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大能力解读学习材料1、学术界能力研究概述教育专家从心理学中关于能力的“一般(基础)能力”和“特殊(专门)能力”划分,如把语文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语文特殊能力”两大类前者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等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后者包括阅读、写作、听说、综合等语文专门技能这几乎成为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和教学论)中的主流但也有人认为将一般能力和专门能力列入基础教育中都是不妥的 1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用“因素分析法“研究能力结构的方法逐渐式微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这种因素分析法是以个别差异为基础来理解人的能力;二是这种“地理模式”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心理过程,以把握人的智力活动的实质 2这是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于能力的认识有了新的视角信息加工心理学将语文能力分为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能力广义知识论者将语文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在这里,知识就是能力在我国邵瑞珍、皮连生、何更生等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质上就是这三类知识学习和迁移的结果 3任何能力的培养都可以从三类知识的特征、学习的条件以及路径程序进行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认知、建构主义、情境认知理论的兴起。
对于能力的理解,开始增加了新的维度如重视认知的社会因素,重视认知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建构、反馈调节,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元认知、反思能力、文化认知和体验能力等如在香港谢锡金(1984)等学者根据波雷特(伯雷特,1987)的研究,将语文能力大致可分为下列数项,教师训练学生达到下列的行为目标是:一﹑掌握思维过程的能力;二﹑掌握传意能力 ;三﹑掌握表达能力;四﹑掌握创意能力;五﹑掌握评鉴能力;六﹑掌握解决具体学习困难的能力其中包括读者、作者、文体等功能语言成分包括语域、语旨、语式等的知识另外伴随着信息科技和多媒体网络的发展,媒介语言读写能力以及多媒介环境下联通认知与泛在学习也对于能力的重要因素附录 2. 3.语文学习能力 6 指标语文学习能力从要素主义角度看,包含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主动性、意志力和反思力其中——注意力:指的是对于学习活动的定向和留意这是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发端,也是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养成的保障注意力和一个孩子已有的背景知识、动机和趣味有关注意力是可以培养的记忆力:指的是学习者汲取并储存相关信息并能够再现、提取信息的能力熟读成诵、博闻强记是语文学习的千古真经这是因为记忆可以积累基本的语言材料、语言范型和语用规范,这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基础。
记忆有短时记忆1邰启扬 徐志勤编写,语文教育论:心理学视角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7 年 9 月,p143 对于语文教育界将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专门能力的做法表示异议2莫雷:能力结构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方法论问题,心理学报,1988 年第 3 期3相关学术著作如邵瑞珍的《教育心理学》 ,吴庆麟《教育心理学》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何更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等和长时记忆之分记忆力可以为语言学习提供基本的思维资源、 “语言资源”以及言语图式、语言潜势思维力:指的是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分析、判断、抽象、整合的能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思维是通过语言而实现并存在下去的观点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是形成思想的工具,思维无法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存在,思维和语言活动不可割断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认为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语言,离开语言就无所谓思维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甚至提出“语言决定论” ,认为语言决定思维,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并造就了各民族思维和文化习俗和文明的差异前苏联学者维果茨基提出了“思维决定论” ,认为思维的发展形成并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并把言语分为三类:外部言语、自我中心言语、内部言语,认为自我中心言语是外部言语(社会言语)向内部言语的过渡从发生学角度看,人类很可能是先有思维而后才有语言,这有人类脑体进化的依据语言与思维关系极其密切,而听说读写等语文外显行为都与思维密切相关自主性:指的是学生具有自我计划、发动语文学习行为,并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志力:指的是学生能抵抗来自身体、外界干扰、阻碍,将自己的学习行为持续下去并取得成效的一种控制能力反思力:指的是一个学生具有分析、评价、调控、优化自己学习方法、策略、行为以及感情的能力附录 3. 什么是“学会学习”?什么是“学会学习”?中外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助理总干事纳伊曼认为:“学会学习是意味着受过教育的人将会知道从哪儿能很快地和准确地找到所不知道的东西 ”香港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学会学习”把以上的涵义进一步具体,它是指:学生学懂怎样去学习掌握基本能力,透彻了解学习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学习内容,并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化 4什么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呢?