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魏历史文化专题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18.68KB
约59页
文档ID:41426521
西魏历史文化专题_第1页
1/59

1 理论·政策·产业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系列讲座之十三: 西魏历史文化专题讲座心得体会陕西日报 /2014 年/11 月/25 日/ 第 012 版编者按西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朝代之一,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 西魏在宇文泰主政时期, 厉行改革、发展生产、擢用廉吏,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逐步稳定,为后来的北周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西魏立国之初,处于与东魏和南朝萧梁对峙中,属于实力最弱小的一方,但在宇文泰的努力下, 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如在用人上奉行唯贤是举,不限资荫,只要德才兼备,哪怕出身微贱, 亦可身居卿相, 保证了西魏吏治较为清明,最终一举崛起 本期周末讲座刊登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周伟洲《“北朝史”讲座》 ,为您讲述西魏文化与历史本报撷取其中精华加以摘编,以飨读者北朝史”讲座一、北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特点(一) 北朝诸政权是东北鲜卑族( 或鲜卑化汉人——北齐) 在中国北方 ( 秦岭、淮河、长江以北) 建立的封建王朝鲜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十分活跃的民族他不仅是迁入内地的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 而且2 也是在十六国及北朝建立政权最多、影响最大的民族之一。

鲜卑族与乌桓( 又作乌丸 ) 一样,源于“东胡”( 在匈奴之东,故曰东胡) 魏晋以后,鲜卑一批又一批地向代北、雍、凉等州迁徙,主要有慕容部、 拓跋部、 铁弗部、 宇文部、 段部、乞伏部、秃发部、白部等特别是其中的拓跋部从大鲜卑山( 今大兴安岭北麓,阿里河嘎仙洞发现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太武帝遣官至“旧墟石室”祭祖祝文) ,经“九难八阻”南迁至匈奴故地(漠南阴山 ) 后,日益壮大十六国时曾建“代国” ,后为前秦苻坚所灭十六国后期,拓跋部鲜卑首领拓跋硅(道武帝 ) 于公元 386 年淝水之战前秦衰落后,重建代国, 入主中原,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后魏、拓跋魏北魏末年,因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北边六镇起义, 终于在 534 年分裂东、西魏两个政权550 年东魏为权臣高洋所篡夺,建北齐,后为北周所灭;557 年西魏为权臣宇文觉所篡夺, 建北周 581 年北周政权为权臣杨坚所夺取,杨坚建立隋朝,北朝历史结束北朝时所建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封建王朝,可以说基本是由原北方(东北 ) 游牧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在中国历史上北朝是先于辽、金、元、清各王朝首先在北方 (中原 ) 建立长时期的封建王朝,对后世中国历史影响甚巨,值得重视。

3 (二) 北朝是继中国魏晋十六国分裂割据之后,与南朝(宋、齐、梁、陈)对峙,相对统一、 时间较长 ( 近 200 年)的封建王朝北朝,特别是北魏政权结束了自三国至五胡十六国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了秦岭、 淮河以北的相对统一,与南朝诸政权对峙,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同时,北朝还是北方 ( 东北) 游牧民族鲜卑族首先在北方(中原) 建立长时期的封建王朝,对后世中国历史影响甚巨三) 北朝是继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十六国内迁的大量北方、 西北各少数民族与北方汉族相互融合,接近民族大融合基本完成的时期自东汉末到魏晋时期,东北、北方、西北的少数民族因内地封建割据、 战争不断及内地统治者为增加兵员和劳动力等诸多原因,大量、不断地向内地迁徙,以至于黄河中下游, 包括中原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猛增如西晋初年的关中,百余万口, “戎狄居半”( 江统 《徙戎论》)内迁各族与原汉族杂居错处,在阶级斗争与生产实践中,相互接近; 加之各封建王朝均采取了民族同化的政策,经过二百多年,到北朝后期,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基本上完成 其中有内迁南匈奴及其属部与鲜卑、汉族的融合,有鲜卑族的汉化,有内徙氐、羌的进一步汉化,有内迁北方游牧民族高车(敕勒 ) 、柔然、吐谷浑等族的4 融合,等等。

