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三历史高考通史考点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1KB
约15页
文档ID:286691379
高三历史高考通史考点_第1页
1/15

高三历史会考通史体系构建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一、 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8世纪)1、 经济(1) .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火耕、耦耕、青铜农具三个发展阶段 土地制度:井田制,名义上为国家所有,实际为国土所有2) •手工业:养蚕纟巢丝世界最早;簡周青铜冶铸繁荣;簡朝发明原始瓷器3) .商业:商朝民众善于经商,“工商食官”官营垄断2、 政渲(1) 分封制分封目的、受封者、诸侯权力和义务、主要封国(燕、鲁)(2) 宗法制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确定等级进而分配国家权力,核心嫡反子继承制,形成天子、 诸侯、卿大夫、士,士是贵族最低阶层,不再分封3) 特点:神权与干•权相结合、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分封制结合,没有中央集权3、 文化: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二、 春秋战国时期(前8世纪〜前3世纪)(社会转型,百家争鸣)(一) 、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井出制崩溃,贵族开始衰落、地主阶级开始崛起1. 农业:(1) 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使生产关系变化土地私有制确立2) 小农经济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基本满足自身生活,少量缴纳赋税,其特 点分散性、脆弱性、封闭性,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确立。

3) 水利工程:都江堰(天府之国)2. 手工业:春秋晚期人工冶铁,战国铁农具推广;丝织业发展3. 商业:开始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 华商业城市二) 、政治:大变革时代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确立三) 、文化:1. 思想:社会转型,百家争鸣;儒、法、道、墨,“拨乱求治”拓展:诸子百家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寻找恢复社会安定的対策,如荀子人性本恶,礼法并用, 影响法家孔子的“礼”指宗法制度下的行为规范2. 文学:《诗经》(时期、内容、精华、代表作品、特色);《离骚》(地区、屈原);3. 科技:战国“司南”,天然磁石人工琢磨火药:人民具有了有关火药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4. 教育,私学出现,打破垄断三、 秦汉时期(前3世纪〜公元3世纪)阶段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一)经济:“重农抑商”武帝打击富商,发展官营手工业C强化对经济的控制(中央集权)1. 农业:牛耕普及,铁制农具推广:曲柄锄、大镰、楼车二牛抬杠2. 手工业:西汉“工官”制度,“盐铁专卖”,纺织业 马王堆素纱、丝绸之路冶铁“水排”鼓风,陶瓷业,东汉烧制青瓷冶铁,煤碳作燃料3. 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长安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设令、长管理);(二) 、政治:秦灭六国“大一统”,中华民族始形成,“汉承秦制”又发展,秦汉帝国东亚雄。

1•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2. 汉承秦制君主专制:削弱相权,实行“中朝”、“外朝”制度中央集权:西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选官制度:察举制汉初“郡国并行”原为巩固中央集权,后来威胁中央,)(三) 、文化:1•思想:“秦崇法,汉崇儒”;董仲舒改造、神化儒学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儒学成为正统理论基础“天人感应”,阐发第一 “君权神授”(天意所归、万民服从),第二“君权天制”,替 天行仁义,否则遭天谴邙艮制君权)人君受命于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來谴责和 威慑如果人君而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岀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新儒学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同时能够在一定稈度上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2. 文艺:秦同文,篆、隶行,两汉始创草、楷、行,汉赋3. 科学: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4. 太学的设立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地方郡国学校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国家分裂与民族大融合经济:农业,北方战乱,人民南迁,南方开发手工业:“灌钢法”(少数民族),北朝白瓷。

商业:草市出现政治: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随着世家大族衰落,寒门地主崛起,九品中正制最终 难以为继拓展 九品中止制属于察举制的发展,仍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文化:思想,佛道盛行,儒学受到挑战W,进入自觉阶段(分水岭),楷、行、草成熟五、 隋唐吋期(封建社会鼎盛吋期)阶段特征:国家统一,制度创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开放包容经济:农业,曲辕犁,传统步犁定型手工业,陶瓷,南青北白(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丝织业,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私人作坊开始兴起商业,政府对商业管理控制(吋间、空间)长安设东西二市,草市、夜市繁荣,长安、洛 阳、扬州商业兴盛广州对外贸易港口政治:(1)三省六部制:职权分工,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门下省设政事 堂,作为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实质:相权分散削弱,相互牵制,保证君权独尊2)科举制实质: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并为最高统治者控制的制度影响:打破世家大族特权,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文化:科技,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金刚经》现存最早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作品文学,唐诗(李杜)书法,楷书步入盛世,代表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三体)草书,张旭、 怀素:“巅张狂素”。