简言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的能力,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自觉地监控、调节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动机和意志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的过程教学生学会学习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目前人们对此并未达成共识未来学者托夫勒曾提出了五个标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具有运筹时间的能力;具有提出新思想的能力由此看来,学会学习的学生不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群,而且善于灵活运用各种学习策略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策略迁移能力和认知能力等 5学会学习,不仅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地获取知识、获得发展,更主要的是指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和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并能够有意识地不断反省、更新自己的学习状态 6“学会学习”包含这样几个方面:方法与技巧;兴趣与习惯;策略与思维;开发潜能与实践;向社会的推延教学中,要让学习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学习的4姚冬琳:《学会学习:香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题》 , 《上海教育科研》 ,2002 年第 3 期5罗儒国:《关于职业教育“教”与“学”的探讨》 , 《职教论坛》 ,2003 年第 4 期6杜萍:《构建课堂的交往模式 实践学会学习》 , 《中国教育学刊》 ,2003 年第 1l 期方法、技巧和兴趣,逐渐养成学习的意志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此基础上,要致力于后三个方面的努力学习策略的建构和思维品质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7燕国材认为学会学习由三个系列的因素构成: 第一,积极开展智力活动具体反映在“五会”上,即会观察、会记忆、会想象、会思维、会注意第二,充分掌握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五学”上,即愿学、好学、乐学、勤学、独立学习第三,切实掌握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五法”上,即模仿法、试误法、练习法、发现法、反馈法 8附录 4.“语文素养”的内涵本研究中的三种语文能力大致相当于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理念“语文素养” 换句话也可以说,这三种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分解和细化 “语文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 》中具有统摄作用的一个核心目标与理念这一目标是过去 “知识取向” “能力取向”语文教育目标的一新发展然而,学界对“语文素养”并没有科学合理统一的界定 9修订稿仍特别突出“语文素养”这个提法,目的是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发展 (温儒敏,2011) 10胡根林从(一)内视角和外视角梳理了“语文素养”研究其中内视角包括——1. “包含说” 。
巢宗祺认为:语文素养包含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 11杨再隋等指出,语文素养的基本点有: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12赵福祺、李菀则把语文素养概括为八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态度、语言体验、语感能力、语言积累、语言品质、语言行为” 13在此, “语文素养”内涵明显有广狭两种理解巢宗祺、杨再隋所说为广义语文素养,赵福祺所说的为狭义语文素养 2. “三维说” 有研究者从新课标的三个维度出发,认为语文素养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和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言语交际能力、语言的积累、语感能力等;二是过程和方法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学习的习7张玉坤:《“学会学习”与教学改革》 ,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0 年第 3 期8出自: 第 9 期10赵小雅.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中国教育报[N].2012 年 3 月 1 日第 8 版11巢宗祺.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问答[J]语文建设,2002.4.12杨再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和[Ml.语文出版社,2001.18~19.13赵福祺,李菀.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21惯、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包括民族母语情结、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学习态度、思想观念等 143. “分层说” 李山林认为,语文素养分为学科素养和基础素养语文学科知识、技能、态度目标属于学科素养;思维品质、知识视野、思想观念、文化品味属于基础素养部分;“学科素养”以“基础素养”为基础语文的“学科素养”是体现语文学科独特性的核心目标, “基础素养”是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共同承担的目标 15彭小明则认为语文素养有四个层面:语文知识,包括语文陈述性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和程序性知识;语文能力,包括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和语文实用能力,如语感、自学、创新等能力;语文心智,包括和语文有关的观察、记忆、注意、思维、联想、想像等智力因素和与语文有关的兴趣、情感、态度、习惯、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语文情意,包括与人的言语行为有关的知识视野、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和人格、品行、思想修养等方面 164. “模型说” 韩雪屏深入剖析语文素养的内涵,建立了“冰山模型” 在她看来,语文素养主要由四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显性言语行为(听、说、读、写),第二层次是支配言语行为的智能因素(语言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情和语文思维) ,第三层次是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语文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习惯和语文行为意志),第四层次是言语行为的内外背景(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语言环境 l。
这四个层次间各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其中,显性言语行为浮于语文教学表层,而其他三层均隐匿于水下,构成“冰山”巨大的基座 17谭文绮则提出了以“语文品质”为核心动力的语文素养“动力模型” 他认为,语文素养主要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品质三部分其中,语文品质是核心由语文品质“激发”相应的语文能力,再由语文能力因素去建立个体内部相关语文知识间的联系,通过语文知识的重新“排列” 、 “组合”外化成具体的言语行为 18(二)外视角一一语文学科外谈“语文素养”:根据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王小明把“语文素养”分成五类学习结果:言语信息(课文内容知识、语文知识和课文背景知识)、语文智慧技能(字词学习、句子学习和篇章学习)、语文认知策略(如 sQ3R 阅读策略)、语文动作技能(发音技能和书写技能)和语文情感与态度 19钟启泉在与日本教育学者臼井嘉一教授讨论我国的中小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素养时,提到日本教育学界提出的关注“五种语言意识”一一对象意识、目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