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正常人体功能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94KB
约8页
文档ID:485514661
正常人体功能_第1页
1/8

绪论1. 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所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是细胞外液,生理学中将机体的细胞外液称 为内环境2.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反馈作用和原来的效应一 致,起到加强或促进作用3.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 弱4. 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同化,异化),兴奋性(兴奋,抑制)、生殖5.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体液占成年人体重的 60%6.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内环境是细胞新城代谢的场所7. 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稳态8. 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神经(最重要)、体液(激素)、自身调节9. 正反馈:凝血 女性分娩 排尿负反馈:体温 血压10. 血压低时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减弱,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加强 血压升高细胞的功能1. 细胞膜的功能:屏障 物质转运 信号转导2. 膜的结构:致密带 透明带 致密带膜的成分:①膜脂质(作用:屏障作用流动性稳定性),② 膜蛋白(分表面蛋白和整合蛋白)③糖类 钠通道是整合蛋白3•膜的液态镶嵌模型4•细胞膜的转运形式:「被动转运分为:单纯扩散、易化扩散V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5•单纯扩散: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浓度差的驱使下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 转运过程6•单纯扩散:CO、O、NO、N、尿素、脂肪酸2 2 27•异化扩散:有些非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膜蛋白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8. 异化扩散包括通道转运(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和载体转运 载体转运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9•载体转运的特征:①顺浓度梯度进行②饱和性③特异性④竞争性抑制10•正常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TP分子,3个Na +外流,2个K +11. 入胞中固体为吞噬,液体为吞饮血液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2.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正常男性 40%~50%,女性 37%~48% 男性高于女性3•血量占体重的7%~8% 如果一个人60千克,则血量为4・2~4・8L4. 血液的比重:和血浆相比血细胞的比重大5. 渗透压:指同业中的溶质吸收水分子的能力6. 渗透压分为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构成一一维持细胞的内外平衡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构成——调节毛细血管内外7. 酸碱度:正常PH值7.35〜7.45:;缓冲对NaHCO/HCO3 2 38. 在临床上注射的是等张溶液 0.9%NaCl 0.5%葡萄糖9. 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而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10. 血液的功能:运输、缓冲、调节体温、凝血和纤溶功能、防御保护功能11. 血细胞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12.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渗透脆性、可塑变形性 其中悬浮稳定性和可塑变形性与表面积和体积有关13. 单位时间内红细胞的下沉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血浆中的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含量增多时,叠连增加血沉速度加快;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含量增多时,红细胞叠连和下沉速度减慢14. 白细胞的数量正常成年人约(4.0〜10.0) x109/L15. 白细胞的分类: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其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吞噬细菌作用;淋巴细胞中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16 血小板的生理特征:粘附,聚集(可逆性、不可逆性)、释放、吸附、收缩17血小板的生理特性:①参与生理止血②促进凝血③维护毛细血管内皮完整性18.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呈液体状态 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的酶促反应过程19•凝血因子有12种,由FI—FXUI无VI因子I:纤维蛋白原;因子II:凝血酶原;因子III:组织凝血激酶;因子IV:钙离子; 因子VIII:抗血友病因子20. 凝血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分为内源性凝血:起始于凝血因子刈(12)外源性凝血:起始于凝血因子HI21. 抗凝系统是指在生理情况下,集体血管损伤产生的凝血过程仅限于受损的局部,不会扩 展到到全身并阻碍血液循环,体内还存在着与凝血系统相对抗的抗凝系统22•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加速:加Ca、粗糙面、加温 减速:除Ca、光滑面、降温 烧杯:不凝23.抗凝系统包括细胞抗凝系统、体液抗凝系统24•抗凝血酶皿与肝素结合后其抗凝作用可增加25•抗凝作用的酶:抗凝血酶III、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C、肝素26. 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27. 纤溶系统主要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抑制物28. 纤溶可分为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降解29•正常情况下体内血液为什么不会在血管内凝固?① 体内有体液抗凝系统②体内有细胞抗凝系统③血管内皮光滑④血液流动⑤有纤溶系统,促使纤维蛋白溶解30. 输血原则① 必须鉴定血型,同型血相输,做交叉配血试验② 异型输血时,输入时的RBC (红细胞)不与受血者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输血量少,速 度慢,并严密观察31. 血量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

