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战捷献俘馘《诗经》军旅祭典研究之一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5.18KB
约8页
文档ID:260066630
战捷献俘馘《诗经》军旅祭典研究之一_第1页
1/8

          战捷献俘馘《诗经》军旅祭典研究之一                    【内容摘要】在《诗经》艺术描写中,涉及到战捷献俘馘古俗祭典此种祭俗从殷商前的原始宗教与巫术活动演化而来,汉以后成为传统礼制中军礼的源头研究这一祭俗现象,对于了解《诗经》宗教文化的绵厚内涵与悠远历史,以及搞清楚它们在具体诗篇中的艺术作用与史实价值,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诗经;祭典;献俘馘;军礼作者简介】王政,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诗经·鲁颂·泮水》写道:“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从字面上看,鲁僖公征淮夷取胜,在泮宫行“献擒奠师”礼,威猛如虎的将士献“馘”又献“囚”;他们夸耀着军功诗中用了“献囚”“献馘”两个概念,与《礼记·王制》“以讯馘告”正合献囚”即以“讯告”,“献馘”即以“馘告”讯”“囚”是生俘者,“馘”是死而割其耳者郑玄注“以讯馘告”云:“讯馘,所生获、断耳者孔颖达疏云:“讯是生者,馘是死而截耳者又《小雅·出车》“执讯获丑”郑玄注:“其可言可讯所获之众以归者,当献之也所谓“可言可讯”,指生俘也。

按军礼,征师归来当到学宫奠“先圣先师”《礼记·王制》:“天子将出征……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反(返),释奠于学郑玄注:“释菜奠币,礼先师也陈潞说:“受成于学,决其谋也故)获罪人而反则释奠于先圣先师孑L颖达疏云:“还反而归,释菜奠币在于学,以可言可问之讯,截左耳之馘,告先圣先师也意谓:师旅出战受谋略、战法于学宫先师,故归师要反告于学宫,以生俘之囚(讯),所杀敌耳(馘),奉奠于先圣先师神灵前从《泮水》描写看,诗中的献捷在泮宫,泮宫即古之学宫;正《礼记》所说“出征……反(返),释奠于学”的实际场面礼制史上也多认可这种献捷于学官的形式《孔丛子》卷下《问军礼》第十八云:“舍奠于帝学,以讯馘告《临川文集》卷八十三《慈溪县学记》云:古者“受成、献馘、讯囚之事,无不出于学但参观先秦及以后的典籍,献馘礼也或在宗庙中进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晋楚城濮之战,“秋七月丙申,振旅[来自wWw.lW5u.Com]凯以入于晋,献俘授馘,饮至大赏”杜预注:“凯,乐也授,数也,献楚俘于庙据杜说,晋师献数俘虏与割耳的地点在宗庙之中又昭公十七年,“使穆子帅师献俘于文宫”,文宫也指祖庙《吕氏春秋·古乐》记:“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

归乃荐俘馘于京大室……”所谓“荐俘馘于大室”之“室”,当是周王朝镐京的宗庙之室汉以后的献俘献捷礼,也多在宗庙中行事《隋书》卷二《帝纪·高祖》记,开皇九年“三军凯入,献俘于太庙”唐代献俘宗庙记载较多柳宗元《鼓吹铙歌》记皇师征讨吐谷浑云:“凯旋献清庙,万国思无邪《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记武德四年“秦王凯旋,献俘于太庙”卷二《太宗本纪》记贞观元年前太宗凯旋曾“献捷于太庙”卷三《太宗本纪》(下)记贞观四年“以俘颉利告于太庙”卷四十三《职官志》载兵部尚书职守之一是:“元帅凯旋之日……有司先献捷于太庙”这些与《新唐书》卷十六《礼乐志》规定,凡军旅“凯旋,则陈俘馘于庙南门之外”,基本吻合宋代的献俘礼比较复杂,但在宗庙中献俘告捷还是主导倾问,至少会以俘获告于宗庙据《宋史》卷一百二十一《礼志·军礼》“受降献俘”条记,太宗征太原刘继元归来,“告献太庙献)前一日,所司陈设如常告庙仪告日黎明,博士引太尉就位通事舍人引(刘)继元西阶下东向立其官属重行立赞者赞太尉……盥爵如常仪诣东阶解剑脱舄,升第一室进奠,再拜,太祝跪读祝文……”此仪有特点,太宗捷而献俘,自己不在太庙主奠,而委托太尉行告祖献俘之礼;可谓超然事外。

