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课程论文黑色的魅力——广西黑衣壮的服饰 我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所以,在此就介绍一下壮族的一些相关知识,主要是介绍一下壮族的一个支系——黑衣壮,及其服饰特点1 壮族简介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形成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有1548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0万,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仅云南就有40多种,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云南壮族和广西壮族同源,是我国历史较悠久的一个民族,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居住在今广西、云南的壮族就和当时中原人民有了较为密切的交往壮族人民在历史上就善于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种植水稻,妇女则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澜2 黑衣壮简介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支系,主要聚居在广西那坡县境内,共有9975户人家,5万多人,占那坡县壮族人口的32%黑衣壮村寨坐落于广西那坡县的崇山峻岭中,这里的人均穿着蓝靛染成的土制黑衣服,居住的环境还保存着壮族古老的“干栏”式房屋。
由于历史上战争和民族迁徙等原因,许多人躲入深山老林,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从而保留了古老的文化黑衣壮血统古朴纯正,族规族内通婚,但禁止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七代内通婚,其族不乏俊男美女村民之间和睦相处,平等互助黑衣壮,这个“以黑为美”的民族在生产、生活等方面还沿袭着原汁原味的族群习俗,所以被人类学家誉为壮族的“活化石”2.1 “黑”的由来黑衣壮以黑为美,至今还沿袭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服饰文化,无论男女老少都穿着自家用蓝靛纺染的黑色衣服相传在远古的时候,黑衣壮的祖先在抵御外来侵略者的战争中受伤,躲进了密林里,机缘巧合之际发现了蓝靛草,并以此治愈了身上的伤因而在战争取得胜利后,该族的祖先将蓝靛草奉为本族的“神草”,并将其移植到自己的部落里黑衣壮还保留着原始的纺染工艺,从棉花到制作成为服饰的整个过程都是他们自己操作,每家每户放着古老的纺车为何黑衣壮独崇黑色呢?除了相传侬老蓝靛制黑衣,摸黑身体、武器以加强抵抗外族的传说外,还以为“黑”是思想的源泉、思想的场所和它的场所性的本质,是原始纯朴的本性,是我们本源的家生活如同荷尔德林的“盛满了黑暗的光明”的酒杯一样,黑色有着纯澈、善良的生命特征2.2 黑衣壮服饰特点 黑衣壮,顾名思义,就知道是他们的特点--------穿的衣服颜色的黑色的。
黑衣壮至今仍然保留着穿黑色的传统,同时,穿戴上的实用性与款式大方朴素美观有机的结合完善了黑衣壮服饰文化的内涵黑衣壮男人穿的是前盖大襟上衣,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头上还缠着圈成数圈的黑布头巾,腰间系一条红布或红绸的带子,以示驱鬼赶邪,兼有显示男人威武神勇气概之意妇女都喜欢穿右盖大襟和葫芦状矮脚圆领的紧身短式上衣,下身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腰系黑布做 的大围裙,头戴黑布大头巾黑衣壮的衣裤套裙别具一格,为广西其他壮族地区所少见这种着装显示出立体层次感,人也显得活泼秀雅赶圩或走访亲友时,将围裙向上翻卷可作口袋使用,劳动时又可装少量的菜豆和零星杂粮黑衣壮妇女所戴的双角形头巾,也是外地壮族服饰中所罕见的以崇尚黑色为主题的审美意识,构成了黑衣壮独特的区域服饰文化妇女们的穿戴全靠自己巧手一针一线缝制而成她们的衣边、袖口、裙边和头巾的四边都用红布或黄布剪成小条捆镶上去,有的则用红、黄、蓝色丝线绣成波浪形的线条,使黑中托透出红、黄、蓝色的细线段,清雅明亮,色彩协调中更凸显层次的美和玲珑的美黑衣壮妇女佩带的银项圈,两端都制成鱼形状,有如双鱼对吻抹不去的“黑”色魅力,黑衣壮服饰被称为壮族服饰“活化石”——黑色彩边宽袖裤服饰,庄重中,显得清雅明丽。
2.3 黑衣壮纺织技术黑衣壮妇女自种棉花,自己纺纱、织布、染布,缝制传统的民族服装由纺纱到制成衣,一般有以下几个过程:脱棉籽、做棉条、纺纱、织布、锤布、染布、缝制 (一)脱棉籽即用棉籽脱粒机或手工把棉花中的棉籽脱粒干净采棉后先晒干,去枯叶,除去棉籽棉籽脱粒机有从集市买来的,也有自己用木头做的,其关键部位均是铁制或钢制的 (二)做棉条除净棉籽后弹松棉花,将棉花搓成拇指大小、一尺长的棉条,即可纺棉 (三)纺纱即用纺纱机将棉条纺成线纺纱时用手捻出一段纱头,缠在纺纱机的拈杆上,左手提起棉条,作申引动作,右手有节奏地转动轮盘,利用旋转惯性, 将纤维拉长,增加拈度即可得纱纺纱颇为讲究,纺车摇得不快不慢,摇车轴线要配合恰当,左右手动作协调,这样纺的纱才均匀然后将纱锭绕成股放入沸水中 煮,捞出晾干,再入锅中煮,加米浆使棉线结实有韧性浆透后抖去米浆晾干,套纱筒即可织布4) 织布织布是最艰辛、花时间最多的工序,技术要求比较高装机时先用抽线机将纱搓入纱筒,再将纱筒装入排线筒,然后从排线筒上抽纱穿过排线网装入织机,最后将纱穿于梭 中,即可开织织布时,双脚踏织机踏板,用手抛梭,每踏一次,即抛梭一次,如此反复。
