至此一变为闲散疏狂历尽艰险、辛苦备尝之后,终于获得了安居——杜甫看“开”了5 第四阶段:入夔之后(765 九月—770 十一月) ⑴ 从心所欲阶段从心所欲阶段。
对格律的反抗,由消极的以脱略代疏放,变为积极的破坏与建树其成就表现为正变两方面:正体腾挪跳跃于格律之中,变体横放杰出于格律之外两方面对立统一⑵ 变体变体 ① 变体,是对格律的破坏,即拗体举例:1 首,《白帝城最高楼》② 原文: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③ 分析分析:以拗折之笔,写拗涩之情而于拗折之中,尚不失格律之精髓但拗体破坏了七律精美的形式,终非主流韩愈学其奇险句法,黄庭坚学其创新拗体;但仅有奇拗之形式,而无相应之内容——买椟还珠罢了⑶ 正体正体 ① 正体,是对格律的建树,是杜甫七律最主要的成就举例:最可注意者,8 首,《秋兴八首》② 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③ 分析分析:内容上:饱含着“意象化的感情”形式上:句法突破传统,意象超越现实6 杜甫对正体七律的贡献 ⑴ 句法突破传统句法突破传统 中国诗歌句法的演变,是由平缓变为精练即使没有杜甫,七律也将向这一方向发展但杜甫不仅做到了这一点,而且有意识地颠倒因果、不顾文法,而以感受为重点组织句子既符合了律诗发展的趋势,又为它开辟了超乎写实的新境界这样,七律才能够既保留精美的形式,又不受严格的束缚举例:《秋兴八首》其八颔联。
⑵ 意象超越现实意象超越现实 中国诗歌自《诗经》以来,就偏于写实;即使有比兴喻托,也多与现实相关杜甫本人也因“现实主义”出名但杜甫晚年却能写现实而超越现实,化实物为意象这是因为:①意象化的感情;②句法突破传统;③杜甫的感情深厚博大,所以虽不像李贺、李商隐那样虚幻,也能突破现实的局限举例:《秋兴八首》其七颔联 尾言1 为什么杜甫的成就少人继承?为什么杜甫的成就少人继承? 因为:⑴意象化的盛行,必在写实途径既穷之后;⑵中国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偏于写实,较易为一般听众接受;⑶中国诗人多受儒家思想影响,内容偏于现实,又不能像杜甫那样超越之2 李商隐与杜甫李商隐与杜甫 ⑴ 李商隐是杜甫“意象化境界”的继承者李商隐的《锦瑟》与杜甫的《秋兴》一样公认难懂,号称“诗谜”⑵ 共同点之一共同点之一:感情过人但:①杜甫感情博大,溢出于事物之外;商隐感情深锐,透入于事物之中②杜甫感情多得之于生活体验;商隐感情多得之于心灵锐感⑶ 共同点之二共同点之二:擅长以七律标举名物、营造意象但:杜甫多用实有之事物;商隐多用虚无之事物商隐比杜甫更进一筹⑷ 李商隐也得益于李贺,但青出于蓝,成就直追杜甫。
无杜甫七律,则无商隐七律3 李商隐之后李商隐之后 ⑴ 宋元宋元:宋人偏重理性,而杜甫、李商隐重视感性,又未有意提倡;是以学杜者虽多,各有所得,继承“意象化境界”者全无,反目之曰“诗谜”⑵ 明清明清:前后七子学杜,得其形而遗其神;晚明公安、竟陵两派,注重抒写自然,成就多在散文;清之宗唐、宗宋二派,各有主张,作者众多,成就可观——但都没有致力于“意象化境界”⑶ 晚清晚清:黄遵宪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