四) 北朝时胡 ( 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汉民族的融合过程中,胡、汉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冲突、碰撞,进而相互吸收,相互交融,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关于这一特征,下面将从北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故不赘述二、北朝的政治制度及重要政策(一)北朝的官制及其变化1.由“胡汉杂糅”到沿袭汉魏的北朝官制北魏建立初,其官制也逐渐用汉臣改其原带有游牧部落的官制,初,国内仍置南、北部大人,对治两部;又置都统长、 幢将及外朝大人官; 道武帝天兴元年 (398 年) ,命汉臣吏部尚书邓渊典官制,定爵品,依汉魏晋以来官制, 但犹杂旧制 直到魏孝文帝太和中(477-499 年), 才召群臣议定百官, 著于令太和二十三年 (477 年)孝文帝崩前复次职令, 变动不大, 世宗即立, 遂为永制此官制大致沿自魏晋 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基本上沿袭魏晋以来的州郡县制,亦有变革和自身的特点以上官制,东魏、北齐因之这一封建的官僚体制基本沿袭汉魏晋的体制,是鲜卑族所建北朝诸政权封建化和汉化进程的集中体现,对后世隋唐也有重大影响2.西魏、北周依周礼的改制西魏初立关中, 依北魏官制 及平江陵后 (555 年) ,5 改魏官制,别立宪章,酌周礼,建“六官”( 天官府、地官府、春官府、夏官府、秋官府、冬官府)之职。

其他职官亦多兼用秦汉制,如将军、都督、刺史、太守之类惟官员品级由最高“九命”原汉魏一品( 至“一命”仇品 ) ,与汉魏异 ( 见王仲犖《北周六典》 ,中华书局 2007 年版 ) (二)沿袭魏晋“九品中正制” 的选官制度及太和 “定族姓”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一种选官制度,始于曹魏时 到西魏、北周时此制衰落, 隋唐一度实行,后废除 此制在北朝对汉族士族大开了入仕的途径,有利于鲜卑统治者拉拢汉族士族参与政权管理,巩固其对汉人众多的整个北方的统治到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 年),在改鲜卑及北方少数民族复姓为单一汉姓的同时,又在全国重定族姓, 以南朝士族门阀制为模式,制定标准这样,鲜卑与汉族大姓、高门消除了隔阂排除在姓族外的鲜卑百姓, 与汉族百姓平等, 均为国家之编户这一措施大大有利于鲜卑的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三) 从“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社会基层组织变革北魏建立初,犹保持初期带部落宗法制色彩的社会组织,所谓“宗主督护制”,以宗法关系代替魏晋内地以地域关系为准的基层行政组织的倒退政策,然当时却6 起了一定的作用 可是,以后宗主督护制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太和十年 (404 年) 掌政的冯太后听从尚书陇西李冲的建议废宗主督护制,而立“三长制”,以后一直沿袭下来,到北齐、北周时又稍有变动。

四)北魏孝文帝时的汉化改革以及西魏、北周的“赐姓”北魏前期的残暴统治,使国内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各族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因此,到孝文帝即位的太和年间, 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太和十四年 (490 年)以前,因孝文帝年幼,由冯太后掌政其间,冯太后首先整顿吏治,颁布实行了“均田制”和“三长制”,并改革租调制太和十四年,冯太后薨,孝文帝亲政后,就开始了大刀阔斧以汉化为主旨的改革,主要内容 : 由平城 ( 今山西大同 )迁都洛阳;改复姓,定族姓,鼓励与汉族士族通婚: 改革鲜卑族旧俗;改定官制,修改律法等北魏的一系列改革意义重大,它不仅促进当时社会的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对缓和,经济恢复和发展, 文化繁荣;而且加速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对后世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东、西魏、北齐、北周时, 基本上承继北魏改革后的各项制度,但也有一些复辟鲜卑化的倾向如西魏恭帝元年 (554 年) 有“赐姓(赐胡姓 ) ”之政策, 这是为了笼络关陇汉族贵族的措7 施,但仍然阻挡不住民族融合汉化的主流,在北周为杨坚禅位前夕 (580 年) ,颁“诸改姓者,悉宜复旧”的诏书五)西魏北周的“府兵制”西魏文帝大统十六年(550 年) 宇文泰改革兵制,创“府兵制”,是鲜卑部落兵制与汉魏以来征兵制相结合的产物。

