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岩土工程研究所导师信息表2011

f****u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54MB
约13页
文档ID:123514200
岩土工程研究所导师信息表2011_第1页
1/13

李焯芬 教授,工程院士,岩土工程研究所 地址: Tel: 62783867 Email: leecf@ 个人简历男,1945年生,196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土木系,获工学学士学位(土木工程),1970年于香港大学土木系工学硕士学位(岩土工程),1972年获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学位(岩土工程)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994年起,担任香港大学讲座教授、土木系系主任、副校长现兼任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主席、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场址稳定性委员会主席等职2005年7月起担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主要研究方向:边坡工程、基础工程、水工结构和核电站工程等研究内容和成果涉及到土木学、岩石力学、环境岩土工程、岩土灾害防治、基础工程和计算力学等编写了加拿大政府能源部的《矿山边坡手册》中的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估与设计部分,至今仍在北美业界得到采用;编写了加拿大政府能源部的《高地应力地区隧道设计施工手册》,并应用到大型核电站设计之中,解决了时效变形引起的结构问题先后主持了多个大型核电站的岩土工程勘察、地震风险评估及抗震设计;主持过68个水电站的大坝安全性评估,解决了老坝抗震、抗滑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发展了相应的技术分析软件;主持过多项大型输电项目的岩土工程问题研究,进行了大型输电塔塔基抗拔及水平加载试验研究,发展了一套设计规范,至今仍为同行为所采用;主持完成了香港地区地震风险评估、香港青马大桥抗震设计、完成了香港地区滑坡风险分析评估图,已用于香港的土地开发和滑坡防治等工程任务。

在国际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得加拿大工程院LKLo奖章、加拿大岩土工程学会最佳论文奖、香港特别行政区太平绅士称号、美国政府富布莱特杰出学人奖和香港特区政府银质紫荆勋章招生类型q 博士生:1人招生意向 其他说明所在课题组成员还包括张建民教授、张嘎副教授、殷昆亭高级实验师、郑瑞华工程师以及十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已经形成具有良好研究基础和较强研究力量的团队课题组提倡自由探索、注重交流、团结协作的学术氛围,具备较好的物理试验设备和数值模拟手段 可通过张建民和张嘎老师联系张建民 教授,岩土工程研究所地址:地质室二楼 Tel: 62772062、13910565522 Email: zhangjm@个人简历张建民,工学博士(岩土工程)、建筑学博士(结构工程),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水利学院和水利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党委委员;曾任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水利系主任、副院长和院党委书记;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等;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刊 等4个国际英文学术期刊特邀编委,<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公路学报>、<水利学报>、<工程力学>等11个国内学术期刊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主讲国家级精品课<土力学>以及研究生课程<土动力学与岩土抗震工程>已培养硕士和博士毕业生20名,目前在读博士生9名已毕业的8名博士中4名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1名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主要从事土动力学与岩土抗震工程以及高土石坝工程、地铁地下结构工程、海岸岩土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咨询工作近年来负责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等十多项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和数十项大型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咨询项目在地震液化后大变形、地震土压力、土体动强度、粗粒土循环动本构关系、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本构关系、高堆石坝抗震计算、土体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等方面提出了新成果编著和参编出版学术著作3部、参加修编有关国家设计规范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先后曾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学术最高奖-学术新人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青年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优秀论文奖一等奖(单独),中国水利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两次(排名第1)、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1)、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四项(均排名第1或第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等奖励。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近五年来作为会议主席或副主席负责组织和参与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13次,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作大会特邀报告12次招生类型q 博士生 1人q招生意向 张丙印 教授,岩土工程研究所 地址: 新水利馆227 Tel: 62787349、13910904092 Email: byzhang@个人简历河北高邑人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博导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清华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工学博士学位现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理事、《岩土工程学报》编委等近照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水利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咨询等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土石坝工程;近海岩土工程;岩土工程计算理论及分析方法;岩土材料本构关系和环境岩土工程等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博士点基金、国电公司重点项目等纵向科研课题,以及结合糯扎渡和双江口等高心墙堆石坝、古水和天生桥一级等高面板堆石坝、西龙池和宝泉抽水蓄能电站、三峡工程茅坪溪防护土石坝、南水北调穿黄渡槽、舟山连岛工程金塘跨海大桥、上海港口码头、上海外高桥码头、黄骅港防波堤和司家营尾矿库等我国重大水利和土木工程的科研项目三十余项。

