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闭沟2第HUNAN UNIVERSITY研究生课程论文鲁迅与周作人人文理想的维度与向度作者姓名 崔向华 培养单位 中国语言文学院导师姓名及职称 章罗生教授 学科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 课程名称 鲁迅研究 授课教师 胡辉杰老师 论文提交日期 2009年1月8日鲁迅与周作人人文理想的维度与向度内容提要:鲁迅与周作人在其人生道路上,基本上是从同一个起点出发,曾怀着基本 相似的人文理想,同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干将,投身改革激流并肩作战 然而,在人文理想幻灭的关口,他们却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和道路他们人文理想 的不同维度决定了其人文理想的向度也全然不同关键词:人文理想 维度 向度正 文:鲁迅与周作人作为同胞兄弟,基本上是在同样的起点上步入新文化阵营, 并成为“五四”前后并肩作战的文化主将的是什么使有着基本相同的文化背景、 生活经历乃至人文理想的兄弟最终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的呢?笔者以为,最 主要的一点就是他们人文理想的不同维度决定了其人文理想的向度也全然不同 因此,他们在人生道路的抉择上,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方式和态度一、人文理想的维度所谓人文理想的维度,这里是指鲁迅和周作人所坚持的人文理想的横向辐 射度,包括人学观念、人文立场、人文价值取向、文学建构等内涵。
鲁迅和周作人的早期人生经历是基本一致的,出生在同样的家庭,有着基 本想同地求学经历,同样在日本接受了西方文学的熏陶,归国后不久投身新文化 运动,在如火如荼的“五四”新文化大潮中崭露头角然而他们在相同的人生经 历中却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鲁迅作为长子,在家道中落的过程中饱尝了世态炎 凉的苦涩与人情冷暖的辛酸,在生活求学的经历中受尽了辗转奔波的劳碌和起落 沉浮的煎熬,这铸就了他傲岸不屈的灵魂和坚毅顽强的个性但是,家道中落时 周作人还年幼,加上有兄长的庇护,童年时代的苦难带给他的感受远不如鲁迅深 切,心灵深处也没有经受过那么痛苦的煎熬和折磨,因此,周作人的性格就相对 平和,还暗含着某种妥协性和不彻底性这些个性的差异,致使鲁迅和周作人在 接受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尚呈现出不同的趋向:鲁迅主要接受了积极 入世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并自觉吸纳了西方文化特别是日本文化现实性、批判性 等宏观层面;周作人主要接受了淡然处世的道家文化的影响,并深入到西方文化 主要是日本文化的内在,感受了风俗人情等微观性文化要素因而,两人在人文 理想的维度即人学观念、人文情怀、人文价值取向和文学建构等方面有着很多的 不同之处。
人学观念:社会的人与个体的人在文学即人学这一点上,鲁迅与周作人的观念是基本一致的鲁迅和周作 人在旅居日本求学期间,都接受了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的熏陶回国后,两人主 动以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向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开战他们通过 自身的社会和文学实践,主张人性独立,个性解放;呼吁关怀人,尊重人;倡导 追求精神自由、尊重个性人格的“人”的文学然而,究竟这个“人”应该是怎 样的,二者的看法却截然不同鲁迅认为,人是社会的人,具有阶级性,因此, 必须在承认其社会性的前提下来倡导全新的“人文理想”鲁迅在杂文《“硬译” 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中指出:“ 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 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 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可见,鲁迅的“人”学观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承认 人的社会性,即所有的人都是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人,而不是空泛的抽 象概念鲁迅先生没有离开那个时代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来谈论人 道主义正因为看到了当时人们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的压迫下生存处境的恶劣以及精神力量的扭曲这种特殊而广泛的“社会性”,他 怀着深刻的隐痛,力图“画出这些沉默的国民的魂灵”,以唤起广大民众的觉醒。
