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结构”到“解构”》的读后感文秘090103219 刘牡丹此前,我所认识的“结构”应当就是我们传统概念中的“结构” 了就是文学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是根据主题和塑造人物 形象按照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的生活材料、人物、事件按 照轻重主次合理地加以安排和组织就像造房子得先立框架一样, 作品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结构模式,才有可能把作者的思想充分地表 达出来但很显然,这里所讲的“结构”是一种更大的、更广泛和深刻的 概念,它是以索绪尔的语言学为基础涉及文学、哲学、建筑、社会 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一次思想运动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 是对传统思维的颠覆它是一种思维的探险,打破了人们思考问题 的习惯,因此我们对历史,对文学的思考都与以往大不相同而在 结构主义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解构主义,是对结构的分解、挖掘和揭 示,让其在被怀疑中得到超越与把握然而否定一切必然导致否定 自身,消解一切必然导致消解自我,结构和解构都是在对思维的创 新上各自走向极端而必然陷阱困境!受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结构主义将语言学方法推广到人类文明 各个领域,文学也不例外,文学被视为由词语构成的封闭自足的本 文结构,它的意义不再取决于它与历史的关联而是取决于本文结构 内部诸成分之间的区别性关系。
结构主义的文学理论与艺术批评就 是关于文学艺术结构的分析,它所要着力寻找的便是文学系统内部 的秩序和规则在结构主义文论看来,语言的整体结构决定语言的意义,就如同 棋盘上的棋子一样,在语言里每项要素都由于它同其他各要素之间 的对立才能确定它的价值所以结构主义主要揭示文学结构同语言 结构的相似性,从而对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性的语言特征以及语言的 功能做出描述结构主义文论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相 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封闭式的结构整体,其探讨的不在于作品的各 种因素的意思,而在于构成整体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 结构主义把作品看成是一个独立、完整、封闭而又自足的系统,作 品具有的封闭性以至于把包括作品产生的社会和历史原因的考察以 及创作主体等一切外部研究排斥在外,而仅把语言分析作为其研究 的惟一内容,力求通过对结构模式的描述探索达到对作品的解释 例如:斯特劳斯著名的用结构对神话的分析,就是要证明神话及其 语言结构是如何反应人类思维本质的将神话与语言联系起来,进 一步扩展了语言的结构意义叙事文学研究是结构主义文论的重要研究领域,其文学批评的目 的在于探寻文学普遍的深层结构模式,通过对各类作品的简化、归 纳,找出在所有故事之下隐藏的故事的基本叙述结构,达到对不同 叙事作品做出普遍性的解释。
例如:普洛普不满足于按照人物和主 题对通话进行分类,而是注重“功能”就是注重从情节过程的意 义出发来确定某个人行为的方法,对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类似于语 言学的语言成分分析,这样显得更加抽象结构主义对文学作品的 分析,完全作为一个封闭的体系,按照类似语法成分的方式,注重 “功能”,作品中的因素的地位就像是语言中的各种成分,只有互 相联系才能产生意义,这一点将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语言的游戏而独 立自足,脱离了对社会现实的研究,是走上了一种极端的然而,前人建立学说后人修正,甚至今天的我打破昨天的我结 构主义的思潮席卷过后,必然会引起人民的反思与超越解构主义 就在对其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翻掘和揭示,以致结构主义在被怀疑 和超越中得到把握巴尔特最先对结构主义的怀疑与反叛,在其《叙述作品结构分析 导论》中就一反结构主义把“功能”作为叙事结构分析的唯一依据, 注重研究叙事作品中叙述人、作者和读者的关系的重要性与结构主义相反,解构主义否定文本中心和作者权威,而转向对文 学作品内在结构关注的同时,特别强调读者参与文本意义的创造过 程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一方面否定以语言内部结构为中心的文本以 及作者权威的,一方面把对文学作品内在结构的关注进一步转向读 者对文本意义的参与、解构与重构,强调不应将文本意义看成是结构 所规定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而应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更加广泛、更 加深刻的历史结果,是与语言无意识、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相结合的 结果。
