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反射指椎体束病损时, 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又称锥体束征 1 岁半以内的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也可出现这种反射,不属于病理性1.巴宾斯基 ( Babinski) 征 用竹签自足跟部划足底外侧至小趾掌关节处再转向足拇指侧, 正常反应为足趾跖屈 如表现为拇趾缓缓背屈, 其余四趾呈扇形散开为阳性反应,是锥体束受损害的重要体征之一2.奥本海姆( Oppenheim )征 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病人胫骨嵴用力由上向下滑压, 正常表现与阳性反应同巴宾斯基征3.戈登( Cordon)征 医生用拇指和其他四指捏压腓肠肌,正常表现与阳性反应同巴宾斯基征4.查多克( Chaddock)征 用竹签在外踝下方经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到跖关节处 正常表现与阳性反应同巴宾斯基征以上 4 种体征临床意义相同,以巴宾斯基征价值最大,也最常用babinski 征: 巴宾斯基征; Oppenheim 征: 奥本海姆征 ;Gordon 征: 戈登征 ; Chaddock 征: 查多克征 征;Hoffmann 征: 霍夫曼征 ; Schaffer 征: 夏菲征 ;Gonda 征: 冈达征1. Babinski 征( 巴彬斯基 ):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 医生手持被检查踝部, 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缘, 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为内侧, 正常反应为呈跖屈曲,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2. Chaddock( 查多克 )征:由竹签在外踝下方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3. Oppenheim ( 奥本海姆 )征: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查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4. Gordon( 戈登征 ) 征: 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5. Corda 征: 将手置于被检查者足外侧两趾背面,向跖面按压后突然放松是生理性浅、 深反射的反常形式, 其中多数属于原始的脑干和脊髓反射 主要是锥体束受损时的表现, 故称病理反射出现病理反射肯定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但在 1 岁以下的婴儿则是正常的原始保护反射 以后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 锥体束和锥体外系逐渐完善起来形成 以后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 锥体束和锥体外逐渐完善起来形成髓鞘,使这些反射被锥体束所抑制当锥体束受损,抑制作用解除,病理反射即出现病理反射主要是巴彬斯基征及其有关的一组体征 巴彬斯基征的出现绝大多数情况下均表示锥体束有器质性病变然而个别情况下,如低血糖昏迷或全身麻醉时,可有一过性病理反射阳性 此时如经静脉注射高渗糖或麻醉解除则此病理征迅速消失, 这种情况似乎还不能表明锥体束已发生组织损伤 病理反射阳性出现的反应要由刺激下肢不同部位而产生、 方法及名称较多、 但巴彬斯基征常见, 以有时巴彬斯基生虽为阴性, 刺激其他部位引出阳性反应仍有临床价值。
