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走进儿童的哲学世界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50KB
约5页
文档ID:530330968
走进儿童的哲学世界_第1页
1/5

走进儿童的哲学世界哲学,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是很高深的学问,他们甚至认为只有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智者才会有哲学其实不然,哲学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尽管我们的哲学是不系统和不完整的这“每个人”当然包括儿童或许又会有些人嗤之以鼻,满不在乎地说:“一些小毛孩子哪里懂得什么哲学”如果这样想的话,你就大错特错了,儿童不仅有自己的哲学,而且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儿童初临人世,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感到新奇,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问个不停,有些问题甚至成人都无法回答他们的疑问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探索,他们是爱智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既然儿童有自己的哲学,那么,什么是儿童的哲学?儿童的哲学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儿童的哲学世界具有什么特点?我们成人该如何面对儿童的哲学?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儿童的哲学世界一、什么是儿童的哲学柏拉图曾经说过,哲学产生于惊异①当我们仰望苍穹,看到无边无际的星空和无数闪烁的星星,人们便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究,对宇宙的探究引发了人们对世界本原的思考,从而产生了哲学儿童初临人世,周围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是那么陌生、那么新奇,他们多么想急于了解身边的事物,了解周围的一切,于是他们的问题便源源不断地滚滚而来。

比如“我是从哪儿来啊”“世界上第一个人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星星一直对着我眨眼睛却不说话”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反映了儿童对周围世界和对自身的积极探索、思考和认识,它们就是儿童的哲学儿童哲学存在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一)儿童哲学产生于儿童的困惑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导源于怀疑和困惑马修斯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儿童的哲学思想也导源于困惑,这种困惑有的时候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有的则在很长时间内也得不到解决我们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比如,很多小孩子都会问到“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啊”,这种困惑正是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如果他们在提出疑惑之前就学习了相对运动,那么他们见到这种现象之后就不会产生困惑了正是这种困惑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探索,而这种探索也是他们为适应这个世界而做的准备二)儿童哲学产生于儿童的文字游戏中儿童哲学不仅以看似严肃的形式——困惑的方式产生,有时还会以幽默的方式产生,这种幽默的方式即文字游戏在马修斯的《哲学与幼童》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早餐时进行了一场关于上学“早”和“迟”的问题的讨论,詹姆斯对他母亲抱怨关于“大惊小怪的人们制订出关于早起等等东西丹尼斯(6岁1个月)用他特有的慢调子,不过思想敏锐地说:“早和迟都不是东西,它们不像桌子、椅子和杯子一类——你能摸到的东西!”②丹尼斯所说的杯子、桌子、椅子之类能摸到的东西就是哲学家所说的物质或物体。

在他看来,杯子、桌子、椅子都是物体,因为它们摸得到,而早和迟就不是物体,因为它们摸不到丹尼斯肯定知道“东西”不仅仅是表达实物的概念,但是他假装不知道,他以这种文字游戏的形式引起了有兴趣的概念性和哲学问题三)儿童哲学产生于儿童的日常推理中有个小女孩问她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告诉她:“你是妈妈生的小女孩接着问:“妈妈是谁生的?”妈妈不厌其烦地说:“妈妈是外婆生的可是小女孩仍然不死心,好像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妈妈,那世界上的第一个人是谁生的?”妈妈这时可被问住了,结结巴巴地说不出来小女孩先是对自身产生了兴趣,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妈妈告诉她是妈妈生的,这时小女孩想到了妈妈是谁生的,妈妈说是外婆生的小女孩由妈妈的回答,看到了一些逻辑性(当然她当时是不懂什么叫逻辑的),下一代是由上一代生的,上一代是由上上一代生的,上上一代是由……这么一代一代往上推,那第一个人又是由谁生的呢?如果妈妈告诉她人是由大猩猩变的,小女孩肯定又会问猩猩是怎么来的?这样一层一层往下问,一直推到生命的最初形态这样无穷无尽地追问下去,最终会归到世界的本原问题而世界的本原问题一直是从泰勒斯开始的哲学家所感兴趣的话题,因此不可小看儿童,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二、儿童的哲学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儿童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哲学呢?是不是儿童一出生就具有哲学呢?答案是否定的儿童并不是从娘肚子里一出来就具有哲学的儿童刚出生时并不具有任何自我意识,他完全是无意识的儿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自己为中心的,儿童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是混沌不分的,即儿童的主客体是混沌不分的,此时的儿童还处于原始人类的主客体的“非二元论”阶段到儿童大约一岁半时,儿童具有了客体永久性概念, “儿童把自己看做是由许多永久客体组成的世界中的一个客体”③,自己成为自己认识的对象,客体永久性概念的获得使儿童摆脱了主客体的“非二元论”状态,进入主客体相分离的状态,儿童成为思维的主体,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成为儿童认识的对象,这些现象和事物常常使思维主体感到困惑,从此儿童开始了对让自己感到困惑和新奇的世界的探索,儿童的哲学也就产生了三、儿童的哲学世界具有什么特点由于儿童和成人的主体发育水平不同,因此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不同的,他们的哲学也是不同的,与成人相比,儿童是用具体思维进行思考的,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大多是从感性出发的一)纯朴的性质从霍尔的复演论出发,儿童的思维水平正处于原始人类的思维水平而原始人类的思维是纯朴本真的,因此儿童的思维也是纯朴本真的。