一般先放经线,织时拉平绷紧经线用梭将纬线穿入,用木板扣紧,来回往复如需要织出各种花纹图案,就需放入染有彩色的纱线这样织出来的布只是粗布,需浸染才能制衣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地人织布时不能讲与紊乱和断裂有关的言语,否则认为纱易乱、线易断而织不成布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纺纱机和织布机还被作为嫁妆送给出嫁的女儿 (五)染布染布所用的染料是蓝靛蓝靛有的是自家制作提取的,有的是从圩上买来的春天人们种下蓝靛草,等到七、八月,蓝靛草长有两、三尺高时便将其割下,浸泡在染缸里待几天后茎叶溶于水中,取出残梗,滤去渣沫,将石灰浆放入蓝靛水(一般100斤蓝靛叶放3-4斤石灰浆),用瓢不断搅浑均匀,沉淀后即获蓝靛膏,再按1桶蓝靛膏配4桶草木灰水的比例加入草木灰水搅拌均匀,发酵7天后即可染布在染布前还需将适量的猪血和牛胶煮成水,倒入蓝靛水中搅匀,将白土布浸泡于缸中,定时 搅动待白布染成蓝黑色时取出晾干,用蒸锅蒸1个小时,用清水漂洗后又放入染缸里浸泡如此反复数次浸染、漂洗之后,晾干成黑布在黑衣壮地区,人们敬奉染缸,平时不能在染缸上放置污秽之物,否则就被认为染不好布每年农历七月十九日是王母娘娘的忌日,据说这一天王母娘娘要下凡作祟,当地人便在染缸上放上又粗又老的瓜苗,他们相信,如果王母娘娘摸到长有小刺的老瓜苗就会恐惧而不敢做坏事,染缸才能染出好布。
过了农历七月十九日,人们就可以选一个好日子开始染布了,染布一般会持续到农历十二月 (六)锤布染织出来的黑布,还要经过“浆衣”(即锤布)才能使黑布具有平整的线条先在布面上 “打浆”,以米浆或一种野生薯类的淀粉制稀浆,涂于布面,使之有光泽,然后锤打锤布的工序也很重要,使用的工具有垫布石和锤锤时很讲究,先在垫布石上 垫放一层薄布,然后把布条折成方形,厚度在8-10厘米,再在布上盖一层布,包好锤时需要2-3人同时锤,动作要平稳,方向要一致、密集锤后清洗,再锤再洗,时间看布的成型而定,一般要反复多次,直至布平滑光亮为止这样处理的布料不仅坚固耐用,而且色泽光洁,经久不褪七)制衣把锤好的布裁剪成服饰方法是:先量好身体尺寸,然后在布料上画线,再用剪刀沿线裁剪,裁剪布之后,用针线以手工的方式缝制衣服缝制一套衣服(上衣、下裳)一般要4-5天的时间 一套衣服从纺纱到手工制成衣,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耗时约20多个工日(每个工日10小时计)由于黑衣壮妇女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要做家务,所以只能利用工余饭后和农闲时间纺纱、织布和制衣黑衣壮自种、自织、自染、自穿,是地地道道的民族文化这一过程充满了黑衣壮特有的生活气息和传统习俗的诗情画意。
蓝靛染织文化的氛围很浓黑衣壮的蓝靛染织工艺,不但是黑衣壮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3 结语黑色文化成为黑衣壮山歌的主要咏唱对象,“黑枪舞”等 成为其民族主要代表舞蹈生活万紫千红,黑衣壮独崇黑色正是对这种善良、纯朴生活的追求,是黑衣壮万里迁徙、历经战乱仍然生存的强大的民族生命力的象征上课感受从大一开始便早已对这门选修课有所耳闻,问起学长学姐们要选哪一门选修的时候他们也都会推荐“民俗风情”,所以,从大一开始便一直想选这门课程但是由于这门课人气太高了,大一大二的时候我们都不具备什么优势,也可能是人品没有爆发所以一直没选上,有点小沮丧还好,凭借大三这样一个地位优势今年终于选上了,相当兴奋我是一个对民俗文化很感兴趣的人,藏族的服饰、摩梭族的走婚、维吾尔族的舞蹈等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每一次上课都充满了期待,今天老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上课的氛围比起平时的专业课来说也是相当轻松的,特别是第一节课的时候还能欣赏到现场版的新疆舞蹈,真是大开眼界所以在上这门课的时候感觉不到任何压力,反而觉得很轻松,而且在轻松的同时还能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看来这门课的魅力果然是名不虚传另外,还有一点很值得一提,就是在课上老师不仅给我们讲国内的一些民俗风情,我们还了解了一些国外的民俗。
记忆最深的就是讲印度的那堂课在我心中,印度一直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他的歌曲,虽然我听不懂他在唱什么;他的舞蹈,虽然我不懂他要表达什么,但是他总能给我带来愉悦的心情遗憾的是,我们大三的教学实习安排在这个学期,所以中间有几次课我也不得不请假,也因此错过了很多精彩的内容总而言之,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感谢老师给我们营造的这样一个轻松而有趣的课堂建议1. 老师以后可以多鼓励一些同学上台表演我想选这门课的肯定也有不少少数民族的学生,他们大多也是多才多艺的,让他们表演一方面可以让大家更贴近于少数民族,也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更易于活跃课堂气氛2. 如果老师在课间播放视频的内容可以和当次讲课的内容相一致就更好了,这样我们也可以更形象的了解到一些民族文化最后,感谢老师一学期来的辛勤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