临床上主要的病理反射有以下几种:一、巴彬斯基征 高尔登征 卡道克征 欧笨海姆征Babinski ’ s sign Gordonsign ’ s signChaddock’ s sign Oppenheim ’ s sign【病因和机理】1.巴彬斯基征 :传入神经为胫神经,中枢在骶髓 1的后角细胞 — 腰髓 4-5 和骶髓 1-2 的前角细胞,传出神经为腓深神经 巴彬斯基征是锥体束损害相当可靠的指征,多见于锥体束损伤,亦可见于深睡、深度麻醉、药物或酒精中毒、 脊髓病变、 脑卒中、 癫痫发作后的 Todd氏麻痹时和低血糖休克等 疼痛过敏者、 足刺划疼痛过重者,舞蹈症或手徐动症常有不随意运动可出现Babinslci 征,这是由于患者多动之故2.卡道克征 :与巴彬斯基征相同3.高尔登征 :与卡道克征相同4.欧笨海姆 :与高尔登征相同临床表现】1.巴彬斯基征 :患者仰卧位 :用一钝尖刺激物刺划病人的足外侧缘, 由足跟向前至小趾根部再转向内侧, 引起拇趾背屈,其余四趾屈及扇形展开,称 “ 开扇征 ” ,是典型的巴彬斯基征阳性表现 第二种方法为刺激足底外侧缘时只出现拇趾背屈,其余四趾不牙合屈也不扇开。
第三种方法是刺激足底外侧时,拇趾及其它四趾皆背屈,伴有四趾的扇形分开临床上有足趾 “ 开扇征 ” 而无拇趾背屈, 只能认为有锥体束损伤的可能性, 不能肯定为巴彬斯基征阳性2.高尔登征 :患者平卧, 检查者用于挤捏腓肠肌, 出现拇趾背屈为阳性其临床意义同巴彬斯基征3.卡道克征 :患者平卧位, 双下肢伸直, 用一钝尖物由后向前轻划足背外侧部皮肤出现足拇趾背屈, 即为阳性其敏感性与临床意义与巴彬斯基征相同4.欧笨海姆征 :检查者用拇指和食指沿病人胫骨前自上而下加压推移, 其反射和巴彬斯基征相同, 其临床意义也相同鉴别诊断】(一)肌萎缩侧索硬化(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早期一侧上肢运端肌肉萎缩, 逐渐出现其它肢体肌萎缩, 下肢及躯干偶可受累, 最后面肌及舌肌受累才出现萎缩, 1-2 年才发展到全身肌萎缩早期锥体束损害不明显, 故早期诊断较困难, 必须有明确的锥体束征才可确诊 约半数以上有 Babinski 征, 无感觉障碍及大小便失禁,发生褥疮者罕见,早期有蚁行感、疼痛等二)脑出血( cerebral haemorrhage ) 多有高血压病史,常在 50~ 60 岁发病,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起病,发展迅速,早期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征象,意识障碍,伴有脑膜刺激征及偏瘫、失语等脑局部症状,病情加重可出现昏迷,四肢肌张力低,鼻声呼吸,反复呕吐,常有双侧瞳孔不等大,一般为出血侧瞳孔扩大, 部分病例两眼向出血侧凝视, 出血灶的对侧偏瘫, 肌张力偏低, 巴彬斯基征阳性。
针刺瘫痪侧无反应腰穿可呈血性脑脊液, CT 显示高密度灶 MRI、 T1W、T2W 脑内高信号区三)脑血栓形成( cerebral thrombosis ) 多发于60 岁以上老年人,伴有高血压病史及脑动脉硬化者和冠心病或糖尿病史, 男性多于女性 常于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病, 1-4 天内达高峰、昏迷较轻,头痛、呕吐者少见,瞳孔无变化,眼底动脉硬化,病灶对侧肢体瘫痪,常出现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颈部有抵抗,肌张力低,病侧巴彬斯基征、卡道克征及高尔登征阳性 脑脊液检查多正常, 颅脑 CT 显示低密度区MRI、 T1M 低信号区, T2M 稍高信号区四) 多发性硬化 ( multiple sclerosis ) 多在 20-40岁之间发病, 很少在 10 岁以下 ( 3% ) 及 50 岁以上 ( 5% )发病者,女性多于男性多有缓解与复发病史,多有复视,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肢体的感觉异常,锥体束受损可出现痉挛性肢体瘫, 可表现为截瘫、 四肢瘫三肢瘫、偏瘫或单瘫,腱反射亢进, Babinski 征阳性五)良性流行性神经肌无力( benign epidmic neural myasthenia ) 初期可有低热或无发热,潜伏期约 1 周左右, 伴有上呼吸道感染, 咽痛、 胃肠道症状等。
全身淋巴结肿大, 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明显, 神经系统受累者侧出现头痛、颈硬及颈痛、肌肉痛眼球震颤,复视,肌阵挛,咽喉部肌无力,肢体软弱乏力,腱反射正常、亢进或减退,病理征阳性肌束颤动,伴有肌肉疼痛及压痛,皮肤感觉过敏失眠及多梦、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忧郁、癔病样发作等六) 高血压脑病 ( hypertensiver encephalopathy )多见于急进型或严重缓进型高血压病人, 表现为剧烈的头痛、头晕、呕吐、头胀或精神错乱本病的全面发展可能需要 12~ 48 