儿童是用具体思维和形象思维对周围世界来进行理解的,因此,他们常常说出一些稚嫩纯真而又不失哲学意味的话来马修斯在《哲学与幼童》中也说到:“他们由于天真而偶然碰上了哲学,而不象善于自制的人那样,是由于素朴观念而得到的启发,他还没有学会去抵制这样古怪而异想天开的问题,许多哲学家教他们自己从询问的纸篓里将自己拯救出来④(二)自由创造的性质儿童的思维特点是感性而形象的,他们缺乏理性思考,缺乏对生活的感受和经验,但是这种“缺陷”又使得他们不会用既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不会受到社会规范的束缚,因此他们能充分利用他们的想象力对周围事物进行思考,从而使得他们的心灵获得更大的自由同时,儿童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儿童的语言是诗意的他们能用诗意的语言来解释周围的事物,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浪漫气息,因此我们常常能从儿童口中听到诙谐幽默属于他们独创的语言四、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儿童的哲学(一)尊重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天性是爱智慧,这是哲学的源泉成人作为文化的主宰者自然而然地使他面对儿童时居于一种高傲的姿态,面对儿童不厌其烦的发问,成人往往是以一种回避、敷衍或发怒的方式来对待,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儿童的天性成人要懂得儿童爱发问是他天性的一种表现,是他爱智慧的表现,他们通过发问来了解这个世界。

因此,成人在面对儿童时要抛弃自己的优越感,要与儿童进行平等对话,要懂得欣赏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天性二)成人要善于和儿童进行哲学式的对话儿童天生就喜欢发问,这是他们爱智慧的表现,也是他们急于了解和适应这个社会的表现儿童往往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困惑,从而转向对成人的发问面对儿童的困惑和问题,我们成人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既不能对他进行斥责也不能直接把答案告诉他,而是采取一种巧妙的方式与儿童进行哲学式的对话,一步步引导他们自己去探寻结果,培养他们的哲学思维这里介绍一下马修斯和他的儿子约翰的对话:他(约翰)望着我,相当突然地问:“爸爸,我有两只眼睛,每个眼睛都能看见您,为什么我没有看见两个您呢?”我(马修斯)指出:“你有两只耳朵,你对没有听到双重声音感到奇怪吗?”约翰嘻嘻地笑出了声:“听到双重声音是什么意思?”我说:“啊,比方我的、我的、声音、声音、像这个样子、像这个样子他立即回答说:“可是两只耳朵是通往一个方向呀我提出:“难道你的两只眼睛不是通往同一个方向吗?”……⑤马修斯就是用这种哲学式的对话使他的儿子消除了困惑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也要善于用这种哲学式的对话帮助儿童解决困惑,并进而培养他们的哲学思维。

注释:①刘晓东著:《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②【美】加雷斯·皮·马修斯著,陈国容译《哲学与幼童》,文化生活译丛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③【瑞士】皮亚杰、英海尔德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2页 ④【美】加雷斯·皮·马修斯著,陈国容译《哲学与幼童》,文化生活译丛出版社1989年版,第109页 ⑤【美】加雷斯·皮·马修斯著,陈国容译《哲学与幼童》,文化生活译丛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第9页参考文献:①刘晓东著:《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②【美】加雷斯·皮·马修斯著,陈国容译《哲学与幼童》,文化生活译丛出版社1989年版③【瑞士】皮亚杰、英海尔德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