到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定“亲征仪”,出征获胜仍“献俘于庙社”据《明史》卷五十七“军礼”载,永乐四年明成祖复定“献俘仪”,规定:献俘之日“内使监陈御座于午门楼上前楹……设献俘位于楼前少南,献俘将校位于其北,刑部尚书奏位于将校北,皆北向又设刑部尚书受俘位于献俘位西,东向……至日清晨,先陈凯乐俘馘于庙社门外,不奏歌曲俟告祭礼毕,复陈乐于午门楼前,将校引俘侍立于兵仗之外,百官人侍立位皇帝常服升楼如常仪……将校引俘至位,刑部尚书跪奏日:‘某官某以某处所俘献,请付所司由此而后,包括清人的献俘礼大多都在午门前举行了明顾磷《浮湘藁》卷四《奉和总制陈公江西平贼诗》“遥闻献馘龙楼下,赤羽雕戈丽午门清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五:“受俘献馘之礼行诸午门,所以钦鸿贶、扬武功也乾隆自己也有《御午门受俘馘》诗,其云:“西海永清武保定,午门三御典昭详其他诗人也有咏及如“旧地易淮陕,取馘谐戍门”“献馘楼头腾剑气,受降城下奏铙歌”除上而外,还有一种临时性的或于前线受俘馘的形式如《旧唐书》卷二百《黄巢列传》记:“克用由光泰门人,收京师巢贼出蓝田、七盘路,东走关东天下兵马都监押杨复光露布献捷于行在《宋史》卷二百五十三《孙行友列传》记:“周太祖北征,行友道献俘馘人马以求见。

元赵淓《东山存稿》卷七《资善大夫淮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汪公传》记:“(汪)同率众破贼栅,残渠首开五岭道路,献馘辕门《元史》卷一百二十八《土土哈列传》云:“擒叛王哈儿鲁等,献俘行在所卷一百六十九《刘哈剌八都鲁列传》记:“王乃命哈剌八都鲁献俘行宫清刘崧《忆昔行美达监州》诗:“坐开黄堂受俘馘,太守自拥将军麾”,等等,均属此类学宫献馘奠先师,似乎不同牲,唯奉苹藻、玉帛而已郑玄所谓“释菜奠币,礼先师也”孔颖达《正义》引熊氏意见,以为献馘奠先师,不仅有菜、币,也用牲牢孑L氏自己拿不稳,只表态说:“于事有疑,未知孰是我们看看《鲁颂·泮水》的实际描写吧:“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思乐泮水,薄采其藻思乐泮水,薄采其茆诗所言采芹、藻、茆,当是学宫献捷奠奉先师之灵用的“菜”由是推断,学宫献捷奠于先师仅用“菜”(配之以玉帛),而不用牲献馘礼中重要环节是清点所献之馘与讯(囚)的具体数字是否如其所报《礼记·王制》“以讯馘告”陈潞注:“告讯馘……告其(所获)多寡之数也《左传》隐公五年:“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杜预注:“饮于庙以数……所获也数所获”即包括核对所献馘、囚等的详明数位,以之计功这里所数的“讯”,对象明确,即生俘的囚虏;但务必献上并清点的“馘”,内涵很模糊。