小时, 以后出现全身性抽搐, 肌阵挛,昏迷及局灶性神经障碍,并可出现半身轻瘫、失语、局灶性癫痫发作以及视网膜性或皮质性失明, 也可出现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及渗出,血压突然升高病理反射阳性腰穿脑脊液多正常,压力增高七) 多发性脑梗塞痴呆 ( dementiacaused multiple cerebral infarcion ) 主要症状有记忆力减退, 智力迟钝,定向力障碍, 判断力差及缺乏自知力 近记忆明显减退,容易遗忘, 但远记忆一般保持较好, 对很熟的人不认识,把时间地点弄错专业知识也遗忘,计算力差,说话词不达意, 甚至不连贯, 精神淡漠, 反应迟钝、 自私自利,自我中心, 伴有情绪不稳定, 脾气急躁, 多疑, 妄想等。
晚期有痴呆, 桡动脉、 足背动脉、 股动脉两侧搏动正常,可听到血管杂音腱反射增高,双侧 Babinski 征阳性掌颏反射、吸吮反射、眉间反射阳性八)葡萄膜大脑炎( uveoencephalitis ) 发病年龄以 25-50 岁多见, 常于春天发病 先有脑膜刺激症状、嗜睡、意识障碍,偶可有偏瘫和失语偏瘫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巴彬斯基征阳性发病 1-2 周出现急性弥漫性葡萄膜炎,视力骤减,睫状体充血,虹膜后粘连,瞳孔缩小,玻璃体混浊,或视网膜浮肿视乳头充血,边缘不清,甚至视网膜剥离尚可出现耳鸣、耳聋和平衡障碍可出现皮肤白斑、白发和脱发等九)肝性脊髓病( hepatic myelopathy ) 本病实际上并不少见, 因多数病人肝性脑病并存, 临床症状被脑病的意识及运动障碍所掩盖而误诊 病理检查发现脊髓后束、侧束的脱髓鞘改变此病发病缓慢,进行性加重,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可伴有括约肌障碍双下肢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常有阵挛,病理反射阳性音叉震动及关节位置觉减退,痛、触觉正常瘫痪肢体肌力 3-4 级完全性截瘫少见,无明显的病损感觉水平血氨升高十)亚急性联合变性( 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 本病无明显的家族史或性别差异。
多在中年慢性起病, 渐进性加重, 早期足趾及手指末端对称性感觉异常,渐向近端伸延两下肢无力,肌张力减低, 轻度肌萎缩, 腱反射迟钝 深浅感觉均可出现障碍,呈周围性分布, 可伴有肌肉压痛, 后索与侧索变性时有四肢无力、肌张力增强、腹壁反射消失巴彬斯基征、卡道克征阳性 并有大小便失禁、 可伴有恶性贫血的苍白, 消化不良及舌炎 周围血象及骨髓涂片可见巨细胞性高血红蛋白性贫血十一)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 hyperparathyroidism )主要症状有舌肌震颤, 舌肌萎缩, 类似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有的可有声音嘶哑,声带麻痹,吞咽困难少数病人合并有神经性耳聋或腱反射亢进, 叩一侧腱反射时对侧肢体亦出现反射活跃, 巴彬斯基征阳性 下肢近端的肌肉常易疲劳和无力 骨盆带及肩胛带的肌肉在活动后常有疼痛及感觉异常, 并可出现肌萎缩 受侵肌肉的肌张力低,腱反射活跃背部疼痛,并伴有压痛,无固定部位十二)癔病性截瘫( hysteric paraplegia ) 女性多见, 病前多有精神因素, 弛缓性与痉挛性截瘫均可见,变化多端,瞬间呈弛缓性,瞬间又呈痉挛性,没有括约肌障碍, 无褥疮及皮肤营养障碍与肌萎缩, 肌腱反射与浅反射正常。
绝无 Babinski 征富于暗示性二、吸吮反射 强握反射 sucking reflex palmchin reflex 【病因和机理】1.吸吮反射 :传入神经为三叉神经第一支, 中枢在前桥三叉神经感觉主核 — 网状结构 — 面神经核,传出神经面神经此反射出现多见于额叶病变、假性球麻痹2.强握反射 :多见于额叶病变 :尤其见于运动的前区病变一侧存在时意义较大,提示对侧额叶病变两岁以下的儿童有此反射为生理性的, 无临床意义 强直性跖反射多见于病变对侧, 偶见于同侧, 此反射属原始反射临床表现】1.吸吮反射 :轻划或轻叩唇部, 立即出现口轮匝肌收缩,上下唇噘起,引起 “ 吸吮 ” 动作正常人无此反射2.强握反射 :用移动着的物体 (如叩诊锤柄) 或手指接触患者手掌时, 引起该手持续的握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