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基米德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公元前287〜前212)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静力学 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公元前287 年诞生于地中海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今意大利锡拉库 萨)他的父亲是古希腊天文学家和数学家阿基米德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偏爱数学,很早 就学习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前 330-前 275)的《几何学原理》 11 岁的时候,阿基 米德去当时著名的文化中心——尼罗河畔的亚历山大城学习学习期间对数学、力学和天文 学有浓厚的兴趣在他学习天文学时,发明了用水力推动的星球仪,并用它模拟太阳、行星 和月亮的运行及表演日食和月食现象为解决用尼罗河水灌溉土地的难题,他发明了圆筒状 的螺旋扬水器,后人称它为“阿基米德螺旋”公元前240 年,他学成后回到叙拉古,当了国 王亥厄洛的顾问,帮助国王解决生产实践、军事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科学技术问题公 元前 212 年,叙拉古城失陷,正在聚精会神地研究科学问题的阿基米德,不幸被蛮横的罗马 士兵杀害2. 哥白尼1515 年,哥白尼开始写作《天体运行论》一书在《天体运行论》完成后,哥白尼却对它的 出版犹豫不决了他但心这部书出版后会遭受到地心说信徒们的攻 击,并受到教廷的压制。
在朋友和学生的支持鼓励下,经过长期反复的考虑,哥白尼终于决定出版这部著作1542 年 6 月,《天体运行论》和排印工作开始进 行 1543年 5 月 24 日,弥留之际的哥白尼终于见到 刚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可惜当时的他已经因为脑溢血而双目失明,他只摸了摸书的封面, 便与世长辞 了3. 布鲁诺(Giordano Btuno, 1548-1600),意大利哲学家和思想家1583 年,布鲁诺到英国,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宣传 哥白尼的日心说 1585 年去德国,宣传进步的宇宙观, 反对宗教哲学,进一步引起了罗马 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 1592 年,布鲁诺在威尼斯被捕入狱,在被囚禁的八年中,布鲁诺 始终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 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布鲁诺的主要著作有《论无限宇宙和世界》,书中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并明确指出:“宇宙 是无限大的”,“宇宙不仅是无限的,而且是物质的”还著有《诺亚方舟》,抨击死抱《圣经》 的学者4. 伽俐留?伽俐略(1564--1642)1609 年伽俐略通过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发现:月亮不是一个光滑的球体,它的表面矗立着无数 座火山口和高山。
于是他得出结论说从总体来看,天体不是 平滑完美的,而是和地球同样, 具有凸凹不平的表面通过观察,他看到从整体来讲银河并不是一片银色的云体,而是由众 多的个体星星组成的,这些星星距离我们 如此遥远以致用肉眼看上去就成了模糊的一片通 过对行星的观察,他发现有些环带包围着土星,有四个卫星绕着木星运行这显然说明了地 球以外的行星周围也可 能会有运行的天体通过观察他发现了太阳黑子(事实上在他以前就 有人观察到了太阳黑子,但是他公布的观察结果更有说服力,因而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他 发 现金星这颗行星的盈亏和月亮的盈亏十分相似这对于说明地球和所有其他行星都绕太阳 运行的哥白尼学说是一项重要的证据由于支持哥白尼学说而遭致了有势力的教会的反对, 1616 年他被下了一道禁令,不准讲授哥 白尼学说 1632 年,他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33 年,他被罗马梵蒂冈宗教裁判所判处8 年软禁,并再次被逼表示和哥白尼学说决裂1638 年,伽利略私下托人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了《论两种新科学》1642 年 1 月8 日,伽利略病逝伦琴 德国物理 发现X射线洛伦兹 荷兰 物理 创立电子理论 巴浦洛夫 俄国 生理学 消化生理学 爱因斯坦 德国 物理 相对论 陈景润 中国 数学 歌德巴赫猜想 玛丽•居里法国物理 发现镭和钋 普朗克 德国 物理 创立量子论、发现基本量子 杨振宁、李政道 美国 物理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 牛顿 英国 物理 万有引力定律高斯 德国 数学 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 门捷列夫 俄国 化学 化学元素周期表 诺贝尔 瑞典 雷管 雷管 达尔文 英国 生物 进化论 华罗庚 中国 数学 优选法和统筹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惠更斯 荷兰 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 介于伽利略与牛顿之间一位重要的物理学先驱 丁肇中 美国 物理 J 粒子的发现 法拉第 英国 物理 研究电和磁阿基米德、哥白尼、布鲁诺(Giordano Btuno, 1548T600),意大利哲学家和思想家、伽 俐留?伽俐略、查谦,物理学家、教育家。
首次采用蒸发型铂片研究了光电效应的不对称性,清楚地界定了 不对称性发生的条件,消除了因不对称现象而引起的与量子论的矛盾同时还指出以光电效 应方法测定普朗克常数的正确途径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创建了武汉大学和华中工学院物理 系积极倡导“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和研究方法,为我国培养了许多物理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