《泮水》与《皇矣》两篇注疏中,归师献数的馘多释为割取的敌卒左耳《尔雅·释诂下》“馘、穑,获也郭璞注:“今以获贼耳为馘,获禾为穑并见《诗》邢呙疏:“郭云‘今以获贼耳为馘’者,《大雅·皇矣》云:‘攸馘安安’毛传云:‘不服者杀而献其左耳日馘’《鲁颂·泮水》云:‘在泮献馘’郑笺云:‘馘,所格者之左耳’皆谓临阵格杀之,而取其耳也孔颖达《疏》《泮水》云:“所馘者,是不服之人,须武臣之力,当杀其人而取其耳,故使武臣如虎者献之……截耳而还,言伐有功也《皇矣》毛亨《传》云:“馘,获也不服者杀而献其左耳日馘但从金文及另一些史料中看,殷周时代班师计功所献之物罕有敌兵左耳,而大多是以人头为计,持人首请功似乎才叫“献馘”而金文中多名之为“折首”如:《不其簋》铭文:“白氏日:不其!驭方严允广伐西俞,王今我羞追于西余来归献擒余命汝御追……汝以我车宕伐严允于高陶,汝多折首执讯戎大同从追汝,汝及戎大敦搏汝休,弗以我车函(陷)于艰,汝多擒,折首执讯白氏日:不其!……易汝弓一矢束,臣五家,田十田……”《师寰簋》铭文:“王若日:‘师寰父!……正(征)淮夷……’师寰虔不坠,夙夜恤厥将事,休既又(有)工(功),折首执讯,无拱徒御……”《多友鼎》铭文:武公命多友追严允,“折首二百又五人,执讯二十又三人,俘戎车百乘十又七乘,卒复笋人俘”,在龚地又“折首[来自WWW]三十又六人,执讯二人,俘车十乘”,至杨冢,亦“折首百又十又五人,执讯三人”。

这些都是用人之首级作为战胜归献之物的实例那么献“馘”,究竟是以人耳来献,还是以人首来献呢?明人唐顺之《武编》卷七以为,战国前是“人耳献”,秦汉后是“以首献”;其实殷商以还,两种情形都是存在的具体是依人物的身份而定的寻常士卒,割其左耳,足以兑证杀敌之数额,即割耳来献;对于一些重要的将帅或敌之元凶则必以其首为见证,否则,不能邀其功也王溥《唐会要》卷十四《献俘》载:“中和三年七月,徐州节度使时溥,函送黄巢首级以献干宁二年十一月,庆州行营兵马都统斩王行瑜,函首级献于京师,上御延喜门受俘馘《宋史》卷一百二十一《礼志·军礼》记,吴曦僭位于兴州朝廷命安丙等诛灭开禧三年三月……安丙函逆臣吴曦首……来献”这些是后世以人首为“馘”而献(“函首”)的具体记述时代虽晚,但与《逸周书·世俘》所记太公把纣王首悬于白旗、其妻首悬于赤旗以献捷的史实正相符说明“顽凶”或敌之有官阶的人物是须枭其首、归来献的截死者之耳为“馘”的情形,在后来似有变通未死的军俘亦可割其耳,放条生路,让他回去报信,或以此羞辱对方军将与元首;而所截之耳有了,也不影响计功这是一种既人道而又刁钻的办法《宋史》卷二百八十《田绍斌传》记:“庆州有野鸡族,数为寇掠,道路患之。

尝有骁捷卒二十余往郐州,为其掠夺,即驰告绍斌绍斌召其酋帅三人,断臂、馘、劓放还,寇感而化,帖服苏舜钦《庆州败》诗云:“我军免胄乞死所,承制面缚交涕滇逡巡下令艺者全,争献小技歌且吹其余劓馘放之去,东走矢液皆淋漓首无耳准若怪兽,不自娩耻犹生归《明史》卷一百六十六《彭伦传》记:“伦大会所部目、把缚俘囚,置高竿,集健卒乱射杀之,复割裂肢体,烹啖诸壮士罪轻者截耳鼻使去,日:‘以此识,再犯不赦矣’因令诸寨树牌为界,群苗股栗不敢犯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五“仁宗”条载:“乙酉,诏陕西缘边经略招讨司,战兵身无它伤,而被馘劓耳鼻、或遗失器甲、剥去衣服者斩意思是,“身无伤而被馘耳”,说明是降了对方;这样生还的兵须立斩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二十也记:“军士馘耳鼻随还者百人清沈炼《感怀》诗中有“割生献馘古来无,解道功成万骨枯”的句子,此“割生”即指割其耳让其生还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度重大招标项目《历代民俗诗歌与民俗文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8JJD840193)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