他将抽象的“个性解放”思想具体化到揭露下层人民的不幸,笔触集中到人民群 众精神上的病苦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 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因此,在鲁迅看来,“人”的文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将长 期处于阶级压迫与剥削中的病态的人们解救出来周作人认为,人的文学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是个人以人类之一的资格 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个人感情和代表人类意志的文学,只承认“大的方面有人类, 小的方面有我”的“大人类主义”是人道主义的文学基调他认为“人”应该是 独立的个体,全人类所有人不分年龄、贫富、种族、阶级,都应该平等的得到尊 重和关爱,因而信奉“博爱”和“宽容”的“泛爱”哲学可以说,周作人“更 关心的是人性的全面发展,在周作人看来,所谓‘人性'的全面发展, 包括物质 的生存、欲望的满足和精神的自由发展两个方面,而后者是更为重要的这种本 体角度的‘人性'论, 从‘人的精神自由发展'言,对于攻击禁锢思想自由的封 建专制统治,反对儒学思想专制有重大作用, 但这种对全人类的关心其实是空泛 的博爱在那个民族危亡,人民痛苦的时刻,这种’人性'的设想尤其显得空洞” ⑴他所提倡的“人”是消弭阶级、种族、国家差异的超现实的、抽象的存在, 忽视了人的社会本质,逃避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巨大的矛 盾冲突。
周作人的“人”学观念,由于无视压迫与被压迫的客观事实,否定人的 阶级性的存在,实际上是消解了人的社会性,有意无意地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埋下 了反人民的精神种子概而言之,“鲁迅一生自觉承担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社会意识和民族思想 危机的重压,始终是以民族和民众为本位的而周作人所做的只是承担起自我意 识中产生了痛苦的知识者的矛盾和精神紧张,他的注意力更多的是在脱离现实关 系的抽象的人的身上,他泯灭了人的个体的现实差别” [2]人文立场:平民情结与贵族情怀 鲁迅和周作人前期的生活经历是大致相同的,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出发点 也基本相似应该说,他们踏入新文化阵营之初,人文立场也是并行不悖的他 们充满对旧文化、旧时代的批判精神,对新文化、新时代有着无限的向往和追求, 因此,二人站在反传统、反专制的立场上,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入推进摇旗呐喊, 不久即双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们倡导“人”的文学,关注普通民众生存 境遇的改善,表现出尊重人民、关心群众的平民立场鲁迅在家道中落、辗转奔波的人生经历中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下层人民所蒙 受的深重的苦难和不幸因此,鲁迅主动与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人民靠近,对处 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劳苦大众有着深切的同情。
他怀着深广真挚的爱,终其一生对 中国的普通百姓进行“国民性”改造,以自己的血泪文字唤起被压迫民族和被奴 役人民的觉醒和奋起鲁迅对于广大人民的爱使他成为被“压迫人民的代言人”, 他的笔下多是纯朴善良但又苦难深重的下层人民,如祥林嫂、闰土、单四嫂、爱 姑等等,都是被摧残被扭曲的悲剧形象鲁迅以爱的赤诚和悲的隐痛剖析他们的 灵魂,并热切地呼唤他们的觉醒可以说,鲁迅的人文立场,是有着典型的平民 情结的,他深邃锐利的眼光,始终关注下层人民的疾苦,哀他们之所哀,痛他们 之所痛可以说,下层人民的苦难是鲁迅人文关怀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周作人也一度倡导平民关怀,他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境遇的改善,作品中 也出现过很多的凡俗庸常的“平民”然而,周作人的这种平民关怀与鲁迅关注 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不同,他关心的是所有普通人的平常生活,是没有阶级、贫 富差别的一切人的物质生存、欲望的满足和精神的自由发展与鲁迅不同,童年 时代的苦难带给周作人的感受是非常模糊的,生活状况的相对安逸,以及人生境 遇的相对平和,使周作人不可能有那么深沉的苦难意识和那么真挚的平民情结 因此,在周作人的精神世界里,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苦难是隔着一层纱的壁画, 虽然可以感受得到,但却并不深切,甚至在特定的时候还可以暂时搁臵。