相对于结构主义强调能指与所指的对应关系,解构主义强调的是 二者的区别与差异,这样就解放了语言,语言的意义是很不稳定的, 能指可以指向同一所指,也可以指向多种所指,存在着多种因素的 交叉,不仅与文本之内的因素交叉,而且也与文本之外的因素交叉, 因此这就反对了文本是独立自足闭塞的空间正如德里达认为:“任 何由语言构成的文本都是无中心的系统,语言符号系统本身并非是 一个事先明确规定且界限分明的稳固结构,而是如同蜘蛛网一样,各 个相互联结、相互牵制、相互影响并不断变化游移,进行不断的循环 交换”因此,符号就需要保持自身的某种连续性,以使其能够被理 解但在运用中,它又事实上在分裂自身,绝不会永远与其自身保持 一致文本具有同样的特点,其意义总是要超出文本的范围而不断变 化游移,从而提供了多重涵义的可能性这样,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就 否认文本内在结构及其终极意义的存在巴尔特解构思想体现在他 对作者权威的否定和对读者阅读过程的重视巴尔特批判传统文学 批评和结构主义文学提倡作者的绝对权威,反对把结构所决定的作 品终极意义的追求作为文学结构观察的基点由于符号之间存在着 错综复杂的关系,作者无法对意义加以控制,意义只有通过某一文本 与其它文本的相互关联和对立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价值,所以对 于文学作品是一个中心系统是持否定态度的。
对此巴尔特形象地把 文本比喻为葱头,一层层地剖开,直到最后,也不可能找到这个葱头 的核心,只有无穷的包膜,其中包着的只是它本身表层统一因此 结构的解放和读者的介入,就使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多重意义的,作品 的多重意义不在其自身,而在读者在与其接触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注 意的是,解构并不否定文本意义的存在,而是强调不应将而是强调 不应将文本意义看成是结构所规定的固定不变的终极意义,而应该 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更加广泛、更加深刻的历史结果,是语言、无意 识、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相结合的结果它否定的是结构的简单化 和模式化解构主义从否定文本结构中心及其恒定终极意义入手,强调批 评阅读的重要性,强调批评阐释的权力和自由,为读者、接受者的视 野打开了方便之门,无疑是对20世纪中叶西方文论发展方向的一次 猛烈冲击,对于结构主义来说,是一场意义深刻的革命但是,解构主 义在否定结构主义的同时,再一次走向了极端作品存在的意义不确 定性和多重性确实是文学作品中存在的特质,认识到这一点,确实会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理解发挥其能动作用但是,把读者与 作者对立起来,宣告了作者意图的消解,认为意义的游移连作者本 人也无法控制。
然而,文学作品也并不排除相对意义的存在,作者与 读者也不可能是截然对立的关系否则,就会导致否定一切的虚无主 义倾向解构主义在否定作品意义和作者权威的同时,实际上也否定 了作品和作者、作品和时代及其社会历史之间的必然联系,再次将 文本看成是一种符号游戏,实质上是另一种极端表现形式而,并没 有完全摆脱结构主义的局限性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作为文学批评理论,都以索绪尔的符号语言 学为基础,结构主义强调文本的内部结构,解构主义强调对文本的 拆分和读者的阐释权前者催生了后者,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扬 弃和否定两者均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拓宽了文学批评 的视野,但与此同时又都走向了极端:前者过分强调抽象的文本中 心性,后者过分强调读者对文本的阐释自由,最终使两者都进入了 无法自圆其说的误区只有正确的认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统一,使 两者互相借鉴,有机结合,扬长避短,才能在文学批评和创作中走 出这种误区因为文学作品无论如何都不应当是作为一种文字游戏, 而是应该通过语言的符号表达自己生活的感受、经历,对于人生的 思考和思辨,最终才能不断的得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