正常成年人约占体重的7%〜8%32. 血型是红细胞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33. 供血者的红细胞不与受血者的血清发生凝集血液循环1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T肺动脉T肺毛细血管T肺静脉T左心房2. 血液循环的作用:①运输营养物质②运输激素和其他液体物质③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④ 实现血液防卫功能⑤心脏和血管有内分泌功能3. 心房和心室之间:房室瓣心室与主动脉、肺动脉之间:半月瓣4.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5. 心率:每分钟心动周期的次数 正常人安静时的平均心率75次/分钟~0.8s6. 心动周期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舒张期>收缩期 心房收缩>心室收缩,才能保证正常供血7. 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有什么变化?答:心率加快心动周期持续的时间将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其中舒张期的缩短更 明显8. 心率加快为什么对心脏不利? 答: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短,舒张期时间缩短,不利于心室血量充盈、心室休息9. 为什么房颤是对心室充盈量影响不大?答:心房收缩期心室充盈量占25%,所以室颤比房颤严重10. 心脏的泵血过程:分7个时期㈠心室收缩期⑴等容收缩期:压力:房压〈室压〈主动脉压瓣膜:房室瓣关、半月瓣关 血流:不进不出、容积不变历时:0.05s特点: ①心室第一次密闭② 室内压升高最快③ 心室容积最大且不变⑵快速射血期:压力:房压〈室压〉主动脉压 瓣膜:房室瓣关、半月瓣开 血流:心室-主动脉 历时: 0.1s 心室压最高⑶减慢射血期:压力:房压〈室压〈主动脉压瓣膜:房室瓣关、半月瓣开血流:心室-主动脉历时: 0.15s㈡心室舒张期⑷等容舒张期:压力:房压〈室压〈主动脉压 瓣膜:房室瓣关、半月瓣关 血流:不进不出、容积不变历时:0.06 〜0.08s特点:①心室第二次关闭② 室压降低最快③ 容积最小且不变⑸快速充盈期:压力:房压〉室压〈主动脉压瓣膜:房室瓣开、半月瓣关血流:心房T■心室历时: 0.11s 心室压最低 特点:末室内压最低,进入心室的血量量占心室总充盈量2/3⑹减慢充盈期:压力:房压〉室压〈主动脉压瓣膜:房室瓣开、半月瓣关血流:心房T■心室历时: 0.22s㈢心房收缩期 心室充盈量占 25%左右11. 评价心脏功能的指标⑴ 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出的血量为每搏输出量,称搏出量;不全面评价 ⑵ 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为心输出量;不全面评价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X心率⑶在单位时间内,以个体体表面积(mJ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分析比较不 同个体的心功能指标⑷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射血分数;较为全面的指标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55%--65%⑸心室收缩一次所做的功,称为搏功;相对最为全面的指标 搏功X心率=每分功 右心室做功为左心室做功的1/6⑹心脏泵血功能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又称心力储备包 括搏出量和心率储备12. 影响搏出量多少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 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后负荷=主动脉血压13. 在一定范围内(40--180 次/分钟)心率与心输出量呈正变关系 心率过快,心舒期过短,心室充盈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14 第一心音:心室舒张的开始;房室瓣关闭 第二心音:心室收缩的开始;半月瓣关闭 在一定范围内(40〜180次/分钟)心率与心输出量呈正变关系15. 心肌细胞:自律细胞(静息电位稳定)、非自律细胞(动作电位不稳定)快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16. 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心室心肌细胞、心房肌细胞);快反应自律细胞(房室束及其分支、 浦肯野细胞);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P细胞);慢反应非自律细胞(只存在于房室交界 的结区)1 7.非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0、1 、2、3、4(1)0期:除极化过程 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 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 钾离子外流(2)1期:快速复极初期⑶2期:缓慢复级期(平台期)⑷3 期:快速复级末期⑸4 期:静息期18.自律细胞的形成机制:⑴窦房结P细胞:无一二期,4期由钾离子外流、钠离子内流、钙离子内流形成 2浦肯野细胞:第4 期的形成,是钾离子外流进行性衰减和钠离子内流进行性增强19. 心肌的生理特性包括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机械特性(收缩性)20. 兴奋性:保证心脏舒缩交替一保证射血功能的正常进行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长=整个收缩期+舒张早期 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长期 期前收缩及代偿间歇证明了:期前收缩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21. 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①4期自动除极化速度② 最大复极电位水平③ 阈电位水平22. 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①0期除极化的速度和幅度②邻近未兴奋部位细胞膜的兴奋性23. 收缩性的特点: ①不产生强直收缩②“全或无”式收缩 ③依赖细胞外液的钙离子24. 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25.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①搏出量②心率③外周阻力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⑤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百分比26.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②心肌收缩力量③体位和体重④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⑤呼吸运动(呼气时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吸气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组织液的生成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28.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1 )毛细血管血压:右心衰竭,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量多( 2)血浆胶体渗透压:营养不良、肝脏和肾脏疾病,血浆蛋白生成较少或丢失增多,血 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生成增多引起组织水肿(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烧伤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胶体渗透 压升高出现局部水肿( 4 淋巴液回流29. 心脏接受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30•心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呈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心率心肌房室束()心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呈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31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32。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