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特性粘度的测试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78KB
约3页
文档ID:450420001
特性粘度的测试_第1页
1/3

实验二 乌氏粘度计测定聚合物的特性粘度一、实验目的粘度法是测定聚合物分子量的相对方法,此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且具有较好的精确度,因而在聚合物的生产和研究中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通过本实验要求掌握粘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二、实验原理分子量是表征化合物特征的基本参数之一但高聚物分子量大小不一,参差不齐,一般在103~107之间,所以通常所测高聚物的分子量是平均分子量测定高聚分子量的方法很多,本实验采用粘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高聚物在稀溶液中的粘度,主要反映了液体在流动时存在着内摩擦在测高聚物溶液粘度求分子量时,常用到下面一些名词如果高聚物分子的分子量愈大,则它与溶剂间的接触表面也愈大,摩擦就大,表现出的特性粘度也大特性粘度和分子量之间的经验关系式为:式中,M 为粘均分子量;K为比例常数;alpha是与分子形状有关的经验参数K和alpha值与温度、聚合物、溶剂性质有关,也和分子量大小有关K 值受温度的影响较明显,而alpha值主要取决于高分子线团在某温度下,某溶剂中舒展的程度,其数值解与0.5~1 之间K 与alpha 的数值可通过其他绝对方法确定,例如渗透压法、光散射法等,从粘度法只能测定[η]。

在无限稀释条件下因此我们获得[η]的方法有二种;一种是以ηsp/C对C 作图,外推到C→0 的截距值;另一种是以lnηr/C对C作图,也外推到C→0 的截距,两根线会合于一点方程为:测定粘度的方法主要有毛细管法、转筒法和落球法在测定高聚物分子的特性粘度时,以毛细管流出发的粘度计最为方便若液体在毛细管粘度计中,因重力作用流出时,可通过泊肃叶公式计算粘度m=1)对于某一只指定的粘度计而言,(4)可以写成下式省略忽略相关值,可写成:式中,t 为溶液的流出时间;t0为纯溶剂的流出时间可以通过溶剂和溶液在毛细管中的流出时间,从(6)式求得ηr,再由图求得[η]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主要仪器:恒温玻璃水浴(包括电加热器、电动搅拌器、温度计、感温元件和温度控制仪)、三管乌式粘度计、秒表、洗耳球、250ml三角烧瓶、 20ml移液管、40 ml砂芯漏斗主要原料:溶剂(分析纯)和聚合物自选四、实验方法、步骤及结果测试1. 试样准备:按溶剂选择原则选择待测高聚物的溶剂从手册查所选高聚物/溶剂对在特定温度下Mark-Houwink方程中的K和α值预先在容量瓶内配制精确体积的溶液浓度选择要使溶液和纯溶剂流经乌氏粘度计上两刻度线之间C球的时间比约为1.2~2.0。

2. 温度调节: 图1 乌式粘度计恒温水浴温度控制在25±0.1℃,注意粘度计要放在离搅拌器较远的地方,这样温度波动对粘度计的影响较小3. 测定流出时间:将洗净烘干的乌氏粘度计(图1)垂直放在恒温水浴中,使G球完全浸没在水面下,由A管用G2耐酸度漏斗过滤10~15毫升苯溶剂于粘度计中,恒温10分钟左右,B、C两管各套一胶管,用吸球从B管的胶管将溶剂吸至G球一半,取下吸液球,开启C管,使空气进入D球,以秒表记录溶剂流经a、b刻线间的时间,重复三次,其误差不得超过0.2秒,取平均值为溶剂的流出时间t0,倒去溶剂用漏斗将已配好的试液过滤一半于粘度计内,用吸液球抽吸到G球2~3次后将溶液倒掉,剩下一半于粘度计中,测定其流出时间,重复三次取平均时间t4 计算:1)ηsp的计算:根据所测的t和t0数据由公式ηr=t/t0计算ηr,再由公式ηsp=ηr—1计算出ηsp2)粘均分子量计算:ηsp/C及lnηr/C作图外推得到[η]值,由将聚合物溶液在25℃时的α,K之值代入经验公式: [η]=KMηα即可求得试样的粘均分子量五、实验数据记录1.数据记录2.作图由回归直线截矩得[η]=3.由公式代入数据得六、 思考题1.乌式粘度计测量聚合物分子量有何优点?2.为什么在配制试样溶液时需用移液管正确量取混合溶剂于锥形瓶中,而将溶剂或溶液倒入粘度计中时不需正确量取?3.在本实验中影响数据正确性的关键是什么? 高聚物溶剂体系的[η]--- M关系式 高聚物 溶剂 t/℃ 103K/dm3·kg-1 α 分子量范围M×10-4 聚丙烯酰胺       聚丙烯腈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乙烯醇   聚苯乙烯 聚己内酰胺 聚醋酸乙烯酯 水 水 1mol·dm-3 NaNO3 二甲基甲酰胺 苯 丙酮 水 水 甲苯 40%H2SO4 丙酮 30 30 30   25 25 25 25 30 25 25 25 6.31 68 37.5   16.6 3.8 7.5 20 66.6 17 59.2 10.8 0.80 0.66 0.66   0.81 0.79 0.70 0.76 0.64 0.69 0.69 0.72 2~50 1~20     5~27 24~450 3~93 0.6~2.1 0.6~16 1~160 0.3~1.3 0.9~2.5 摘自:印永嘉主编.大学化学手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92。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