六、 两宋时期阶段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文化繁荣,开放包容经济:农业,精耕细作技术成熟,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陶瓷 五大名窑,冶铁 煤作为燃料纺织,吸收花鸟画写实风格商业,城市(开封、临安),突破坊、市限制,商业发达,纸币交子出现政治: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权力,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 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政权文化:理学,(也称道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地位)程朱理学代表“二程”、朱熹,主张:理是世界本源,格物致知明道德之善,“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地位理学集大成者影响: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南宋后官方哲学,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对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产生 深刻影响儒学彫响深入民间)陆九渊心学,心即理,心为世界本源心和理都是天赋的且不变,仁义礼智信也是人的天性所 固有的,天地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内心反省就可以得到天理文学:宋词繁荣(代表、作品、风格) 书法:黄庭坚、苏轼绘画: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商品经济发展在文化中的反映) 科技:毕昇活字印刷 火药广泛应用 指南针 三大发明外传七、 元朝1、 经济 元大都为著名城市,泉州对外贸易港口。

棉纺织业开始出现青花瓷2、 政治(1)中书省设置: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权2)行省制度,便利中央统治地方,中国省制开端因地制宜还设宣政院辖地、宣 慰司、澎湖巡检司等3、 文化 文学:元曲(关汉卿)书法赵孟頫 文人画王冕(墨梅)戏剧 元杂剧(关汉卿) 拓展:宋元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就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平民化、通俗化, 如宋词、元曲、风俗画,娱圧场所 瓦子,即宋元市民文化兴起°八、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封建社会逐渐衰落1、明朝经济手工业(1)纺织业丝织业、棉纺织业发达出现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2)冶铁业 焦炭冶铁(3)陶瓷:宣德年间青花瓷工艺水平高,景德镇瓷都商业出现商帮,徽商、晋商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社会发展政治君主专制强化明太祖废丞相,皇帝直接统帅六部成祖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中央机构, “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宰相本身冇决策权,内阁是皇帝内 侍咨询机构,不具有决策权,谈不上制约对皇权文化思想 王阳明心学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标志重建儒学信仰任务完成李贽反正统思想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儒家经典非“万事之至论” (资本主义萌芽在文化中反映。

《四游记》孙悟空个性 反抗文学《三国演义》《水浒传》,文学世俗化、平民化,其内容反映理学“忠孝节义”艺术文征明行书戏曲明传奇2、清朝经济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商业徽商晋商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广州十三行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朝时, 根据欧洲商人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产品个性设计,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岀现专业型城镇,手工业中心商业中心综合型,城镇的职能 不再单纯的政治、军事,经济职能增加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军机处的设置 跪受笔录,秉旨办事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已经阻碍中国社会发展文化思想批判继承理学和先秦儒学,承古开新顾炎武、黄宗羲、王夫Z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 致用、主张工商皆本文学《红楼梦》反映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必然灭亡戏曲京剧的形成、发展艺术郑板桥的《墨竹图》(文人画)九近代中国阶段特征;近代历史是中国不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 索的历史,中国农业文明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向近代文明转变政治上列强侵华与人民抗争列强侵华(1)发动战争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附庸色彩)《马关条约》开设工厂,《辛丑条约》禁止反帝运动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便于列强控制) 人民抗争(1) 人民群众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2) 爱国官兵 林则徐 虎门销烟 抵抗英国,洋务运动、黄海海战邓世昌(3)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经济新的经济因素成长与国家早期现代化1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1)原因外商刺激、洋务运动诱导、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主要企业2初步发展(1)吋间19世纪九十年代中期(2) 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扩大劳动力和市场清政府政策放 开设厂限制,“实业救国"思潮(3) 概况3、 短暂春天(1)时间民国初期(2) 原因革命鼓舞、实业救国、倡用国货、政府政策、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 概况面粉业、纺织业(4) 特点分布地区、产业结构 轻工业发展、重工业落后不能独立发展(5) 影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阶级、经济基础4、 国民政府时期曲折发展 十年对峙:发展较快(原因);抗战时期萎缩国共内战:绝境 拓展:资本主义历史地位(1) 经济:新的经济因素推动社会进步;(2) 政治: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社会基础、阶级条件。

3) 思想文化: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社会基础,冲击并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文化习俗(中西合璧、土洋并存)4) 发展趋势先天不足,民族工业不能独立发展⑸、最终命运 归宿,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一部分°思想领域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习酋方、抵制侵略、启蒙与救亡结合,)一个主题 学习西方变革图存 两个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三个阶段器物 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魏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践洋务运动拓展《海国图志》开始改变中国对世界的看法,开始改变传统士人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 新航路开辟改变欧洲对世界的看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