主讲本科生全国精品课《土力学1》和《城市水环境工程》,主讲研究生课程《高等土力学》,参讲《水利学科前沿讲座》等出版教材一部,参编科技专著二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约60余篇招生类型博士生:(人数) 1名招生意向首先希望学生能勤奋好学其他说明于玉贞 教授,岩土工程研究所地址: 新水219 Tel: 62797200、13691087129 Email: yuyuzhen@个人简历1984年9月至1989年7月,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本科;1989年9月至1995年3月,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4月至1997年3月,日本国立群马大学土木工程系助教;1997年4月至2000年3月,日本建设技术研究所工程师;2000年3月至2002年3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后;2002年3月至今,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副教授、教授2003年9月至2006年3月任水利水电工程系副系主任,此后至今任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土石坝及边坡工程安全评价、土工抗震工程和岩土灾害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负责科研项目30余项发展了土工结构物的安全评价方法,开发了大型多功能岩土工程及高土石坝工程计算分析软件,研制了高精度土工离心机振动台。

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糯扎渡、阿海、其宗、古水、两河口和双江口高心墙堆石坝;公伯峡、三板溪、天生桥、洪家渡和水布垭高面板堆石坝;西龙池和宝泉抽水蓄能电站上库面板堆石坝;黄骅港防波堤、司家营尾矿坝等多项重大工程,赢得很高信誉近年正式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检索7篇、Ei检索30篇、ISTP检索1篇已获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第四届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土工仪器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分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第210专业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第十届编委会委员主讲本科生《土力学1》和研究生课《高等土力学》和《土动力学与土工抗震工程》等指导硕士研究生10人,其中9人毕业,一人为优秀毕业生,三人为清华大学优秀硕士论文获得者;协助博导或作为副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6人,均已取得博士学位;在读博士生3人学生6人次获清华大学学生实验室贡献奖;2人次获清华大学“挑战杯”学生科技作品二等奖主要奖励有:2004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5/5);2005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5/5);2006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5);2008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5);2010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5);2008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5);2005、2006年度院级先进工作者;2007年度校级先进工作者;2006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6年清华大学“良师益友”。

招生类型q 博士生:1名招生意向勤奋踏实,为人忠厚 胡黎明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岩土工程研究所地址: 泥沙馆A210 Tel: 62797416、13311320805 Email: gehu@个人情况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岩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级精品课《土力学》主讲教师,研究生课《环境岩土工程》主讲教师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会员、环境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亚洲环境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理事、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环境岩土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咨询工作研究经历1995年获清华大学水工建筑和环境工程学士学位,2000年获清华大学岩土工程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7月至2002年4月在香港科技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员2002年4月起在清华大学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入选北京科技新星计划,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998年日本地基基础咨询公司、2002年法国南特路桥研究中心和巴黎路桥技术大学短期访问学者,2004年美国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2005年英国诺丁汉大学、2006年法国矿业大学、2008年英国杜伦大学、2011美国LSU、NJIT访问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环境岩土工程、海洋岩土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承担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国际合作研究课题20余项目前在研项目包括:国家基金项目:软土地基的电渗固结理论研究与模型试验;国家基金项目:土壤地下水曝气修复技术的理论分析与物理模型试验;国家973项目课题:填埋场渗沥液污染地下环境及防污屏障;国家基金委海外港澳合作项目:饱和与非饱和土颗粒间应力物理机制探讨;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储油设施泄露对地下水影响研究;清华大学资助科研计划:岩土类材料电渗透排水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已经主持完成的主要项目有:欧盟-亚洲环境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国家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高土石坝国家科技攻关,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等项目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培养研究生10名曾获清华大学优秀班级主任一等奖、2006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