如果说, 鲁迅一生都是眼睛朝下,逐渐向下层人民靠近的话;那么周作人则是眼睛向上, 渐走渐远,直至悠然地成为一名玩味人生的精神贵族人文价值取向: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理想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文价值取向,长期以 来,当面临这种价值抉择的时候,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正派知识分子通常会 做出两种不同的抉择: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如果无须经历重大的挫折,几乎一 切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都以兼济天下为目标鲁迅和周作人在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 之初,应该都是心存这样的理想的他们作为古老的中国蹒跚走向现代的最后一 代同时也是开创新文化的第一代知识分子,承受了以前的知识分子沉淀已久的忧 患意识的同时,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豪情,不断探 索和寻求振兴国家民族的新道路他们意识到只有找到“济世救民”的强国之术, 才能改变民族所面临的巨大危机,因此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学术救国、文学醒世的 人生道路在文学方面,鲁迅与周作人并肩作战,参与文学研究会,创办《语丝》 周刊,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撰写声情并茂的散文, 为开辟文学现代化的新时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思想上,他们自觉以思想启蒙 为己任,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民众的觉醒。
在政治上,他们也积极投身革命 洪流,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鲁迅赞成革命,为革命者摇旗呐喊,奔走呼 告;周作人主张和平,提倡“新村运动”,成立攻读互助小组,希望通过劝善唤 起人们理性的觉醒这都表明,在投身新文化运动的时候,鲁迅和周作人是同样 怀着“兼济天下”的理想的如果五四运动一举成功,国家面貌彻底改观,社会状况逐渐好转的话,两 者应该是都能保持昂扬的姿态投入新的生活的但不幸的是五四运动很快陷入低 潮,社会状况不仅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反而变得更加黑暗,国家、民族和人 民跌入更加深重的灾难之中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鲁迅和周作人都感到了理想 破灭后的震惊与苦闷理想幻灭之后,失落和彷徨是难免的,鲁迅和周作人都处 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兼济天下”,这可能要呕心沥血,甚至粉身碎骨; 一边是“独善其身”,这有可能保全性命,苟且偷生鲁迅在一段时间的徘徊与 思考之后,毅然选择了继续战斗,从现实斗争中艰苦的探索人民的力量和价值 而周作人则选择了黯然退隐,走入轻吟个人悲欢,浅唱民俗风情的狭小世界当 然,周作人的最大悲哀倒不在于他选择了 “独善其身”的退隐,而在于他就连这 样的人生选择,也不能坚持到底,以致误入歧途。
想要“独善其身”却不能善始 善终,这既是其性格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造成的人格悲剧,也是那个动乱年代给 受道家文化和西方文化双重影响的周作人制造的时代悲剧文学建构:精英文学与闲适文学在提倡“人的文学”,力图以“文学”的方式关注社会现实,注重将文学 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唤起民众的觉醒等文学主张,鲁迅与周作人最初的立 场是基本一致的新文学运动中,他们从西方文学思潮中汲取理论源泉,共同推 动“文学研究会”、《语丝》等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的发展,同时创作了大量 杂文和散文,极大地丰富了五四新文学的成果然而,因为个性的差异和观念的 不同,他们逐渐越走越远,而兄弟失和,更成为了他们彻底分道扬镳的直接导火 线反映在文学建构上,鲁迅始终坚持“韧性的战斗”,以文学为武器,揭露社 会弊病,反对封建礼教,鞭挞丑恶现实和污浊灵魂,解剖国民性的弱点,呼唤民 众的觉悟和奋争,探索中国革命的命运与前途鲁迅始终站在一位思想启蒙者的 高度,在激荡的时代大潮中疾声呐喊,警醒世人因此,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文 化先驱者和思想启蒙者的“精英”色彩,闪耀着崇高的人文精神的光芒周作人在最初的文学实践中,也是以文化先驱者和思想启蒙者的姿态出现 的。
他的《谈虎集》集中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文化,笔锋直指反动军阀、帝 国主义和国民党的“清党”行为,言辞激烈,闪耀着匕首的寒光,表现出“浮躁 凌厉”的战斗性特征然而,随着新文化运动低潮的到来,周作人性格中“平和 冲淡”的一面逐渐显露出来并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从提倡文学“为人生”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