北周武帝时,又加改革,实现了“兵农合一”、“寓兵于农,以农养兵”与“均田制”结合的目的,使北周军事力量大增,为灭北齐、隋统一打下基础府兵制” ,为以后隋、唐王朝所继承,到唐天宝年间方废止,而代之以募兵制三、北朝的经济及政策(一)“计口授田”、 “解散部落”到“均田制”北魏建立初,鲜卑各部仍然是从大漠南北带来的游牧经济,到代北农耕地区以后,必然发生变化道武帝拓跋珪即位后,注意农业生产,徙民“计口屯田”, “散诸部落,始同编民” ,使北魏拓跋鲜卑很快地由游牧转向农耕化、 由部落向封建化的转型,奠定统一北方的经济基础但是,由于经济改革不彻底,鲜卑贵族、士家豪门兼并土地,荫占农户,社会矛盾加剧;各地各族人民反抗斗争不断,到北魏孝文帝时,冯太后执政时,于太和十年 (486 年) 听从李冲建议,颁布了“均田令”,即“均田制”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占8 有,并分配有一定土地,成为自耕农民,扩大了政府的收入,发展农业生产均田制一直执行到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和唐前期;历朝虽有变动,但精神未变,最后至唐建中元年(780 年) 方弛废二)改革租调制北魏前期,租调以户为单位征收,农户负担较重太和十年,颁发新的租调制,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奴婢、牛也牧租调,改变了过去宗主包荫户口,将租调转嫁于一般民户的弊病,实际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三)西魏宇文泰的“六条诏书”及重颁“均田制”西魏初建关中,力量较弱,宇文泰重用关陇士家大族,形成了所谓的“关陇集团”(陈寅恪语 ) 他重用汉族武功人苏绰,首先整顿吏治,制定计账、户籍制,又于大统七年 (541 年) 颁布了著名的“六条诏书”,使西魏、北周有了强盛的经济基础宇文泰又重新颁布均田制,大大促进了关中农业的发展四、北朝的文化艺术北朝时期,由于大漠南北、东北、西北的游牧民族大量的内徙, 使北方草原文化与内地原有汉族的农业文化发生了碰撞,其意义极为深远北方草原的南匈奴、鲜卑及各种胡人, 以其原有的军事氏族部落制度,粗犷的民风,豪迈的歌舞,冲击着内地的汉族,经过冲突、分解和融合的过程, 形成有别于任何历史时期的北朝文9 化的特色一) 政治制度、典章文物北方草原文化中的一些制度、典章,随着内徙的诸胡而传入了内地;特别是北朝时期,因内徙鲜卑政权的建立,而得以发扬,并与原汉族制度、典章相结合,产生出一些崭新的典章制度其次,内徙鲜卑族在这一时期处于统治民族的地位,对汉魏以来内地形成的汉族士族门阀制度给予有力的冲击,形成了区别于南朝汉族士大夫的新的、北朝的精神面貌和性格二) 文学艺术内徙鲜卑族之民歌、乐舞对内地影响也极为深远。

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原即为内迁入漠南的高车族民歌北朝著名的文学家有原为南朝后入西魏、北周的文学家庾信、王褒、颜之推等西魏、北周长安本地的文学家有苏绰、苏亮、卢柔、唐瑾、元伟、李昶等艺术方而,首推北朝时所建的石窟艺术,中国三大石窟群 ( 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均与北朝关系密切 音乐舞蹈方面, 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中亚诸国乐舞大量传入中国内地,影响至为深远此时盛行之乐舞,如“康国乐”、 “龟兹乐”、 “西凉乐”等皆为胡乐,一直影响到隋、唐时期的“九部乐”、 “十部乐” 三) 史学、地理学及科学技术史学有北魏时崔鸿10 的《十六国春秋》、列入正史的北齐魏收撰《魏书》地理学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 农学有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四) 风俗习惯北方游牧民族风习也传入内地内徙诸胡还将他们的饮食、食法、居住的习俗传入内地,成为汉族食物、居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还必须提及的是内徙诸胡语言,对内地汉语文的影响有许多诸胡的词语、民歌等译成汉语文,流行于当世,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汉语文五) 佛教、道教的流行及影响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内地,经魏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更为兴盛,分南统、北统两支。

北统( 北朝 )佛教重实践,屏空谈,重视禅观,下启隋唐之宗派; 南统 (南朝 ) 则重尚玄谈义理,上承魏晋以来之系统但无论南统、 北统,译经、传法、讲论、求法、建寺塔、开石窟、造像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